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音乐的反抗力量从来没有削弱——评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张铁志《时代的噪音》 - 书评园地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书评园地
音乐的反抗力量从来没有削弱——评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张铁志《时代的噪音》
潘启雯
2011-01-19 10:39:38  来源: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时代的噪音》
 张铁志 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冷静的研究者、热情的歌迷”——《地下乡愁蓝调》的作者、台湾作家马世芳如此形容张铁志,这似乎是对张铁志“多重身份”最贴切的概括和描述。身为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候选人,张铁志主攻的方向是政治经济学,但两岸文艺青年对他的认知、熟悉和喜爱,还是缘于他的音乐评论。

 早在2004年,张铁志就在台湾出版了第一本著作《声音与愤怒:摇滚乐可能改变世界吗?》,这本书“颠覆”了人们对于音乐评论的刻板印象和认识——它巧妙地将目光瞄准了音乐与社会运动的关系。时隔六年后的2010年,张铁志带着他的第二本音乐评论作品《时代的噪音》又出现在人们面前,将其之前关注的摇滚乐进行了更为深入的探讨。在张铁志看来,时代在变,但“摇滚乐中反抗的力量从来没有削弱过”。

 《时代的噪音》深入检视20世纪至今西方重要的“抗议歌手”群英谱,探索来自民间的“抵抗之声”与他们所处时代的关系,讨论音乐到底如何能产生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除此之外,该书还从音乐的侧面刻画了不同历史阶段的“社会反抗史”:从20世纪初的美国资本主义与工运早期阶段、30—40年代的左翼运动、50年代的麦卡锡主义、60年代的反战运动和民权运动、70—80年代的经济转型和里根的新自由主义,以及90年代的“全球化/反全球化”,等等。因此,可以把这本追溯音乐历史的书当做一本“音乐抗争史”来看,不管是古代还是今天,不管是欧洲还是美洲,音乐都以它不屈的力量和精神留下了一个个传奇的故事和动人的旋律——我们不应该忘记。

 细心的人们会发现,《声音与愤怒》比较侧重于记录音乐介入社会的事件史,而《时代的噪音》则是书写人的故事,讨论那些音乐人的创作如何反思时代,如何面临与商业体制的挣扎等,张铁志试图更完整地呈现出“个人”与“时代”之间的微妙联系。当然,将“抗争”与“艺术”、“政治学”与“摇滚乐”融于一体,才是《时代的噪音》的最大特色。众所周知,摇滚乐与特定时代有关,现代摇滚乐与青年文化反叛运动是一对“孪生兄弟”,1960年代的美国文化(约翰·列侬、平克·弗洛伊德的摇滚乐与“垮掉的一代”的艺术和嬉皮士运动)即证明了这一点。

 在张铁志看来,整个20世纪,摇滚乐的命运也一直与“抗争”有关,无数的音乐人用他们的歌声来反抗一切不合理的社会现象。更为重要的是,他们的“反抗”带来了音乐文化与社会关系牵牵绊绊的一个小小的链接——这是人性的解读,也是世界文化与历史的切片。

 “音乐能够改变社会吗”——这是《时代的噪音》想要关注和探讨的核心话题。摇滚乐的精神中一直有一种反叛与不满的力量。摇滚歌手崔健也说过,“摇滚乐必须要以愤怒为基础”。但是,当下许多年轻人活在一个“愚乐”的世界里,理想变成了实用主义的生存观,“从仰望星空的理想掉入脚踏实地的现实”,信念与价值的转变,他们只能把这种反叛与不满变成一种“空洞”的姿态,无论是崔健、左小祖咒,还是周云蓬,他们也都曾发出过“抵抗之声”,却不能被称作“抗议歌声”。作者说,当民歌之父伍迪·格斯里在吉他上写着“这把吉他会杀死法西斯”时,没有人比他更相信音乐的力量。但在斯普林斯汀、琼·贝茨、冲击乐队乃至U2身上,我们看到的是巨星地位、商业体制与抗议信念的矛盾和纠结、退让和妥协;而在乔·希尔、西格、黑人民权歌手和U2的实践上,摇滚者们也不可避免地要发生“背叛”或“自我裂变”,他们纷纷弃甲“从良”……于是,我们则要反思,音乐的力量究竟在哪里?许多音乐人都有“一首歌可以改变世界”的信念,但并不是说在现实中一首歌就可以改变一个世界。

 然而,音乐从不曾失去力量,也从不曾失去追求美好世界的理想,这是音乐最伟大的魅力,即音乐或文化作为一种感性的力量可以冲击、影响人们现有的价值与理念。因此,张铁志深信:“音乐作为‘时代的噪音’,不只是在于其提出社会议题———还在于它既可以是美学上的噪音,也可以是‘异议’之声。事实上,不论是音乐的先锋性对主流美学的挑战,或者是在虚伪时刻对真诚人性的关注,本身就是一种反抗的力量。但不可否认的是,许多音乐人确实意欲在他们的作品中反思时代,甚至介入历史。”

 来源: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本版责编:姜舒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