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科学教育的本质功能 - 精品书摘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精品书摘
科学教育的本质功能
2002-09-28 15:34:18  来源:  
 

一、社会本位的科学教育思想
在传统的教学中,科学教育的基本目的是使学生扎实地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我国中学学科教育中曾经强调的“双基”教育,把科学教育目标具体化为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由此发展出“精讲多练”的教学法,正是这种传统教育思想的集中体现。这种教育思想实质上反映了人们对科学教育本质功能的认识。在20世纪50—60年代,人们认为科学教育的本质功能是使学生认识自然,获得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培养有文化的劳动者。


到了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我国面临着科技人才的断层。一方面是党和政府提出了在20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另一方面是科技人才奇缺。迅速填补空白,培养现代化建设人才,成了国家的当务之急,也成了教育界第一等重要的任务。在这样的情况下,“发展智力、培养能力”便理所当然地成为科学教育的目标,并以高强度、高难度的训练作为教学方法,以便遴选英才。在这个时期,科学教育的本质功能,被理解为培养更多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以适应“四化”的需求。

在素质教育思潮形成之后,人们从素质教育的角度出发,逐步认识到过去对科学教育本质功能的认识,基本上是社会本位的,即只强调它为社会服务的一面,而忽视了科学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

二、素质教育下的教学理念
我国近代教育形成的标志,一般认为是《钦定学堂章程》和《奏定学堂章程》的颁布。此后,以“救亡图存”为中心,曾先后出现过“军国民教育思潮”、“实业主义教育思潮”、“平民教育思潮”、“科学教育思潮”、“实用主义教育思潮”等等。在各种思潮影响下,曾出现过多种教学改革模式,对我国近代教育的发展,作出了各种探索和贡献。


建国初期,我们引进苏联模式,希望以此来改造旧教育。1917年,十月革命后,苏联的教育思潮以“共产主义道德教育和生产劳动教育”为标志,对改造旧教育作了探索,但也带来了学校秩序不稳定、教学质量下降等问题。20世纪30年代,苏联进行“教育调整”,坚持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继承赫尔巴特的教学思想,建立了以学问中心课程为核心、凯洛夫教育理论为指导的教学体系。其特点是以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为中心,长处是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严密性、教学过程的可控性和稳定性,弊病是封闭和保守,且造成多数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学习兴趣不高。在引进这个教学体系后,我国曾先后在1958年和1964年两次发动“教育革命”,希望克服其弊端。但由于当时政治气候的影响,这两次改革带上严重的非理性色彩,最终导致改革失败。而改革的失败更导致了以学问中心课程为核心的教学体系的强化。

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教育思想开始活跃起来,20世纪80年代初,针对“高分低能”现象,教育界提出了“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口号。80年代期,针对“高学历、低文化”现象,理论界开展了对“文化”的讨论。这时,人们逐渐认识到,对教育而言,光有知识是不够的,知识加能力也还是不够的。我国传统的教育价值观念是为社会,为国家服务,而长期忽视另一方面,就是促进学生个体的发展。如果只简单地强调教育为促进社会或经济发展服务,势必会忽视人的整体素质的提高,陷入功利主义。另一方面,正如国家主席江泽民在中共十五大报告中指出的,我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已提出对“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于是教育界内外的理念趋向一致,素质教育思潮便应运而生了。

教学是学校教育活动中心。一种新的教育思潮,必定会带来新的教学理念。我们认为,从人的发展的角度,素质教育思潮具有以下基本教学理念。

一是面向全体学生,开发人的潜能。儿童的遗传素质各有不同,但都有他的潜能。在教学上,就是“最近发展区”。从社会需求来看,儿童的多样化潜能是国家人才资源的基础,国家实施义务教育,就是要保证所有儿童的受教育权,使他们的潜能都能得到开发。

二是人的全面发展,即培养受教育者的完整人格。我们目前的教学工作面对两个现实:班额较大的班级授课制和大规模的书面考试。这样的教学工作背景使教学评价向符号与逻辑的学习倾斜,而不利于学生其他方面的发展。然而,基础教育是每一个走向现代社会生活的通行证,每一个人都应能通过教育多方面获益。因此,我们要调整教学工作的方向,以利人的全面发展。

三是尊重人与人之间的个别差异。素质教育是以承认和尊重人的差异和尊严为前提的,其本质是如何看待人的发展、儿童的权利等问题。我国的教育,传统上缺乏民主精神。所以,这些理念的普及是教学现代化程度的标志,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条件。

四是学生是学习主体,既然素质教育的基本前提是尊重儿童的差异,那么我们的教育教学必须适应儿童的需要,以学习者为中心,而不是让学生去适应教师对学习性质和进度的预先规定。这样做,有利于儿童的发展,也有利于现代化进程所需要的各类人才的开发培养。

三、科学教育如何为提高国民素质服务
既然素质教育的根本宗旨是提高国民素质,那么科学教育的本质功能,便相应地被明确为提高国民的科学素质。这是建国以来教育思想的一个最重大的带有根本性的变化。虽然对什么是科学素质以及如何培养科学素质等问题,迄今还没有形成共识,但科学课程的编制,应该研究并解决下列问题。
1.科学课程的教育目的主要不是培养未来的学科专家,而是使所有的受教育者具备最基本的学识,能力和情感。教育的结果要引起理念和行为上的变化。
2.科学素质的核心是科学理念,科学理念是人对自然和科学的基本看法,包括正确的自然观,科学观、科学思想和科学认识论,表现为科学精神、科技意识,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在此基础上构建科学认识的框架,确立行为取向和态度,因此,科学理念是一个人参与科学学习和科学活动的基本支撑点,对人的认识与实践活动决定性的导向作用,中学科学课程,不能无视这一点。
3.科学教育要使学生具有认识世界、解决问题的科学基本能力,这种能力包括:(1)对重要的科学事实、概念、原理的理解;(2)把相关的科学知识运用于日常生活的能力;(3)进行科学探究的能力;(4)能理解科学技术的特点,并能据此进行判断;(5)能正确理解科学、技术、社会三者的关系,并关心其发展。
4.一个人的科学理念和科学基本能力不是凭空而来的,是在对具体的科学知识、技能和方法的学习与实践活动过程中,通过内化、升华而逐渐形成、发展起来的。任何科学问题的认识和解决,任何科学思维和实践的活动,都必须以一定的知识和技能为基础,其结果又表现为新和知识和技能的获取。在这样的循环过程中,一个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便越来越丰富,能力水平也越来越高,同时逐步对自然和科学建立起稳定的兴趣、观点和态度,上升为科学理念。
5.科学课程的内容不应过分形式化,专业化。那样的课程难以联系实际,不易引起多数学生的兴趣,不利于培养大量适应现代社会需要,对科学有一定了解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还会使学生的思维视野过早地受到学科的局限,不利于创新精神的培养。因此。应突出能在认知发展上起“先行组织者”作用的基本概念,吸纳科学新进展,增强与实际的联系,增加科学过程、科学方法与科学史的内容。
6.把科学与技术混淆,以为通过对科学的学习就能提高科技水平和能力,这实在是一种误解。教育要适应技术迅速变革的时代,科学课程必须实施科学、技术、社会相结合的教育,即STS教育。STS教育主张科学为大众,强调合作和参与,强调科学、技术与社会兼容。其基本精神是要把科学教育与当前的社会生活、生产的发展结合起来,要求科学技术能够更好地为人服务。


摘自《科学课程论》

来源:教育科学出版社 
本版责编:孟婉霞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