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游走在整体与细节之间的康德哲学——读华中师大社《康德的经验形而上学<纯粹理性批判>上半部注释》 - 书评园地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书评园地
游走在整体与细节之间的康德哲学——读华中师大社《康德的经验形而上学<纯粹理性批判>上半部注释》
吴 婕
2009-09-25 14:17:17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供稿 
 
 在这本译著的引论中,康德本来就已声明过,《纯粹理性批判》对于把他作为整体去了解的人才是可以理解的,但这偏偏为一些注释家所苦,因为他们主张该书中并无所谓整体可以理解,也许这确是命运对康德自己的一个讽刺。

 从某种角度来讲,哲学本身就存在着矛盾的表象。这种矛盾存在于各个方面,甚至也体现在这位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大师的生平中。众所周知,康德思想的发展以及作品称得上是可以震撼整个世界的伟大。与这种伟大相反,康德的生活却非常单纯而平淡。在康德的生活中没有像莱布尼兹周游列国,把一生都奉献给东普鲁士从事教学及沉思的波澜,也没有黑格尔在柏林大学称霸一时的地位,他只是一位普通的城市中的大学教授,过着他自己极有规律极有秩序的生活,当然也因此让康德有一个正常人的性格,而在这种正常中却酝酿着超乎寻常的伟大思想。

 但可惜的是,正像本书序言中所讲的这本出版已有150多年的《纯粹理性批判》,尽管是康德对于古典唯心主义思想极具代表性的著作,却久久未见一本可以与帕斯奥斯关于亚里士多德的《工具论》的注释抑或亚当关于柏拉图的《共和国》(或译《理想国》)的注释相媲美的注释本。我想这不仅是哲学学术界的一种损失,同时也是本书的价值所在。当然这种局面的出现与康德理论本身的矛盾性是不可分的,许多批评论者对此都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对于本书作者苏格兰的康德哲学研究专家H·J·裴顿而言,这部《纯粹理性批判》里面的种种含糊、矛盾,都无须引证凑合就能予以说明。我想这也是裴顿这部书最具价值的地方,他可以独辟蹊径,对康德哲学提出了与其他学者的传统看法大相径庭的阐释。这就对哲学界其他研究者的进一步深入研究产生了重要的借鉴和启迪作用。

 “时间不是独立存在的东西,也不是附属于物的客观规定,时间不过是内部感官的形式,即我们自己的直观活动和我们内部状态的形式。因为时间不可能是外部现象的任何规定,它既不属于形状,又不属于位置等等,相反,它规定着我们内部状态中诸表象的关系。”诸如此类的康德式表述,在许多批判学家眼里都是含糊的,而裴顿却认为:“康德著作中晦涩难度的根源,更多地是由于语言使用的不小心。《纯粹理性批判》一书的行文就像自由谈话一样,像一个人和自己在内心里的对话,如果我们指望同一个词总是用在恰恰同一的意义上,我们就一定会失望。”说到这里,我好像看到一位自言自语的老人,平静地与自己的内心交谈。

 在康德生前与死后刊出的两百多部作品中,《纯粹理性批判》是继《判断力批判》之外,最难理解的读本,因此裴顿对其命名为《康德的经验形而上学》的注释本,正是许多研究者所需要的,但对于中译者来说,这又是一场巨大的考验。根据裴顿从整体上去理解康德哲学的独特角度,中译者韦卓民先生也遵从了“只要我们愿意集中思考在他的学说上面,而不是咬文嚼字地去理解他,康德本人所述说的,其本身是比较易于了解”的原则。至此,这种游走于整体与细节之间的哲学形态,又逐渐清晰起来。

 然而康德的伟大终究局限于他是一位唯心主义哲学家,而裴顿却又不愿附和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康德派,因此在类似“自在之物”的观点上注释者存在着稍显模糊的论述,当然这种不确定性甚至趋向于唯物主义的阐述,都可以成为帮助我们更好地深入康德理论的途径。
 纵观全书,对于观点的引证极其详细,这些引证不但涉及康德的主要著作,各种次要著作也引用其中,甚至包含了关于康德哲学研究的种种论著,这些对于研究康德哲学都有很大的帮助。书中的脚注占了全书正文的很大部分,这也为研究提供了一些重要的材料线索。
 从著作的整体性而言,这部中译本的《注释》仅仅是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的前半部,但正像韦卓民先生所说:“如康德那样认为,这半部是可以单独理解的。彻底地掌握了这半部以后,全书论争的其余部分就不应该还有什么不可克服的困难了。”由此可见,无论是从整体中去梳理细节,还是从细节中分析整体,在哲学这门神秘而又追求感性与悟性的学科研究中,都是很重要的。生活在世俗中的我们,也许可以从康德的哲学中找到一些超越于简单生活之外的答案。

 来源: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供稿
本版责编:姜舒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