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选择类型
出版社
代办站
经销商
普通会员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分类查询
综合查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购书指南
购物车
我的订单
征订单
存书架
小团购
二手书
优惠活动
关于我们
“离我远去”——人类学家的使命 - 精品书摘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精品书摘
“离我远去”——人类学家的使命
王铭铭
2002-10-24 09:47:27 来源:
人类学有五花八门的学科定义,它内部的不同学派有不同的主张,人类学家们所做的学问也各自不相同。就创建现代人类学的那些前辈们来说吧,他们有的强调体会式的实地研究,有的倾向于对其他人类学家搜集的第一手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在英国社会人类学内部,曾有马林诺夫斯基和布朗之别,前者注重民族志,后者注重比较社会研究。法国早期的人类学,更多地关注综合式的探讨,其中莫斯的《礼物》就是一个例子,而葛兰言虽然到中国做过调查,但其间将更多精力花在古史研究上,他努力的目标,是在中国文明史的基础上提出一种一般的社会理论。美国的人类学家更多地综合了民族志和文化论述的两面,既从事实地研究,又要在一般意义上谈论文化。即使对于从事实地研究的人类学家个人来说,研究的面也不一定一样,有的限定在一个小小的群体,小小的村庄,有的跑遍广阔的文化区域。
不过,一般印象中的人类学家,确实有点像是独行者,好像人类学家是孤独的旅行者,他在一个遥远的地方,去经历着不同文化给自己的磨难。所以,李亦园先生说了这么一段话:“人类学的研究工作有一大特色,那就是要到研究的地方去做深入的调查探索,无论是蛮荒异域还是穷乡僻壤都要住过一年半载,并美其名叫‘参与观察’。”因而,李先生说,人类学家的生涯,与孤独寂寞分不开,人类学家要备尝田野的孤独寂寞,是因为田野工作引起的文化冲击或文化震撼,“经常使你终身难忘,刻骨铭心”。人类学家不仅要承受孤独寂寞和文化震撼,还会时不时陷入一种难以自拔的困境。马林诺夫斯基那本在田野中写下的《严格意义上的日记》,有这么一段话对自己的“迷糊状”做了生动的自白。这段简短的话,是马林诺夫斯基在生日时写的,笔调灰暗,在土著民族中做实地研究过这样的生日,实在寂寞、无聊,令人困惑:
4月7日(1918年)。我的生日。我还是带着照相机工作,到夜幕降临,我简直已筋疲力尽。傍晚我与拉菲尔聊天,谈到特洛布里安德岛人的起源和图腾制度。值得一提的是,与拉菲尔这样的白人交往(他还算是有同情心的白人)……我困惑,我陷入到了那里的生活方式之中,所有一切都被阴影笼罩,我的思想不再有自己的特征了,与拉菲尔对话时,我的想法总要在价值观上发挥。所以,星期天的早上,我去四处走了走。到10点才去土乌达瓦,给几条小船拍了几张照片……
像马林诺夫斯基这样的人类学家,大凡都要经历冷酷的田野生活,他的日记给人以“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之感。从一个角度看,他们成为人类学家,与他们遭受的磨难有直接的关系。马林诺夫斯基之所以是马林诺夫斯基,是因为他离开了家园,离开了波兰和英国,到蛮荒的特里布恩德岛;波亚土之所以是波亚士,是因为他离开了殖民开拓以后的美国,离开了都市生活,到印第安人的部落;费孝通之所以是费孝通,是因为他离开了家乡,离开了自己的学院,偕同妻子双双去了大瑶山……为什么这些人类学家非要这样实践他们的人生?要把他们的青春耗费在遥远的穷乡僻壤?马林诺夫斯基在自己的日记里,忠实地表达了作为一个平常人的困惑,他面对过的压抑、无聊、无所适从,也是其他人类学家面对过的。然而,从事实地研究的人类学家坚信,田野生涯里的种种忧郁,不是没有价值的,相反,它们正是特殊的人类学理解能力的发挥。
做一个人类学家,要培养的一种“离我远去”的能力,到一个自己不习惯的地方,体会人的生活的面貌。所以,这里的“我”是“自己”,但不单指个人,而指人生活在其中的“自己的文化”。人类学家不像心理分析家那样,用自我剖析来“推己及人”;他们也不像哲学家那样,在自己的脑海里营造一个思想的建筑来代表整个世界,做一个人类学家,首先要学习离开自己的技艺,让自己的习惯和思想暂时退让给他对一个遥远的世界的期望。像李白说的,“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在别的世界里体验世界的意义,获得“我”的经验,是现代人类学的一般特征。
“离我远去”的技艺有多种。一些人类学家要求自己身心都要离开自己的文化一段时间,另一些人类学家则通过他人的间接描述来“神游”于另外一个世界。两种人类学家之间,时常有互相讥讽的习惯,譬如,马林诺夫斯基、米德时常讥笑布朗、莫斯、列维-斯特劳斯实地研究功底不深,而后者时常指责前者缺乏理论洞见。人类学家时常忘记了自己是同类。作为集体的人类学家共同体,区别与其他思考者的特征,正是一种文化精神意义上——而不单是个体肉身意义上——的“离我远去”。不是说人类学家要抛弃自我,成为疯子,而只是说人类学家的“自我”表达的是一种“非我”的艺术,这种艺术使人类学家获得了与其他学者不同的经验,使人类学家能够比较“移情”地觉悟到自己的文化的局限性。
人类学家离开自我的途径,有的是时间的隧道,有的是空间的距离。他们去的时间,是已经流逝的过去;他们去的空间,是一个“非我”的世界。“离我远去”的艺术,是一种思想的生活。因而,人类学家不以肉身的离去为目的,他们带着自己的心灵,超越自己的文化,领略人如何可以是人同时又那么不一样。人类学家不一定要追求对遥远的文化的求索,不少人类学家也从事本土文化的研究。在本土研究中,“离我远去”的意思,转化为与自己社会中司空见惯的生活方式形成的暂时陌生感,转化为一种第三者的眼光,它让我们能站在“客人”的角度来对待“主人”——我们本身。在这样的情形下,人类学家的肉身没有被自己搬运到别的世界中去,但他们的心灵却必须在一个远方寻找自我反观的目光,在一个想象或实在异域中寻找他者相对于“我”的意义。
人类学产生于近代,它的“我”与近代这个时间观念,也就形成了直接的关系。近代以来,人类学家要培养的那种“离我远去”的习惯,针对的是我们今天生活在其中的现代性。他们希望从被观察的边缘人群的“当地观点”出发,来展示众多与近代的世界不同的小小世界,体会这些“小传统”的力量,从而反观逐步渗透到整个世界的“大传统”——现代观念体系。我们将这里追求的东西叫做“文化的互为主体性”,意思是说,人类学这门学科注重的正是奠定文化之间相互交流、相互认识以及“和而不同”地相处的知识基础。作为“文化互为主体性”的“他者”,通常指的是本民族以外、现代生活以外的各民族文化,而现代西方人类学的本质特征,表现在逐步得到认同的文化上非自我的、以他者为中心的世界观之上。 (摘自《人类学是什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6月)
来源:中华读书报2002.10.23
本版责编:孟婉霞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全国大学出版社
北京
安徽
重庆
福建
广东
甘肃
广西
贵州
河南
湖北
河北
海南
香港
黑龙江
湖南
吉林
江苏
江西
辽宁
澳门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四川
山东
上海
陕西
山西
天津
台湾
新疆
西藏
云南
浙江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
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