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选择类型
出版社
代办站
经销商
普通会员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分类查询
综合查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购书指南
购物车
我的订单
征订单
存书架
小团购
二手书
优惠活动
关于我们
科学教育的本质功能 - 精品书摘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精品书摘
科学教育的本质功能
2002-09-28 15:34:18 来源:
一、社会本位的科学教育思想
在传统的教学中,科学教育的基本目的是使学生扎实地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我国中学学科教育中曾经强调的“双基”教育,把科学教育目标具体化为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由此发展出“精讲多练”的教学法,正是这种传统教育思想的集中体现。这种教育思想实质上反映了人们对科学教育本质功能的认识。在20世纪50—60年代,人们认为科学教育的本质功能是使学生认识自然,获得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培养有文化的劳动者。
到了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我国面临着科技人才的断层。一方面是党和政府提出了在20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另一方面是科技人才奇缺。迅速填补空白,培养现代化建设人才,成了国家的当务之急,也成了教育界第一等重要的任务。在这样的情况下,“发展智力、培养能力”便理所当然地成为科学教育的目标,并以高强度、高难度的训练作为教学方法,以便遴选英才。在这个时期,科学教育的本质功能,被理解为培养更多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以适应“四化”的需求。
在素质教育思潮形成之后,人们从素质教育的角度出发,逐步认识到过去对科学教育本质功能的认识,基本上是社会本位的,即只强调它为社会服务的一面,而忽视了科学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
二、素质教育下的教学理念
我国近代教育形成的标志,一般认为是《钦定学堂章程》和《奏定学堂章程》的颁布。此后,以“救亡图存”为中心,曾先后出现过“军国民教育思潮”、“实业主义教育思潮”、“平民教育思潮”、“科学教育思潮”、“实用主义教育思潮”等等。在各种思潮影响下,曾出现过多种教学改革模式,对我国近代教育的发展,作出了各种探索和贡献。
建国初期,我们引进苏联模式,希望以此来改造旧教育。1917年,十月革命后,苏联的教育思潮以“共产主义道德教育和生产劳动教育”为标志,对改造旧教育作了探索,但也带来了学校秩序不稳定、教学质量下降等问题。20世纪30年代,苏联进行“教育调整”,坚持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继承赫尔巴特的教学思想,建立了以学问中心课程为核心、凯洛夫教育理论为指导的教学体系。其特点是以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为中心,长处是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严密性、教学过程的可控性和稳定性,弊病是封闭和保守,且造成多数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学习兴趣不高。在引进这个教学体系后,我国曾先后在1958年和1964年两次发动“教育革命”,希望克服其弊端。但由于当时政治气候的影响,这两次改革带上严重的非理性色彩,最终导致改革失败。而改革的失败更导致了以学问中心课程为核心的教学体系的强化。
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教育思想开始活跃起来,20世纪80年代初,针对“高分低能”现象,教育界提出了“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口号。80年代期,针对“高学历、低文化”现象,理论界开展了对“文化”的讨论。这时,人们逐渐认识到,对教育而言,光有知识是不够的,知识加能力也还是不够的。我国传统的教育价值观念是为社会,为国家服务,而长期忽视另一方面,就是促进学生个体的发展。如果只简单地强调教育为促进社会或经济发展服务,势必会忽视人的整体素质的提高,陷入功利主义。另一方面,正如国家主席江泽民在中共十五大报告中指出的,我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已提出对“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于是教育界内外的理念趋向一致,素质教育思潮便应运而生了。
教学是学校教育活动中心。一种新的教育思潮,必定会带来新的教学理念。我们认为,从人的发展的角度,素质教育思潮具有以下基本教学理念。
一是面向全体学生,开发人的潜能。儿童的遗传素质各有不同,但都有他的潜能。在教学上,就是“最近发展区”。从社会需求来看,儿童的多样化潜能是国家人才资源的基础,国家实施义务教育,就是要保证所有儿童的受教育权,使他们的潜能都能得到开发。
二是人的全面发展,即培养受教育者的完整人格。我们目前的教学工作面对两个现实:班额较大的班级授课制和大规模的书面考试。这样的教学工作背景使教学评价向符号与逻辑的学习倾斜,而不利于学生其他方面的发展。然而,基础教育是每一个走向现代社会生活的通行证,每一个人都应能通过教育多方面获益。因此,我们要调整教学工作的方向,以利人的全面发展。
三是尊重人与人之间的个别差异。素质教育是以承认和尊重人的差异和尊严为前提的,其本质是如何看待人的发展、儿童的权利等问题。我国的教育,传统上缺乏民主精神。所以,这些理念的普及是教学现代化程度的标志,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条件。
四是学生是学习主体,既然素质教育的基本前提是尊重儿童的差异,那么我们的教育教学必须适应儿童的需要,以学习者为中心,而不是让学生去适应教师对学习性质和进度的预先规定。这样做,有利于儿童的发展,也有利于现代化进程所需要的各类人才的开发培养。
三、科学教育如何为提高国民素质服务
既然素质教育的根本宗旨是提高国民素质,那么科学教育的本质功能,便相应地被明确为提高国民的科学素质。这是建国以来教育思想的一个最重大的带有根本性的变化。虽然对什么是科学素质以及如何培养科学素质等问题,迄今还没有形成共识,但科学课程的编制,应该研究并解决下列问题。
1.科学课程的教育目的主要不是培养未来的学科专家,而是使所有的受教育者具备最基本的学识,能力和情感。教育的结果要引起理念和行为上的变化。
2.科学素质的核心是科学理念,科学理念是人对自然和科学的基本看法,包括正确的自然观,科学观、科学思想和科学认识论,表现为科学精神、科技意识,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在此基础上构建科学认识的框架,确立行为取向和态度,因此,科学理念是一个人参与科学学习和科学活动的基本支撑点,对人的认识与实践活动决定性的导向作用,中学科学课程,不能无视这一点。
3.科学教育要使学生具有认识世界、解决问题的科学基本能力,这种能力包括:(1)对重要的科学事实、概念、原理的理解;(2)把相关的科学知识运用于日常生活的能力;(3)进行科学探究的能力;(4)能理解科学技术的特点,并能据此进行判断;(5)能正确理解科学、技术、社会三者的关系,并关心其发展。
4.一个人的科学理念和科学基本能力不是凭空而来的,是在对具体的科学知识、技能和方法的学习与实践活动过程中,通过内化、升华而逐渐形成、发展起来的。任何科学问题的认识和解决,任何科学思维和实践的活动,都必须以一定的知识和技能为基础,其结果又表现为新和知识和技能的获取。在这样的循环过程中,一个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便越来越丰富,能力水平也越来越高,同时逐步对自然和科学建立起稳定的兴趣、观点和态度,上升为科学理念。
5.科学课程的内容不应过分形式化,专业化。那样的课程难以联系实际,不易引起多数学生的兴趣,不利于培养大量适应现代社会需要,对科学有一定了解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还会使学生的思维视野过早地受到学科的局限,不利于创新精神的培养。因此。应突出能在认知发展上起“先行组织者”作用的基本概念,吸纳科学新进展,增强与实际的联系,增加科学过程、科学方法与科学史的内容。
6.把科学与技术混淆,以为通过对科学的学习就能提高科技水平和能力,这实在是一种误解。教育要适应技术迅速变革的时代,科学课程必须实施科学、技术、社会相结合的教育,即STS教育。STS教育主张科学为大众,强调合作和参与,强调科学、技术与社会兼容。其基本精神是要把科学教育与当前的社会生活、生产的发展结合起来,要求科学技术能够更好地为人服务。
摘自《科学课程论》
来源:教育科学出版社
本版责编:孟婉霞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全国大学出版社
北京
安徽
重庆
福建
广东
甘肃
广西
贵州
河南
湖北
河北
海南
香港
黑龙江
湖南
吉林
江苏
江西
辽宁
澳门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四川
山东
上海
陕西
山西
天津
台湾
新疆
西藏
云南
浙江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
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