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选择类型
出版社
代办站
经销商
普通会员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分类查询
综合查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购书指南
购物车
我的订单
征订单
存书架
小团购
二手书
优惠活动
关于我们
贾樟柯的胶片《贾想·贾樟柯电影手记》北大社 - 书评园地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书评园地
贾樟柯的胶片《贾想·贾樟柯电影手记》北大社
2009-05-14 09:02:08 来源: 北大社
看过许多
贾樟柯
拍摄的胶片,这次看了《
贾想·贾樟柯电影手记
》后,又回过头去看贾樟柯拍摄的胶片。看了《小山回家》,看了“故乡三部曲”中的《小武》、《站台》、《任逍遥》,还看了新片《二十四城记》等,看出了许多胶片以外的东西。
贾樟柯的胶片耐看,《贾想·贾樟柯电影手记》同样耐看,可以说是胶片的语言化,反过来,贾樟柯的胶片,也就是贾樟柯电影理念的影像化。
在《小山回家》中,贾樟柯用了七分钟长度的胶片,去跟踪民工王小山在北京街头的游走状态,摄影机对准了街头嘈杂的店铺,淡漠、匆匆的行人,王小山零乱的长发被寒风吹动着,透过摄影机,我们看到的颜色、听到的声音是混浊的,没有情节,甚至没有情绪,这样的镜头显然是枯燥的,还觉得有点抽象。《小山回家》全片不足一小时,而此却花掉了十分之一强,这需要耐心,贾樟柯需要耐心,观众也需要有足够的耐心。
这七分钟的胶片,贾樟柯完成了一次专注的测试,对观众,也是对自己。“是否还有人能和我们一起,耐心地凝视着摄影机所面对的终极目标——那些与我们相同或不同的人们。”
读着《贾想·贾樟柯电影手记》及其贾樟柯的胶片,有几个关键词常常会出现在你的视线里,无法挥去,诸如:民间、世俗生活、社会底层、普通人、粗糙、蒙昧、真实等等。这些便是贾樟柯所关注、所凝视的终极目标。因为,在社会底层的普通人身上,可以接触并开掘到一种深藏于民间的世代相袭的传统文化渊源,通过日常生活细节,可以突现人性的精神层面。贾樟柯说过:“摄影机面对物质却审视精神。”
比如《小武》中的小武。小武生活在一个叫汾阳的小县城里,是山西一个很平常的小县城,也是贾樟柯青少年时代生活的地方。小武游走在汾阳的街头,生活平淡,甚至有点涩,像是咬在嘴里一颗有点涩的苹果,小武与梅梅的关系也是这样,有点涩的味道。那天小武去医院探望梅梅,并肩坐在病床上,梅梅在唱王菲的《天空》,小武听得有点得意,窗外阳光充裕,贾樟柯迎着阳光拍下了小武与梅梅瞬间的爱情,逆光中的爱情,是迷茫的。最后,小武被父亲赶出了家门,小武很迷茫地游走在家乡通往外面的小路上。这是小武在汾阳的真实生活,没有戏剧效果,也没有丝毫浪漫的事情发生。
贾樟柯以一个电影人的关注,表达着对普通人的关怀。“我愿意直面真实,尽管真实中包含着我们人性深处的弱点甚至龌龊。我愿意静静地凝视,中断我们的只有下一个镜头下一次凝视。我们有力量看下去,因为——我不回避。”(贾樟柯语)
贾樟柯的胶片便这样不停而又宁静地朝前走着,自然便形成了贾樟柯胶片的纪实风格。从早期的《小山回家》、《小武》、《站台》、《任逍遥》,到后来的《世界》、《三峡好人》、《无用》,直到新片《二十四城》等。
对王小山、小武这类人的足够的关心和关注,不但需要耐心,还需要有耐力,除此之外,更需要有足够的、源自于内心的尊重。尊重世俗生活、社会底层、普通人、生命个体、粗糙等等。尊重的结果便是感动,对每一寸胶片真挚的感动,在缓慢的时光流程中,感觉每个平淡的生命的喜悦或沉重,以及与平淡生命相关的空气、阳光和水。正如贾樟柯所说:“在我们的视野中,每一个行走的生命个体都能给我们一份真挚的感动,甚至一缕疏散的阳光,或者几声沉重的呼吸。我们关注身边的世界,体会别人的苦痛……”
贾樟柯喜欢使用“粗糙”一词。
贾樟柯觉得生活不可能是太鲜亮的,尤其底层生活,应该是粗糙的,现在有些所谓反映现当代人生活的电影,打磨得很光滑,过于鲜亮了,反而失掉了原生态的味道,给人以一种矫饰的感觉。
贾樟柯在与影评人林旭东对谈时说到:“我想表现出他们在这样一种具体条件下如何人性地存在。这是一种蒙昧、粗糙而又生机勃勃的存在,就像路边的杂草。”为了保持胶片的粗糙性,贾樟柯大量使用的便是没有表演经验的业余演员,有的演员甚至在拍摄前,还不知道电影是个什么东西,以加强演员形体语言的自然性,减少人为控制的痕迹。在拍摄《小武》时,后来在影片中扮演小武父母的演员,便是在那场戏开机前临时从围观的人群中找到的。这样的“花絮”在影视界怕也是不多见的。
还有台词,贾樟柯也是给予了相当的自由度,允许演员根据情节的发展,可以离开剧本,有即兴的发挥余地,在此前提下,自然是有所节制的。这样的效果,不但演员显得松弛,无疑也给影片增添了更多生活中的下意识和自然性,并向观众呈现着记忆、呈现着已经消逝或正在消逝的影像。
贾樟柯
的呈现是有意义的。呈现的是大众化的、常识性的记忆和影像,这也是贾樟柯有别于别的电影人的地方。《二十四城记》便有这样的呈现。在动剪刀剪辑之前,胶片上有过许多激烈、个性化、甚至惊心动魄的讲述,这些都被贾樟柯剪掉了,胶片经过浓缩,剔除了矫饰性的色彩,光留下了“常识性的经历”。
欧阳江河以诗人的视角,审视着
贾樟柯
的胶片,以为,胶片“浓缩到最后,它是一个赤裸裸、干枯枯的东西,这就是我们的历史文本,我们的记忆”。美国电影评论家安德鲁则称贾樟柯是一位电影诗人,其胶片“展现了迷失在现代化过程中的中国人和他们的国家”。
还有
贾樟柯
对电影的理解与热爱,正如印在《
贾想·贾樟柯电影手记
》一书封面上的那句话:“拍电影是我接近自由的方式。”
无论如何,
贾樟柯
依靠的是一寸一寸的胶片。(布谷)
《
贾想·贾樟柯电影手记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3月出版,定价:24.00元。(无锡新传媒网2009-05-12)
来源:北大社
本版责编:姜舒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全国大学出版社
北京
安徽
重庆
福建
广东
甘肃
广西
贵州
河南
湖北
河北
海南
香港
黑龙江
湖南
吉林
江苏
江西
辽宁
澳门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四川
山东
上海
陕西
山西
天津
台湾
新疆
西藏
云南
浙江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
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