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选择类型
出版社
代办站
普通会员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分类查询
综合查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购书指南
购物车
我的订单
征订单
存书架
小团购
二手书
优惠活动
关于我们
《中国十位著名经济学家批判》书摘 - 精品书摘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精品书摘
《中国十位著名经济学家批判》书摘
梁正 等著
2002-11-27 11:00:12 来源:
《中国十位著名经济学家批判》简介:改革开放20年来,经济学家作为群体雄起于社会舞台,著名经济学家可以说是这个舞台上最耀眼的明星,他们被美丽的光环笼罩,鲜花簇拥,掌声四起,其社会影响力不仅限于国内,甚至远播海外。但在学术界、读书界乃至大小传媒却很少有批判他们的声音与文字,即便著名经济学家之间的观点之争,也往往不敢指名道姓、不痛不痒。由新一代学人、南开大学十博士执笔撰写的《中国十位著名经济学家批判》打破了这种状态,它对大名鼎鼎的吴敬琏、厉以宁、萧灼基、茅于轼、林毅夫、张维迎、樊纲、温铁军、胡鞍钢、张五常的主要学术观点进行批判质疑,就这十位著名经济学家存在的理论片面性、倾向性和认识上的失误分别予以指出,用另类方式——“批判书”完成了新学人与老权威的对话过程,第一次近距离观察了当今中国经济学风云人物的学术功过。全书言语犀利,以理服人,不仅不人云亦云,而且还敢云人所不云,不疑处有疑,个人见解鲜活度高。一切关注中国经济问题化解、关注中国经济学争论、关注中国经济政策走向、关注中国经济发展前景的人不妨一读。作者言明,本书仅限于学术观点的交锋,断无人身攻击的做法,文责自负。
“起点公平”才是公平,“起点不公”怎么办?
厉以宁曾经在他的著作中反复强调过这样一种公平与效率观:“公平既不是指收入的均等化,也不是指财产的均等化,而是指生产要素供给者在机会均等的条件下参与市场竞争”;而把“效率”放在优先地位,本身就意味着把生产要素提供者自由参与市场竞争的权利、他们的个人努力程度和积极性、主动性放在优先地位,这才是推动生产力发展和社会成员共同富裕的关键。与此同时,与机会不均等条件下的竞争相比,机会均等条件下的竞争所造成的收入分配差距也会相对较小。由此可见。厉以宁的“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其潜台词实际上有两层含义:首先,效率优先,也就是“公平优先”(起点公平);其次,只有效率优先,才能兼“顾”公平(结果公平)。这实际上就是他在不同时期、不同场合一贯坚持“要先拉开收入差距,把蛋糕做大,然后再谈收入协调”的立论依据。而他的这一观点,恰恰是最易招致质疑的地方。
起点能够“公平”吗?
一般而言,厉以宁关于公平与效率关系的结论是成立的,但在中国这样一个特殊的国家、这样一个特殊的转轨时期,它的有效性却大可商榷。从20世纪80年代的“官倒现象”,到90年代的“权力资本化”、“内部人控制”,和由此所导致的国有资产流失,再到今天人们意见最大的“行政性行业垄断”,乃至股票市场上比比皆是的“黑幕”交易、操纵行为,大家不难发现,在中国经济的转轨和发展过程中,“起点不公”并不是偶然现象,而是一种“常态”。中国贫富差距的扩大在很大程度上正是这种“起点不公”所造成的。何清琏那本《现代化的陷阱》,虽然有“夸大其词”之嫌,但所揭示的问题却都是“掷地有声”的事实。
厉以宁认为:收入分配差距多小才算合理、才算公平,并不存在一个纯粹客观的评价标准。从而,只要是在“机会均等”、“起点公平”的条件下,能够做到按效益、按贡献分配,那么无论最终形成的收入差距有多大,它在经济意义上都是合理的。那我们就不禁要问,在一个起点“普遍不公”的社会中,我们应当怎么办?
厉以宁回答:机会不均等是客观存在的,但政府可以采取法律或行政的手段来规定竞争的公平性与公开性,从而减少“起点不公”的程度。从厉以宁的各种著作和言论中也可以看出,他之所以不遗余力地强调企业改革、产权改革是市场化改革的核心和关键,其原因就在于:他认为,只有在明确了投资主体、也就是“事实出资人”的基础之上,才会产生“名正言顺”的市场竞争主体,才会有政企分开和“行政权力退出企业”的可能,而这正是形成一个大致公平的市场竞争“起点”的关键。这一思路是正确的,但它有一个前提,那就是政府要“自觉自愿”地放弃对企业的直接控制。那么,现在我们要再加一问:政府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它又有什么“动力”去这样做呢?
无论是政治学、公共选择理论还是新制度经济学,都是将国家、将政府视为一个特殊的利益集团来看待的。一方面,他们认为,现代代议制政府是全体公民利益的代表,是全体公民所选出的“代理人”,是“民选、民有、民享”的政府,从这个角度来看,政府的利益、国家的利益是与全体社会成员的利益相一致的。随着生产力的提高、经济的发展、社会财富的积累,政府可支配的财力会增加,政府所“服务”的领域会扩大,政府官员的收入也会增长。而由于市场经济运行所固有的内在缺陷,政府在规范市场秩序、提供公共产品、调控宏观经济、促进社会协调等各个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而这些作用的正常发挥可以保证市场经济的健康与有效运行,从而最终带来全体社会成员福祉的增进。
但与此同时,早在“启蒙”时期,无数的西方学者就曾经指出:政府本身并不是一架无所好恶、运转精确的“自动机”,它同样是由一群活生生的人所组成的,这个群体的上层是数量较少的政治家(或者说是政客),而下层则是庞大的官僚阶层。比较而言,政治家更为注重追求权力的最大化(权力的背后同样是利益),而官僚阶层则更看重眼前的个人收益。从而,我们看到,在承担“服务社会”这一应有职责的同时,政府官员同样有自己的喜好、有自己的利益,因此,他们也就有了“化公为私”、“以私易公”的动机,有了利用手中的权力为私己牟利的可能。
所以,在经济学家看来,所谓的“政治人”并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道德人”,他同样也是“经济人”,并已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个人利益的计算。因此,现代政治理论认为,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对政府的行为进行制约,对政府的权力进行约束,从而在最大限度上杜绝这一利益集团的“假公济私”。“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这一著名定理所阐明的正是这样的题中之义。
(摘自《中国十位著名经济学家批判》)
本版责编:孟婉霞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全国大学出版社
北京
安徽
重庆
福建
广东
甘肃
广西
贵州
河南
湖北
河北
海南
香港
黑龙江
湖南
吉林
江苏
江西
辽宁
澳门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四川
山东
上海
陕西
山西
天津
台湾
新疆
西藏
云南
浙江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
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