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选择类型
出版社
代办站
经销商
普通会员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分类查询
综合查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购书指南
购物车
我的订单
征订单
存书架
小团购
二手书
优惠活动
关于我们
社会学的想像力 - 精品书摘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精品书摘
社会学的想像力
邱泽奇
2002-11-20 11:18:31 来源:
社会学是从哲学中脱胎,从社会哲学中换骨而来的。在急剧的社会变迁中,在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中,在革命的洪流中,接受了哲学训练的学者们已经认识到,仅仅依靠哲学的思维,很难对新出现的社会现象进行解释。也很难对新出现的社会问题提出解决之道,而必须面对现实社会,对社会本身进行研究,从社会中寻找答案。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社会学是工业社会的学问,是工业社会的经世致用之学。
不过,如果说经济学经过新古典主义革命之后建立了相对统一的理论思路和研究范式的话,那么,和其他在工业社会的发展中出现的学科不同,社会学研究在更多方面表现的是米尔斯(C.Wright Mills)的“社会学想像力”,其特征是在发端之时就出现了多元的理论思路和多元的研究范式:所有的甚至相互对立的研究范式在过去的近200年里不仅能够和平相处,而且都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在这样的意义上,社会学并不像某些学科如经济学那样收敛在一些所有人共识的概念体系和基本规律之下,更多的是一种让每个人都发挥自己“社会学想像力”的、在一些基本概念和视角之下发散的学科,因此,社会学的研究成果没有单线条式的积累,有的是兼容并包的、甚至是相互冲突的视角之间的讨论与对话。
什么是社会学的想像力呢?米尔斯在《社会学的想像力》中指出,社会学的想像力是一种心智的品质,这种品质可以帮助人们利用信息增进理性,从而使他们看清世事,即“个人只有通过置身于所处的时代之中,才能够理解他们自己的经历,并把握自身的命运,他只有变得知晓他所身处的环境中所有个人的生活机遇,才能明了他自己的生活机遇”。因此,具有社会学想像力的人能够看清更广阔的历史舞台,发现现代社会的构架,通过这种想像力,个体性的焦虑不安就被体现为明确的社会性困扰,公众再不漠然,而是参与到这样的公共论题中。吉登斯在谈到社会学的想像力的时候,曾经举了一个喝咖啡的例子。一个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再普通不过的行为,社会学能够对它说什么呢?
首先,咖啡并不只是一种让人精神焕发的东西。作为日常社会活动的一部分,咖啡还具有象征价值。有时候,与喝咖啡相关的仪式比喝(消费活动)更为重要。举例来说,早上喝咖啡在许多西方人的日常生活中标志着一天的开始。在白天,人们常常是与其他人一起喝咖啡,此时,喝咖啡就更多地表现为一种社会仪式了。中国人的喝酒难道不是这样吗?俗话说,酒逢知己千杯少,说的就是喝酒与社会交往,而这些都为社会学提供了丰富的研究对象。
第二,咖啡含有咖啡因,而咖啡因是一种毒品,对大脑有刺激性作用,许多人喝咖啡就是为了提神,熬过自己难熬的时光。不过,人们并不把嗜好喝咖啡的人看成是吸毒的人。但是,如果你只是要咖啡因(吸毒),情况就不同了,大多数社会并不容许人们吸毒。不过,也有社会容许消费大麻甚至可卡因,但却反对消费咖啡。为什么这样呢?这是社会学家有兴趣探讨的问题。
第三,喝一杯咖啡使一个人卷入到了全球一系列复杂的社会与经济关系中。咖啡生产地大多数是贫穷国家,而消费地大多数在一些富裕国家。在国际贸易中,咖啡是仅次于石油的最有价值的商品,是许多国家最大的外汇来源。咖啡的生产、加工、运输和销售,为许多人提供了就业机会,也为国家之间的交往提供了机会。由于现代社会没有一个社会能够置身于桃花源中,研究这种全球化的贸易,也是社会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第四,正因为如此,咖啡也变成了一种政治。由于咖啡的种植已经十分普及,已变得“品牌化”,而喝什么样的咖啡就变成了消费者对生活方式的选择,譬如纯天然的咖啡、无咖啡因的咖啡和“公平贸易”咖啡等等。可以到特色咖啡厅,也可以到“星巴克”连锁店。喝咖啡的人们可联合抵制来自某些国家的咖啡。对于这样的现象,社会学家也有兴趣,譬如全球化让人们关注遥远的事物。如何产生对新事物的认知?
第五,喝一杯咖啡的行动隐含了某种社会和经济发展史。与人们熟悉的茶、香蕉、土豆和白糖一样,咖啡成为一般消费品,也只是18世纪晚期以后的事。虽然咖啡源于中东,西方人对咖啡的消费是殖民扩张时期才开始的,那么西方人到底怎样看待咖啡?过去和今天的看法有什么不同?咖啡与世界贸易的发展有着怎样的关系?这也是社会学家感兴趣的问题。
总之,社会学的想像力使我们看到,一些看起来是个体的事情,当把他放到一定的社会经济背景中去的时候,却成为社会的现象。在这一点上,米尔斯的“社会学想像力”与涂尔干的“社会事实”有异曲同工之妙。是否自杀、如何自杀、什么时候自杀和在哪里自杀都是个体的事情,但是,把个体的自杀行为放到一定的社会经济背景中讨论,就具有了更加广泛的意义,就变成了一个公共议题。
(摘自《
社会学是什么
》,邱泽奇著,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来源:中华读书报2002.11.20
本版责编:孟婉霞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全国大学出版社
北京
安徽
重庆
福建
广东
甘肃
广西
贵州
河南
湖北
河北
海南
香港
黑龙江
湖南
吉林
江苏
江西
辽宁
澳门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四川
山东
上海
陕西
山西
天津
台湾
新疆
西藏
云南
浙江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
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