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成器比成功更重要(书摘)》北京大学出版社 - 精品书摘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精品书摘
《成器比成功更重要(书摘)》北京大学出版社
冯俊霞 张婷婷 整理
2010-09-07 10:53:40  来源: 北京大学出版社 
 
 儒家经典记录了“至圣先师”孔子的很多生平记事和他对自己人生的总结。作者在该书中融汇了对儒家修身的理解,认为这些总结并非是孔子的自我标榜和炫耀,而是对人生不同时段特别关注的要义提出的一些看法,别具启发和警醒之意。

 把自己变得方圆适中

 孔子教导弟子的是套完整而成熟的人道思想体系,为什么会被称做“儒学”呢?儒家、儒学就是为了帮助人学到更好的生存状态的学问,所以儒学其实就是教我们学习如何成为一个儒者。儒是什么呢?原本儒是一种帮别人行礼的职业,是“士”人阶层必须学做的事。所以后来就把知礼以及具体操作行礼事宜的士人,称为“儒者”。《说文解字》上说:“儒,术士之称。”孔子的父亲及曾祖父都是从事这个儒业的。但是这个行业到了孔子以后,有了较大的变化,所以孔子对他的弟子子夏说:你要做个君子儒,千万别做个小人儒。君子与小人最大的差别就在于“动机”。孔子希望他的弟子们不要只当个职业儒,应当学做道义儒。

 古礼中包含了祝、宗、卜、史四个专职,分别掌握不同的礼事。学习儒,就是要学习做到这四件礼事的精神。就是要追求生命的真、善、美,学习“与天相合”和“与群众相融”的生存智慧。

 儒的第二层意思,就是要学习改造自己。儒就是要“搓揉”自己,在自己原来的本质上增加“文采”,就像把硬竹子烘软,做成盘子在上面上漆而成为精美的漆器一般。

 儒的第三层意思,就是学习善。也就是要把自己“搓揉”成一个合规矩、方圆适中的人。

 儒的第四层意思,就是要学习放弃自己某些不该有的(想要却不该要的)欲望。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成熟。什么叫做成熟?成熟就是能做到理性地选择放弃“想要却不该要的”。小孩通常不会放弃他想要的东西,从不会考虑该要不该要的问题。当他同时想要多样东西而不可兼得的时候,他就彷徨了、痛苦了;当这多样东西之间彼此矛盾的时候,他就更为难了,陷入困惑,无法自拔。人能够成熟地去选择放弃,就是真正儒化了自己。

 器量大小决定事业成败

 孔子的弟子子贡就非常在意自己是否属于器识高的人。他问孔子:“你觉得我怎么样?”孔子看着他说:“你确实成器了。”子贡又进一步问:“什么样的器?”孔子就跟他说:“你是瑚琏。”瑚琏就是宗庙里放在祭台上装盛祭祀用的黍米的器皿,是非常尊贵、非常重要的。这就说明,孔子认为子贡是廊庙之才、钟鼎重器,是国之重器,是对国家有用的人才。

 孔子说管仲“功大而器小”,换句话说,孔子对管仲所做事的功劳虽然很肯定,因为管仲让黎民百姓不再受战乱之苦,安居乐业,让民富国强、有功于天下,但是孔子却对管仲的品德有一点儿微词。孔子认为,在有功的情况下,管仲以三个理由向齐桓公要名、要权、要利,太贪心了。管仲说:地位低贱的不可以去指使地位高贵的人,所以你要给我地位;穷人不可以去治理富人,所以你要给我钱;跟你关系疏远的不可以去治理跟你关系近的人,所以你要给我权。

 孔子认为这样的贪婪是有损私德的,所以在孔子的眼中,贪欲太大就成为管仲在器识上的瑕疵。孔子认为一个人要成大器,首先必须守规矩。守规矩是要靠克制自己才能做到的,也就是“克己复礼”的功夫。《书经》里也有相同的说法。地位低的人,需要守的德只有一个,但是地位越高的人,要守的德也就越多。你层层上升的时候,随着你的地位的升迁、年龄的增长,所需修行的德行也要与日俱增。你的“德”跟你的“位”要能够并驾齐驱,才不至于产生不良的后果。可见,孔子是从非礼的角度去批评管仲的“器小”。孔子认为,成大器和私生活的守分、简约有直接的关系。管仲虽然做了大事,但是他的私生活的瑕疵却会影响到他人生的格局。要成为高人,你必须守的规矩也要比别人多。一个人所做的事业的长久度,是跟他器宇的大小成正比的。管仲得权、得名、得利,但是不以其道得之;齐桓公的位子是杀了自己的兄弟得到的,也是不以其道得之。在这种情况下,人的器小,他就没有办法成就王业,而只能成就霸业。霸业是暴起暴落,上去了很快就会下来,不可持久。所以一个人在做事情的最初,你的器量、心量跟动机,就已经决定了这件事情本身的价值,也决定了它能否持久。

 招人厌恶会自断生路

 《论语·阳货》里提到:“年四十而见恶焉,其终也已。”一个人到了四十岁,还让别人讨厌,这样的人就无可救药了。人到四十岁其实比三十岁更需要立的时候,更要战战兢兢。一般人都只顾着怎么样才能立足于社会,却忘了立足之后要不让人讨厌才能维持长久。有的人是立足了,但是言行举止很令人讨厌,就招来了严重的祸患。人常常是在四十不惑的阶段没做好,到了五六十岁就有了诸多后患,毁了前半生的成果。招谁讨厌是有区别的,孔子并不是说要取悦于所有的人,更不是说要让所有人都不讨厌你。《论语·子路》里有一段话,特别说明了这个问题。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子贡问孔子,说一乡的人都说这个人好,这样的人算不算是不让人家讨厌的?孔子认为,这不见得。子贡说,那么一乡的人都不喜欢这个人,是不是这个人就非常可恶?孔子也说,不见得,如果一乡的好人善人说他好,恶人不喜欢他,这样才是对的。

 孔子强调的四十不见恶于人,是要让你身边的君子不讨厌你,而不是让小人不讨厌你。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要想让小人不讨厌你的话,你就要讨好于小人,你也必须跟他趋同,同类的人才能聚合相应。人真正害怕的,是君子讨厌你。如果让君子讨厌你,那么可以肯定你的行径一定是背离正道的。

 那么哪些人是最让君子讨厌的呢?在《论语·阳货》里,孔子就给了我们明确的回答。子贡问孔子:“老师,你是不是也有讨厌的人?”孔子说:“当然有。”我们可以从列举的这些人中,引以为戒,不要犯这些错误。
 
 孔子特别提到了他所讨厌的四种人。第一种,爱说别人坏话的人,他们通常幸灾乐祸,没有仁厚之心。隐恶扬善才是真正的好人,才会不让人讨厌。

 第二种,居下位的人却去讪笑或去毁谤其上位的人,比如部下在背后毁谤或者笑话长官,儿女奚落讽刺自己的父母,瞧不起父母。因为这样的人没有敬心,对人不尊敬、不恭敬;这种人也不忠,没有诚意。没有忠敬之诚的人是让人厌恶的。

 第三种人是勇敢却无礼的人。这样的人,如果是小人,有勇无义就是强盗;如果是君子,有勇无义就是作乱。不论是谁,只是一味勇敢,却无视礼义,行事没有分寸,没有尺度,也同样是让人讨厌的。

 第四种是果断却不通事理、情理的人。有的人做事果决,当机立断,但同时却很难理解别人的处境和态度;做事直接,却让人很难接受。这种人容易偏执狂妄,也是非常让人讨厌的。当我们在行直道,或者在行刚道的时候,千万要注意我们的态度,要审慎地选择对方能接受的时机,以及对方能接受的态度与方法。

 本文摘自《成器比成功更重要赵玲玲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订购

来源:北京大学出版社



本版责编:金洋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