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选择类型
出版社
代办站
经销商
普通会员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分类查询
综合查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购书指南
购物车
我的订单
征订单
存书架
小团购
二手书
优惠活动
关于我们
人民日报:旧韵新唱通古今 《中国当代旧体诗词论稿》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 书评园地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书评园地
人民日报:旧韵新唱通古今 《中国当代旧体诗词论稿》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03-24 11:24:52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3月18日,人民日报文艺评论版刊发了题为“旧韵新唱通古今——读
李遇春
《
中国当代旧体诗词论稿
》”的理论文章。文章指出,《
中国当代旧体诗词论稿
》填补了中国当代旧体诗创作理论研究的空白。该书由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70后”教授
李遇春
撰写,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文章说,旧体诗的魅力是永远的。因为其中有中国文人几千年的兴趣寄托,有中国诗词特有的格律、意象、典故。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新诗创作成就斐然,但旧体诗的创作并没有因此衰亡。经过新诗冲击的旧体诗在鲁迅、周作人、郁达夫、毛泽东、陈毅等人的笔下焕发出新的异彩,显示了奇特的生命力。到了当代,1976年的“天安门诗歌”中的大部分作品显示了旧体诗拥有广泛、深厚的民间基础,也显示了“诗可以怨”的社会功能。近年来,随着传统文化回归热潮的高涨,旧体诗爱好者的队伍迅速壮大,许多民间的旧体诗刊物也如雨后春笋般蓬勃生长。当然,热闹是一回事,成就如何是另一回事。但这些事实都是旧体诗再度兴旺发达的证明。可是,我们现有的成百种“当代文学史”中,对今人的旧体诗创作成就却鲜有论及。这不能不说是一个空白。
李遇春
的这本《中国当代旧体诗词论稿》填补了这一空白,其学术意义自不待言。
文章评价说,为什么新诗无论多么优美、自由也代替不了旧体诗的典雅、醇厚?为什么时代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代又一代人偏爱古代经典的文学趣味却常常没怎么变?永恒的“诗心”与“文心”是如何打动了千秋万代的文学爱好者的?而那些在众多的旧体诗中显得成就卓然的“当代旧体诗”又是如何实现了对于古典诗词的成功超越的?这些问题,真值得进一步好好研究。在我看来,这本《中国当代旧体诗词论稿》便是学术界“70后”深受古典诗词文化熏陶的一个证明,也为我们打开了又一扇研究“当代文学与古代文学”的窗户。
著名学者、湖北省古代文学学会会长
王兆鹏
评价说,现当代的旧体诗词,长期以来,被排斥在主流文学之外,被悬置在文学研究者的视野之外。研究古代文学的学者,认为旧体诗词是今人的创作,不属于“古代”的文学,因而不关注它。而从事现当代文学研究的学者,又认为它是“旧”体文学,不属于“新文学”的范畴,因而漠视它的存在。于是,似古似今、非古非今的旧体诗词,一直以来少有人问津。本书作者
李遇春
教授是识今通古的年青才俊。他是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出身的博士,本行是做中国现当代小说的评论和研究。因为参与他的老师於可训教授的一个国家社科项目《中国现当代文学编年史》,顺便做起了现当代旧体诗词的编年,从此就喜欢上了旧体诗词,并倾注心力来研究。
王兆鹏
指出“
李遇春
这本书,是得风气之先的拓新之作”。
人民日报详见
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tml/2011-03/18/nw.D110000renmrb_20110318_6-24.htm?div=-1
来源: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03.18
本版责编:姜舒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全国大学出版社
北京
安徽
重庆
福建
广东
甘肃
广西
贵州
河南
湖北
河北
海南
香港
黑龙江
湖南
吉林
江苏
江西
辽宁
澳门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四川
山东
上海
陕西
山西
天津
台湾
新疆
西藏
云南
浙江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
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