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选择类型
出版社
代办站
经销商
普通会员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分类查询
综合查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购书指南
购物车
我的订单
征订单
存书架
小团购
二手书
优惠活动
关于我们
《思想道德修养》教学方法与艺术刍议 - 教材论坛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教材论坛
《思想道德修养》教学方法与艺术刍议
边和平
2002-11-20 16:38:33 来源:
《思想道德修养》(以下简称《修养》)是教育部规定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必修的思想品德课程之一。它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对大学生进行崇高的理想、信念和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积极而有效地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努力探索教学艺术,是高质量地实施思想品德课程新方案的基本环节,也是增强《修养》课教学的思想性、针对性和实效性的重要措施。本文结合个人的教学实践和体会,对《修养》课的教学方法与艺术作一初步的探讨。
一、寓教于趣
心理学认为,兴趣在人的实践活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可以使人集中注意,产生愉快、紧张的心理状态,对人的认识和活动会产生积极的影响,有利于提高工作的质量和效果。依据这一认识规律,《修养》课教学必须注重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方面下功夫,这是提高《修养》课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的前提和基础。同时,要认识到,《修养》课不同于其他一般课程,它的研究对象和教育对象是统一在一起的:一方面,它以青年学生成长的基本规律为依据,把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客观过程作为研究对象;另一方面,它又要遵循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客观规律,把大学生作为课程的教育对象。“两个对象的统一”表明了大学生在《修养》课教学过程中的特殊地位。他们既是课程教学的受教育者,又是课程教学内容的实践者。这就要求《修养》课教学首先要向学生讲明课程的性质、意义和任务,使学生明确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既是自身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大学培养合格人才的基本要求。只有当学生深刻认识并深切感受到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为自己成长、发展所必需而非“精神枷锁”时,《修养》课教学才能得到大学生的认同和接受;只有当教师真正成为大学生的知心朋友,并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地尊重他们、关心他们、深入地了解他们在学习、成才、择业、交友、健康、生活等各方面的需要、困惑和追求时,才能有效地激发出他们的学习兴趣,进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寓教于理
《思想道德修养》是一门崭新的综合性应用学科,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知识性,注重以科学的理论和丰富的知识帮助大学生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具体体现在:它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应用于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具体实践领域,以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来分析和回答问题;它把以往思想教育工作的基本经验与大学生成长的基本规律相结合,总结、提炼形成科学的理论观点和一定的理论体系,使之具有普遍意义;它综合运用伦理学、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青年学、人才学、历史学、美学等多学科知识,并吸收和借鉴古今中外人类社会文明成果中对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有益的精华,使思想道德与文化知识融为一体。《修养》课的这一特性,决定了它的教学必须以真理的力量去震撼、教育和引导学生。没有一定的理论高度和深度,《修养》课教学只能是杂乱材料的堆积,而不能给学生以耐人寻味的启迪。为此,要求教师必须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和广博的知识积累,在教学中能够准确地反映党和国家对大学生的殷切期望和素质要求,做到逻辑严谨,论证有力,引人入胜,发人深思。需要指出的是,《修养》课教学强调用科学的理论说服人,但决非是单纯的、“填鸭式”的理论灌输,还要注重营造宽松、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确立并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要求,通过理论讲授、问题讨论、师生质疑、演讲辩论等多种形式和方法,引发学生积极参与和思考,鼓励学生发表不同见解,变单向灌输为双向交流,变注入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这样,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分清理论是非,让学生心悦诚服地接受正确的理论。
三、寓教于例
教学实践证明,《思想道德修养》作为一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必修课程,必须理直气壮地阐明正确的理论观点,否则,教学就等于没有目的和灵魂;但如果仅有理论而缺乏生动有趣的事例相佐证,理论也难免会显得空泛和枯燥,势必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的效果。这就要求《修养》课教学必须善于将丰富、贴切的事例作为大学生接受正确理论观点的媒介和载体。因此,“寓教于例”说到底就是要理论联系实际,这是《修养》课教学的基本方法,也是《修养》课的价值和生命力所在。这里所说的“例”,既包括社会生活实际,也包括大学生的思想实际。社会生活实际是物质过程和精神过程的统一。从纵向来看,包括历史的和现实的两个方面;从横向来看,包括社会经济生活实际、政治生活实际和思想文化生活实际。社会生活实际的多面性,要求《修养》课教学必须把对基本理论、观点的讲授与我国的历史和国情相联系,与目前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相贴近,这样才能真正激发和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也才能使《修养》课教学更好地适应社会和时代发展的要求。大学生的思想实际是社会生活实际在大学生思想中的反映,《修养》课教学就是要通过对社会生活中发生的一些事例的分析和评判,有针对性地强化学生思想中正确反映社会生活实际的一面,矫正其错误的一面,使之符合社会和时代的要求。为此,教师一方面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接触社会生活实际,了解我国的国情和改革开放前沿的新情况、新问题;另一方面,还要接触学生,通过学生的言行,捕捉学生内心的秘密,把握学生思想的真实情况,这样才能使教学有的放矢,取得实效。
四、寓教于情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革命导师列宁也曾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大学生正值青春期中期,思想活跃,感情丰富,具有激发情感的良好条件。这为提高《修养》课教学的实效性提供了重要的保证和契机。“寓教于情”就是教师要以自身强烈而真实的情感,赢得学生的理解和支持,增强说理的生动性、吸引力和感染力,使学生的情感与教学的内容产生共振和共鸣,从而自然地接受其内容。在《修养》课教学过程中,“寓教于情”绝非一个孤立的事物,而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空间上的课堂内外、时间上的情起情落以及教师自身的情感素质。首先,师生之间坦诚、真挚的情感交流不是一下子在课内建立的,它要求教师必须注重在课外去播种情感,通过经常接触学生,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帮助他们解决在学习、生活、交往、成才等方面所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这样,教师关心、体贴的话语,和蔼可亲的笑容,理解、尊重的态度,自然会使学生感到亲近和愉快,情感沟通也就有了基础。古人曾说:“以诚感人者,人亦以诚而应。”学生一旦理解了这种情感,必然会移植到课堂上,进而“亲其师”而“信其道”。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饱满的工作热情,合理的情感导入,恰当的语言表达和动作、手势,平等探讨、循循善诱的教学方式等,也会使学生不觉得有一种外界的力量去强迫他们接受教育,从而能够保持信息接受系统的开放状态,对教育内容保持一种亲和的、积极的和兴奋的情绪,在接受情感感染的同时,比较自然地接受崇高的理想、信念和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再次,从教师自身来看,“寓教于情”是以一定的情感素质为基础的。《修养》课教学内容的思想性、政治性、理论性和指导性,要求教师必须注重情感的稳固性、深度性和纯洁性。总之,情是理的基础,理是情的升华。《修养》课教学只有在师生之间建立一种亲近感、信任感,具有感染力、吸引力和影响力,才能使学生“诚学之,笃信之,躬行之”,最终收到“以情动人”的最佳效果。
五、寓教于境
长期以来,由于各种原因,高校《修养》课教学形式比较单一,教学手段也相对落后,不少教师仍习惯于从书本到书本和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讲授方法,而不善于运用其他教育资源和教育手段。这其中既有教学观念滞后的问题,也有经费不足或不能使用先进教学手段的问题。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知识信息的膨胀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修养》课以教师口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已越来越不能满足学生的要求。这就需要教师在转变观念的同时,对教学方法进行积极的探索和改革,“寓教于境”就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它运用现代教育手段,把具有一定情景和教育意义的影视作品与《修养》课的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影视作品中的具体情节、感人场景来强化教学内容,启发和引导学生展开思考。需要指出的是,影视作品的选择要具有代表性和感染力,并要与《修养》课的教学内容紧密联系,如歌颂一代伟人丰功伟绩和思想、情感的文献记录片《邓小平》(片段),浓缩知识分子不计功名、献身科技、为国为民的《蒋筑英》、《横空出世》,体现“最高的爱是对人民的爱”的《孔繁森》、《真心》,反映1998年伟大抗洪精神的《决胜》,讨论市场经济与雷锋精神的《离开雷锋的日子》等,都是感人至深、对大学生进行崇高的理想、信念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优秀作品。实践证明,将优秀影视作品引入《修养》课教学之中,尤其是集文字、图表、声像于一体的多媒体教学软件的使用,不仅可以避免以往教学方式单一的缺陷,而且以其形象性、生动性吸引了学生的注意,以其能突破时空限制并提供丰富的信息作用于学生的感官,使学生对抽象材料的学习不再感到枯燥,对增强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互动,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学习兴趣,提高教学的效果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六、寓教于行
在《修养》课教学过程中,“寓教于行”包括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首先,从教师方面看,良好的师德风范是赢得学生的人格力量。《修养》课作为对大学生进行崇高的理想、信念和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决定了良好的师德风范是《修养》课教师的立身之本,也是搞好《修养》课教学的核心所在。德高为师,身正为范。身教重于言教。为此,教师不仅要注重以自己深厚的理论功底和深邃的学术魅力去吸引学生,更要注重通过自己的言行,以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崇高的敬业精神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以及坦荡的胸怀、正直的为人、端庄的仪表去感染、熏陶学生,让学生从对教师的敬佩和信赖中自觉接受教育的内容,使他们通过教师的品行思考如何做人。其次,从学生方面看,《修养》课既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更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强调引导学生通过知行统一进行自我修养。这就要求《修养》课教学不仅要向学生灌输正确的理论观点,让学生知道是什么、为什么,更重要的是教育学生身体力行,努力实践,引导学生如何去做,从而将正确的理论、观点内化为自己的品质,外化为自觉的行动,真正实现是非判断、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统一。基于此,《修养》课除课堂教学外,还应积极探索与课程性质和教学目的相适应的考核方式和考核内容,既突出学生对理论、观点的正确理解和对实际问题的认识、分析,也要注重将学生的学习态度、课堂讨论、社会实践以及日常行为表现等情况综合起来加以考查,以此形成“知行统一”的有效机制。这样,才能真正体现《修养》课的课程性质和教学要求,也有利于教学目的和任务的实现。
(《
思想道德修养
》,罗国杰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
来源:中华读书报2002.11.20
本版责编:孟婉霞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全国大学出版社
北京
安徽
重庆
福建
广东
甘肃
广西
贵州
河南
湖北
河北
海南
香港
黑龙江
湖南
吉林
江苏
江西
辽宁
澳门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四川
山东
上海
陕西
山西
天津
台湾
新疆
西藏
云南
浙江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
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