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选择类型
出版社
代办站
经销商
普通会员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分类查询
综合查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购书指南
购物车
我的订单
征订单
存书架
小团购
二手书
优惠活动
关于我们
华文文学教育的全球视野——读华中师大社《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教程》 - 书评园地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书评园地
华文文学教育的全球视野——读华中师大社《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教程》
作者:江 帆
2009-05-07 13:52:19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04.28
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上个世纪80年代才开始进入学界的研究视野,更晚一些时候才进入高等学校的讲台。跨进新世纪,经济全球化的潮涌推动着文化的全球化,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越来越多的高校文科系开设了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课。文学硕士、博士做这方面研究的也日渐增多。此前,国内出版过区域性文学史,如台湾、香港、澳门等地区的文学史(或概观)、海外华文文学史等。就教材而言,出版过《台港澳文学教程》等,但将台港澳文学与海外华文文学这二者加以整合编为教材,在国内几乎为空白,就此而言,《
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教程
》(
江少川
教授、
朱文斌
博士主编)的出版无疑具有开先河的意义,台湾著名诗人
余光中
先生在教材序言中指出:“这本《
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教程
》在目前及时问世,当有里程碑的意义。”它搭建了中国文学与海外华文文学的桥梁,拓宽了文学教学与研究的空间,是文学教材出版的可喜收获。
宏阔的文化视野是本教材的鲜明特色。在当今全球化的语境下,文化的“马赛克”已成为过去时,从文化的视域,将台港澳文学与“离散”在海外各地的华文文学整合起来进行观察、研究,是时代赋予这门新兴学科的使命。《
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教程
》以全球性视野,展现出台、港、澳及由中华文化孕育、并延伸到海外的五彩斑斓的华文文学的天空,观照与评述全球华文文学的风貌、流变,现状与发展,力求进入深层的整体透视。中华文化传统是贯穿全书的血脉,正是这一文化脉络把包括台港澳在内的华文文学与延伸到海外的华文文学连接成为一个难以分割的生命整体。这种“宏阔视野”不仅体现在全书的框架搭建上,也体现在各区域文学的宏观扫描与作家个案的评述中。教材还从文化传承、文化播迁、文化背景及中西文化的碰撞与交融等方面对地域性文学的形态特征及作家作品进行考察。如在台湾文学编中对台湾现代派倾向的小说、诗歌与乡土小说、乡土诗歌的论述,都是放在西方文化思潮影响台湾的大背景下观察的。对余光中、白先勇等人的阐述,指出他们继承民族文化传统的鲜明特色的同时,又论述了西方现代文化艺术对其创作的渗融与影响。
文学地图式的构架为教材的又一特色,它表现为地域性与典范性。这本教材以当代华文文学的发展史为经,以当代华文文学的在世界地理上的分布图为纬,突破了以往有的教材单一线性思维的模式,从地域入手,在把握文学的地域特色前提下,突出作家作品的分析研究。这种地图式的布局,视野广阔、构架清晰。全书分为四编,第一编为台湾文学,台湾地理位置特殊,至今未回归,是国人关注的焦点,故单独成编;第二编为港澳文学,香港、澳门已回归祖国,同为特别行政区,所以归为一编;而海外华文文学分布在世界各地,编者选择最为重要的两个地区:东南亚与欧美澳的华文文学作为第三与第四编,是很有见识的。东南亚地区覆盖了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印尼等地,海外华人人数最多,是海外华文文学的重镇,受中国文学的影响巨大,而欧美澳地区,五、六十年代先出现有留学生文学,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由于国门的开放,留学生、新移民人数猛增,华文文学创作出现蓬勃生机,优秀作品迭出。教材在突出地域性的前提下,“板块”即“编”的写法又有所不同,第一、第二编以文体发展为脉络,更表现出与内地文学的血缘关系,第三、第四编以地域为序,采用图谱式的透视法,在分别讲述欧洲、美国、加拿大与澳洲华文文学之后,特别将新移民作家单列一章,以引起关注。典范性表现在对各个地域作家作品的选取上,这对编者也是一个难题。教材对各个地域作家的选取,很费匠心,表现出包容性与代表性的特点。如对新加坡文学,主要作家选讲,选取了黄孟文、流军、尤今、蓉子、陈瑞献、王润华、淡莹、原甸等八位作家,极有代表性。一是考虑到这些作家的文学成就与影响,二又兼顾到文学的各个领域,有小说家、诗人、散文、剧作家,眼光独到。
教材编写是一项基础性的学术劳作,它在要求科学性的前提下,同时要求借鉴与吸纳新的科研成果与研究方法,给学生以启示。教材的一个显著特色是力求研究方法多元。教材采用社会学研究、文化研究、比较研究、审美批评等方法,具有引导性与启发性。如,对台湾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文学注重从中西文化的碰撞、交融中去评述。对澳大利亚华文文学的论述、着重从文化的角度,从多元语境划分作家的类型。而论述新移民文学,则运用了“第三文化”理论进行了评析,编者把移民文化放在母语书写的原创性文化,即第一文化与移居国的第二文化之间碰撞交融而产生的文化,称之为第三文化,是很有新意的见解。对作家的评述,注重审美的视角,既有理性的分析,又融进深度的感悟,同时尽可能用富有诗化的语言表述。如“新移民华文作家群”这一章就体现了这一特点,对严歌苓、张翎、严力、王性初几位作家诗人的评述,文情并茂,诗意盎然。
作为教材,编者还考虑到“教”与“学”的特点,其一、为适合教学的需要,在注重科学性的前提下,教材简明精要,框架清晰,为教师的教学留下空间。其二、为启发调动学生的思考,每章后设计有思考论述题总计在一百题以上,书后附有参考书目六十多部,为学生提供查阅线索。
教材编写往往是集体合作的结晶。此书的写作,在主编总体构思、统摄下,充分调动、发挥了各位编写者的优势与所长,编写者承担的写作任务均为其研究方向,多有前期研究成果,而非临时拼凑,如此即保证了教材的质量。
这本教材还邀请了台湾著名诗人
余光中
、香港著名学者
黄维梁
写序,他们不仅审阅了部分书稿,还在序言中对华文文学的发生、存在与发展发表了精辟的见解,对教材作了充分的肯定与评价。教材出版后,受到海内外学界的关注,多所重点高校采用作教材,中国香港以及美国的华文报刊都有报道,几家刊物发了书评。
来源: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04.28
本版责编:姜舒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全国大学出版社
北京
安徽
重庆
福建
广东
甘肃
广西
贵州
河南
湖北
河北
海南
香港
黑龙江
湖南
吉林
江苏
江西
辽宁
澳门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四川
山东
上海
陕西
山西
天津
台湾
新疆
西藏
云南
浙江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
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