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思想与思想的对话——《西方哲学智慧》 - 精品书摘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精品书摘
思想与思想的对话——《西方哲学智慧》
2002-09-13 10:57:57  来源:  
 
一般说来,哲学家眼中的世界与日常生活中的世界相反,那是一个“颠倒的世界”:在日常生活中,人们认为他们所看到的事物都是实实在在的,然而在哲学家的眼中,这些东西都不过是“现象”,真正实在的乃是隐藏在“现象”背后或者蕴涵于“现象”之中的“本质”。尽管这种古典哲学的传统观念后来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哲学家所“看”到的东西毕竟与日常生活中的东西有所不同。总而言之,普通人对哲学家所大惑不解的那些问题往往终生不疑,甚至从来就没有思考过它们,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哲学是高高在上、高不可攀的学问,实际上哲学的问题就深深地蕴涵在日常生活之中,并且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密不可分,只不过我们缺少使它们“浮出水面”,“上升”到哲学高度的理论思维罢了。加之在现代社会中,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一个人至多在一门学科某一分支中一个非常狭小的区域里对于某个问题的解决有所贡献,他甚至对这一学科其他的分支都十分陌生,更不用说别的学科了。换言之,一个人在某一学科中的贡献,是以他放弃发展其他的才能和爱好为代价的。不错,这是现代社会分工合作的需要,迄今为止,人的全面发展的确还只是理想而已。然而,我们或许可以不关心数学或者物理学的新进展,直接利用或者享受它们的成果就行了,但是却不应该不关心哲学,因为哲学所涉及的不是生存的工具和手段,而是生存的目的和理想,那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关心的问题。当然,哲学现在乃至将来仍然需要有专门的人才去研究,不过我们不可能像对待科学成果那样将哲学家的成果拿来就用,因为哲学的生命不在于结果而在于思考。

苏格拉底曾经说过,未经理性审慎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尽管经过了理性的省察我们不一定就能找到生活的方向,但是不经过理性的省察就一定找不到生活的目标。

海德格尔晚年编辑自己的著作全集时曾经写下了这样一句话:他的著作是“道路,而不是著作”(Wege—nichtWerke),这里的“道路”用的是复数。言外之意,哲学问题的终极解决是不可能的,我们所能做的就是不断地探索。所以,学习哲学就是“上路”——踏上爱智慧的思想之路,哲学永远“在途中”。由此可见,哲学并不存在于某一本教科书、某一种哲学体系或理论学说之中,而存在于过去、现在乃至将来所有哲学运思的道路之中。换言之,哲学就是哲学史。

既然如此,学习哲学其实就是学习哲学史。学习哲学不能仅仅学习一家一派的思想理论,而必须将人类精神已经走过的路都走一遍,把人类精神已经思想过的东西都思想一遍,然后我们才有资格选择或者开拓自己的路。所以,学习哲学的过程也就是我们与前人在思想上进行“对话”的过程。

学习西方哲学史不仅是学习知识,即知道哲学家们都说了些什么,更重要的是了解哲学家们“因为”什么和“为什么”这样说,换言之,应该了解哲学家所面对的哲学问题是什么,以及他们解决哲学问题的不同方式。因此,学习西方哲学史首先要了解哲学家的理论学说究竟是针对什么问题的,否则就会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只知道一些有关哲学家思想的“知识”,而不可能把握哲学家思想的精髓或内在的精神。

我们把这种以“问题”为核心的学习方法称为“对话”的方法。
学习哲学史就是学习哲学史上哲学家们的思想,因而可以看作是我们的思想“思想”哲学家们的思想,也可看作是思想与思想之间的“对话”。由于哲学家们的思想保存在他们的著作之中,学习哲学史也就是“读书”,所以与哲学家们的“对话”通常是通过“读书”来实现的。尽管历史上的哲学家们斯人已逝,我们读他们的“书”却不是读死书。虽然这些书的内容大多已经过时了,但是哲学家们解决问题的方式却没有也永远不会过时,因为哲学问题并没有过时,这些问题不仅是他们面临的难题,也是我们面临的难题,甚至可以说是人类将永远面临的难题。既然哲学问题没有终极的答案,那么任何一种解答方式都不可能取代其他的解答方式,也不可能为其他的解答方式所取代,所有一切解答方式都有其各自独特的意义和价值,它们为后人提供了各式各样可供选择的可能方式。因此,对于学习哲学史的人来说,学习哲学史无非是将人类精神所思想过的东西再思想一遍,把人类精神已经走过的思想之路再走一遍,然后选择或者开创我们自己的路。如果把我们与哲学家们统统看作是“人类”的话,那么我们思想他们的思想,重走他们的道路,也可看作是一种“回忆”,回忆我们“曾经”思考过的问题,因而也可以看作是我们自己对自己的反思。

哲学就是反思。
所以,我们学习哲学史并不是站在哲学史之外,在某种意义上说,前人的思想就构成了我们现实存在的组成部分。我们之所以说哲学史上的哲学家的思想都是活生生的有生命的思想,原因就在于此:当我们与哲学家们进行思想之间的“对话”的时候,他们的思想就“复活”了。其实,历史上的哲学思想原本就是“活的”,因为它们构成了哲学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因而它们的“复活”并不是“复古”。换言之,哲学家们的思想既是历史性的,同时又超越了历史,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具有现实性。所以,哲学史从来就不是什么死材料的堆积,而是一种活生生韵思想律动。

既然学习哲学是思想与思想之间的“对话”,那么学习就不是“单向性”的受动活动,而是“双向性”的互动活动,这种思想与思想的对话就是现代解释学所谓的“视界交融”。
哲学家们的思想保存在他们的著作之中,读他们的书需要“理解”和“解释”,而“理解”和“解释”的过程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再创造”的过程。以往传统的解释理论追求知识的客观性,将理解和解释看作是原文原著之纯粹的再现。但是现代解释学却告诉我们,任何人都不可能完全再现所谓客观存在的文本,因为古人有古人的“视界”,我们有我们的“视界”,换句话说,古人与我们处在不同的历史、文化、社会、个人环境等等的背景之下,我们既不可能完完全全地将古人的视界“复制”到现代来,也不可能彻底摆脱掉自己的视界,纯粹沉浸在古人的视界之中。从这个意义上说,理解和解释实际上是不同视界之间的碰撞和交融,而且正是因为如此,人类文化才有可能进步和发展。

因此,学习哲学史的过程并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富于创造性的“视界交融”,亦即我们与以往的哲学家们就大家共同关心的哲学问题进行思想之间“对话”的过程。
学习是一种“对话”,而“对话”自有“对话”的内在逻辑,它至少包含三种要素:
首先,“对话”的双方一定要有共同的“话题”,这样“话”才能“对”起来。我们之所以能够与哲学家们进行思想上的对话,就在于我们与他们之间有着共同的“话题”,这就是永恒无解、万古常新的哲学问题。换言之,他们面对的问题也是我们面对的问题,尽管由于历史、文化、社会等因素,这些问题有时会发生形态上的变化,但是在根本上是一致的。
其次,“对话”之为“对话”乃“相对而说”,因而是一种相互间的交流,亦即“视界交融”。就对话而言,对话的双方是平等的,否则就谈不上对话。我们的确是在学习哲学史,然而我们并不是作为一无所知的小学生向哲学大师们请教,而是与他们一同讨论哲学问题。如果我们只是小学生,那么充其量我们只能学到一些“知识”,即了解到哲学家们说了些什么,不过倘若如此,我们仍然站在哲学之外。只有当我们与古人面临同样的哲学问题的时候,我们才深入到了哲学之中。既然我们与古人有同样的问题那么就不只是他们说话我们倾听,我们也有自己的“发言权”。

最后,“对话”需要相互之捆的“理解”,如果你说的话我“听”不懂,那么“话”也是“对”不起来的。所以,学习哲学史最好阅读哲学家们的原文原著,直接与他们进行思想上的“对话”,不能仅仅依赖于二手甚至三手的资料。就此而论,我们这部《西方哲学智慧》只是引导同学们进入哲学运思之路的“入门”,决不能以此来代替哲学原著的研读。当然,我们不可能让古人理解我们,因为他们已经无法开口说话了,他们要说的话就在他们的书里,所以这种“对话”看起来有点不平等。但是,如果我们不是把哲学家们的书看作是死东西,而是看作有着丰富意蕴的活生生的有生命的存在,那么当我们有所问时,他们也会有所答的。显然,我们只有深入到哲学的维度,才有资格与哲学家们进行对话,而深入到哲学维度的最好方法就是深入到哲学问题之中,把哲学家的问题当作你的问题,或者把你的问题上升到哲学问题的高度。

毫无疑问,哲学史并非仅仅是观念或思想的历史,因为哲学作为文明的灵魂,时代精神的精华,不仅与人类文明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不仅与其他所有的意识形态密切相关,而且与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密切相关。哲学不仅是时代精神的概括和总结,实际上也是时代精神的塑造者。因此,学习哲学史必须深入了解形成于历史上的哲学思想或理论的社会历史背景和广泛的文化与意识形态的背景。由于篇幅所限,我们不可能详细阐述哲学与社会生活以及其他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因此,我们希望同学们在学习哲学史的过程中,广泛涉猎当时文化、社会生活及意识形态的有关文献,这样才能对一种哲学思想有比较全面深入的了解。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通常所说的“西方哲学智慧”乃是与“东方哲学智慧”或“中国哲学智慧”相对而言的,所以按道理我们应该说明,“西方哲学智慧”与“东方哲学智慧”或“中国哲学智慧”之间的区别,以便由此来展示它的基本特征。但是,由于这个“比较哲学”的基本问题非常复杂,事实上迄今为止还没有深入的进展和有效的成果,甚至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哲学形态之间是否具有可比亦是有疑问的,所以我们只好请同学们将本书与另一本关于中国哲学智慧的教科书两相对照,比较而读,自己去寻找答案了。有人可能认为这个问题不难回答,许多书里都做过类似的说明,例如西方哲学重自然,中国哲学重精神;西方哲学重理论,中国哲学重实践;西方哲学重科学,中国哲学重伦理;西方哲学讲“天人两分”,中国哲学讲“天人合一”;等等,还可以举出许多类似的区别。然而只要细心的读者一经深入思考就会发现,这些所谓的中西哲学之间的区别,大多数经不起推敲。因此,我们在这里所能做的只是就西方哲学来描述西方哲学本身,由读者自己去体会西方哲学与中国哲学之间的区别。

由于篇幅所限,我们这部教材不可能是关于西方哲学的全面系统的论述。为了在有限的篇幅中尽量展示西方哲学的全貌,本书的叙述方式没有按照历史的顺序,而主要以哲学各部门或是哲学问题为主线,例如形而上学、宗教哲学、历史哲学、政治哲学、伦理学、认识论等等,因而基本上是“史论结合”式的:一方面以哲学的问题或部门为单元,另一方面在确有必要的时候亦考虑它们的历史顺序。所以,本书的每一章都有一个主题,而且相关的讨论贯穿古今,不过主要是从哲学史上截取其有代表性的思想加以评述,不可能也没有企图做到面面俱到。当然,有些问题是比较特殊的,它们并不是从古至今贯穿始终的哲学问题,而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产生的,同时又与整个西方哲学密切相关的哲学形态,例如语言哲学、现象学运动和后现代主义等,这些有代表性的哲学思潮当然应该成为我
们讨论的内容。结果,按照这样的叙述方式,同一位哲学家的“身影”就可能出现在许多不同的章节之中,例如康德的思想就同时构成了“形而上学”、“实践智慧”、“主体性原则”等章节的重要内容。虽然看起来可能有些重复之处,但是我们并没有刻意去避免这种重复,因为它表明这位哲学家的思想在不同的领域中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由于本书的各个章节具有不同的主题,而这些不同的主题亦决定了它们的叙述风格是不同的,所以,我们采取了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处理办法。当然这样一来,本书在叙述风格上就难以做到完全协调一致了。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我们假定同学们在学习西方哲学史的时候,已经具备一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知识了,因为这构成了我们分析问题的基本立场和方法。


摘自《西方哲学智慧》(21世纪素质教育系列教材文化素质课系列
本版责编:孟婉霞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