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选择类型
出版社
代办站
经销商
普通会员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分类查询
综合查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购书指南
购物车
我的订单
征订单
存书架
小团购
二手书
优惠活动
关于我们
《郭小川全集》编辑手记 - 编辑荐书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编辑荐书
《郭小川全集》编辑手记
龙子仲
2002-09-20 11:00:57 来源:
诗人郭小川,在死去二十多年之后,如今又引起读书界的关注。这关注的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因为
《郭小川全集》
的出版。一个诗人之出版全集,并非他自铸的碑镌,而是后人的一种难忘。难忘是一种长久的感动,其人其文,在历经岁月的洗汰之后,犹存着某种令人不能释怀的东西。这样的东西,一定是牵动着民族精神史中的某些大悲或大喜、大仁或大智的内容,甚或也许是触及了民族生活史中的某种隐痛吧。
作为这个全集的责任编辑,我花了近一年半的时间投入在这里面,过程中有过许多思考与感悟。如今书出来了,那些曾经有过的所思所感,此刻却已是既破碎又模糊。我甚至是没有精力去翻检那皇皇巨帙的书页,以寻出其可成追忆的什么。——总有一种历史的重压,在心上沉沉地压着,眼下还搬不动它……
应该说,像我这么一个年龄段的人,要想真正理解郭小川及他所代表的那部分人群,是有一定难度的。难度之所在,不是他的文字的艰深,而是在貌似浅易的现象背后的历史的复杂与艰深。这种历史的距离,今天的许多人都在有意无意地消泯它,仿佛只有忘却才能更好地向前。其影响,便导致了更年轻的人们对那段历史的成见性的搁置与浅薄判断。如果通过遗忘能够产生出一种更健全的新人类,那么这遗忘是可以接受的,因为接受本身,正是不能忘却者对人类的一种更大的负责。然而,遗忘可能吗——痕迹是不能完全涂灭的。即使涂灭了,也还有一片巨大的涂痕。最终,对涂痕的解释也许又成了更繁重且更尴尬的一种工作,那就是:对遗忘本身的遗忘。
人类既然是有记忆的,那么每一代人的责任,便是对必将成为记忆的东西交代清楚。正本清源,才能叶茂流长。所以对于郭小川,我想,我们应该抱着一份历史理性之心去同情他,也就是说,要始终求得一种在场感,而不是缺席的臆断。这态度归结起来,就是一种既对历史负责,又对其人负责的基本理念。我想,认定郭小川的价值,必须本着这样一种态度。
郭小川是一个矛盾的人,他在其“战士诗人”所呈现出来的昂扬、奋发的背后,又深藏着某种冲突。洪子诚先生说:他在历史——个体这个维度的心灵表达上,呈现了“裂痕”。什么是“裂痕”呢就是为历史所裹携而去的个体生命身上的某种异于历史意志的东西。这种异质,或为历史埋葬,或能幸逢某些历史机遇时成为历史的修正。郭小川是一个生命感很强的人。在他全集的诸多私人文字书信、日记及一些被动写作检查交代中,显示着这样一种情况,那就是:每隔一段时间,他心底就会泛出一种强烈的、对生命意义深怀疑虑的荒芜感。而作为一个党的工作者,他又要以强大的组织意志将这荒芜感或自觉或被动地压抑下去。这种敏感的个体生命意识,与那个极端强调集体意志的时代无疑构成了巨大的矛盾。而这样的矛盾,又总是以他个人的退让来弥合的。这是他革命性使然的。
对于革命性,今天的人们很容易用一种轻度的态度去嘲笑它。我觉得这是不客观也不够公正的。郭小川是一个革命知识分子,是一个对生命、对人性、对革命有着平等关怀的知识分子。对“革命”这是指历史具体中的中国革命以及“革命”中的革命知识分子的命运,我们应该客观公正地进行解读,否则就不能真正评价那一代人。如果无视中国革命中的民族性因素,而一味从意识形态角度去认识,那么就很难理解那一代革命知识分子对革命的真诚与自我牺牲,甚至很容易把那种自我牺牲尤其是和平年代的、精神形态上的自我牺牲简单判断为一种意识形态的迷狂。当然,迷狂是有的,高压也是有的,但都不是单纯的唯一的。这种自我牺牲中,有一种历史的惯性在起作用。个体在这种惯性的延续运载下,他看到的只能是另一派风景,抒发的只能是另一种感怀,选择的也只能是同一个方向。在这个过程中,个体的放弃与自我牺牲有自觉自愿的,也有被动被迫的。——郭小川的丰富性和复杂性,正体现在这个地方。
历史是现实的参照。现实的人总是在现实的问题面前去建立一种历史参照系,这是难免的,但并不一定是正确的。《郭小川全集》以一种不隐不讳、无所保留的态度,将历史的一面尽量提供出来,这或许有益于现实的人们获得一种更好的参照。
来源:广西师大出版社
本版责编:孟婉霞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全国大学出版社
北京
安徽
重庆
福建
广东
甘肃
广西
贵州
河南
湖北
河北
海南
香港
黑龙江
湖南
吉林
江苏
江西
辽宁
澳门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四川
山东
上海
陕西
山西
天津
台湾
新疆
西藏
云南
浙江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
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