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6日上午,由教育部体卫艺司和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主持研制的《全国中小学生系列武术健身操》编委会成立大会在高等教育出版社隆重召开。教育部体卫艺司司长杨贵仁,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主任高小军,副主任陈国荣,国家体育总局青少年体育司副司长张智,高等教育出版社副总编辑龙杰,教育部体卫艺司体育处处长卢逊,中国武术协会秘书长康戈武以及来自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学院、河南大学、苏州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北京景山学校、北京少儿武术研究会、上海市长江第二中学、河南大学附属中学的专家、学者和一线武术教师出席了会议。 我国中小学广播操制度实施了十几年,在增强学生体质,创造良好校园体育文化方面发挥了巨大功效。“阳光体育运动”实施以来,为落实“每天锻炼一小时”,教育部将学生的课间操时间增加到30分钟。各地在继续组织学生集体做广播体操的基础上,纷纷创编了形式多样的集体活动。 2004年3月30日,中宣部、教育部联合颁发了《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纲要》明确规定:“体育课要适量增加中国武术等内容。”新中国成立以来,武术作为我国中小学校体育教学的主要内容,承载着增强我国青少年学生体质,传承民族文化的重任,在学校体育中,武术具有其他体育项目不可替代的教育作用。2009年6月30日,教育部体卫艺司和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共同启动了《<中国武术段位制系列教程>学校教学指导方案研究》课题和试点教学工作,旨在解决武术段位制内容进课堂的问题,试点学校已经基本掌握了初段位的内容。此次创编的武术健身操是我国首次将传统武术的基本动作与广播操形式相结合创编而成的第一套民族形式的健身操。武术健身操的推广,一方面将极大丰富中小学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内容,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武术在中小学校园的进一步推广。 会上,主编康戈武教授首先汇报了创编工作的初期成果和详细计划,并引用了胡锦涛主席的三句话:“学习武术,一可以健身,二可以了解中国文化,三可以增进友谊。”肯定了创编武术操在健身、育人方面的深远意义。各创编工作组依据不同年龄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特点,分别设计了小学低年级、小学高年级和中学三套不同形式的武术健身操,并进行了现场演练。 与会领导一致肯定了创编工作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并对下一步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杨贵仁司长指出,此次从国家层面创编和推广的武术操,不仅可以帮助青少年从小树立科学的锻炼方法,更重要的是使其成为传承我国优秀民族文化的载体,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国家操”,把武术段位制和武术操结合起来,使校园武术制度化,今后将与广播操一起充实大课间活动形式。另外,基于目前学校操场条件的限制,杨司长建议按照难易程度,小学和中学各创编两套武术操,以满足不同条件学校的需要。 高小军主任提出此次在全国中小学普及的武术操一定要简单、易掌握、避免神秘化,他强调了武术教育在学校体育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认为此次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武术操是进一步落实“阳光体育运动”的助推器。 张智副司长从武术操创编需要符合青少年兴趣和运动负荷的角度提出了很好的建议,并提出需要建立专门的评价指标体系,作为今后武术操比赛的评价标准。 会议一致认为,由于此次创编的武术健身操将面向全国中小学校推广,所以在动作难度、节奏韵律、音乐创编等环节务必充分考虑中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并经过严格、科学的实验和论证,最终创编出经得起考验并广受中小学生欢迎的武术健身操。据悉,3月27日即将举行的中国武术协会换届会议上,与会的武术专家将对4套武术健身操进行技术初审,预计今年9月,《全国中小学生系列武术健身操》将与《全国中小学生系列广播体操》一起成为中小学大课间体育活动的主要内容,面向全国中小学校推广使用。 来源: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03-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