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选择类型
出版社
代办站
经销商
普通会员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分类查询
综合查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购书指南
购物车
我的订单
征订单
存书架
小团购
二手书
优惠活动
关于我们
顺应自然,拥有健康——《从春到冬话健康》苏州大学出版社 - 精品书摘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精品书摘
顺应自然,拥有健康——《从春到冬话健康》苏州大学出版社
2010-05-25 08:27:50 来源: 苏州大学出版社
相传,我国古代哲学家老子活了160多岁。老子健康长寿的原因何在呢?在《老子》一书中他道出了真谛——外其身而身存。其意是说人们在追求健康长寿时,不应过分惦记自身所患疾病,健康应“顺应自然”,自然而然地使生命走向自己的归宿,这样才有益健康。
然而,又有多少人能够做到顺应自然呢?人们总认为自己是“万物之灵”,能将一切掌控在自己的手中,有时甚至连大自然都不放在眼里,随心所欲地生活。但大自然是有其自身发展规律的,如一年有四季之分,一月有月盈月亏之别,一天之中有日出日落……这些自然现象会在不知不觉中影响人的生理和心理活动,使人像其他生物那样,形成自己独特的生物钟。人体的新陈代谢及其他生理活动都会受到体内生物钟的影响,如白天是人们的活动时间,夜间是人们休息的时间,一日要吃三餐等。人们如果不顺应体内的生物钟,不顺应自然的发展规律,就会患病或出现其他健康问题。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是怎样违背自然规律、破坏自己的健康的呢?
当身体出现疲劳信号时,说明人需要休息了。但是许多人并不理会这种信号,而是继续忙碌,长期以往身体必然会积劳成疾,患上疾病。
有些人患上慢性病后,不是积极治疗,而是自己“硬扛”,使小病酿成了大病、重病,严重危害身体健康。
大小便是人体的自然排泄,但有些人常因各种原因憋大小便。如果经常憋大便,极有可能患上习惯性便秘、痔疮、脱肛,还有可能诱发直肠癌;如果长期憋尿,则有可能引发尿路感染。
众所周知,晚上是睡觉时间。然而,随着现代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夜生活越来越丰富,有些人通宵唱歌、跳舞、打麻将,不按时睡觉,使身体状况每日愈下。调查研究表明,睡眠与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果长期熬夜,最易发生癌症;而那些每晚都可睡7~8个小时的人,身体比较健康,寿命也较长。
可见,“顺应自然”是尊重健康规律(生命活动规律)的一种表现,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人们只有顺应自然,才能健康长寿。
我国传统医学早就认识到了自然与人体健康、疾病的关系,历代养生家都非常重视顺应自然,并将其作为养生保健的重要方法。中医认为,人要健康,人体内的脏腑经络、气血阴阳要维持相对平衡,人与自然更应协调统一,这就是中医学的“天人合一”、“天人相应”学说。
大自然是不断变化发展的,这些变化中对人体健康影响最大的是气候及环境。中医认为,一年中气候变化的正常规律为春温、夏热、长夏湿、秋燥、冬寒。与之相应的就是自然界中的一切生命有机体都有春生、夏长、长夏化、秋收、冬藏的规律。中医据此提出了顺应四时的健康观念,即“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春夏养阳,是指人们在气候温暖的春夏两季要充分利用自然界提供的天然养分(阳气)来促进人体本身阳气的生长。秋冬养阴,是指人们在气候较冷的秋冬季及时避寒取暖,保护人体内的阳气免受寒冷气候的伤害,固守阳气,从而充实体内的阴精。
人体健康还会受到生活环境、地理区域的影响,中医认为这是“地势使然”。例如生活在寒湿地方的人,容易患上风湿、痹病之类的疾病;生活在寒冷地区的人,身体状况多卫表固密;生活在干燥之地的人,容易患上干燥症等。因此,有条件的人应选择良好的环境生活,这样对健康非常有益。
除了上述两点外,“顺应自然”还要注意做到五谷为养、五畜为益、五果为取、五菜为充,合理饮食,定时、定量进食,摄入时还要细嚼慢咽,均衡摄取各种营养素。“顺应自然”还要养成健康的生活情趣,不妨多读读书、多用用脑,用人类最美好的精神营养“养养心”。此外,人们还应像自然界那样不断地运动,“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人们经常运动,人体自然血液流畅,心肺功能不断加强,五脏六腑也能通顺,进而达到延缓衰老,防病祛病,强身健体的目的。
“顺应自然”是对生命的一种珍惜,是拥有健康的一种保证。
本文摘自《
从春到冬话健康
》
陶涛
主编,苏州大学出版社,2010年,28.00元(
订购
)
来源:苏州大学出版社
本版责编:金洋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全国大学出版社
北京
安徽
重庆
福建
广东
甘肃
广西
贵州
河南
湖北
河北
海南
香港
黑龙江
湖南
吉林
江苏
江西
辽宁
澳门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四川
山东
上海
陕西
山西
天津
台湾
新疆
西藏
云南
浙江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
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