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倾听爱之诉说《亲爱的我想你——关于爱情的30堂课》安徽大学出版社 - 书评园地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书评园地
倾听爱之诉说《亲爱的我想你——关于爱情的30堂课》安徽大学出版社
梁晓声
2011-06-10 14:50:38  来源: 安徽大学出版社 
 
 《亲爱的我想你——关于爱情的30堂课》
 北师大出版集团安徽大学出版社
 2010年12月

 路文彬是我们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的一位教师。

 他是在北大获得博士学位的;曹文轩先生曾是他的导师。

 据说,我的复旦校友陈思和教授曾言——谁要考他的博士生,考前起码当认真读过二三百部文学名著方可。我想,文轩与思和都是治学严谨的教授,要求必是同样之高无疑的了。其实,这要求也不能算是多么的苛刻。从前的文学博士,真的是非博览群书不可而登其榜的。

 文彬肯定是思和教授所希望的那类弟子。否则,断不会成为文轩教授的学生。

 对于文彬的广读强记,我调到北京语言大学之后不久便听说了。在我们关于文学的交谈之中,更加深了印象。

 读罢文彬这一部即将付印的书稿(《亲爱的我想你——关于爱情的30堂课》,北师大出版集团安徽大学出版社,2010年12月),我不禁掩卷沉思,并且,内心涌起一片感动。

 我觉得在这一部书稿中,三十篇分析文章,篇篇皆佳。对作品的分析,不但综合了文学研究者与文学评论者们的共识,而且几乎每一篇都有个人观点。当然,所有那些关于爱情的个人观点,无不渗透着弗洛伊德心理学的成分。而在这方面,正是我这种年龄的读者从前连想也没想过的。我们只不过仅从一般社会学和一般人性现象的层面去看那些名著中的主人公们。因为我们当年对弗洛伊德连听说都没有听说过。比如我自己,虽然后来也读了几本弗洛伊德的书,却从没认为弗氏的学说同我在少年时就读过的那些名著中的主人公们之间有什么关系。虽然,在这一部书中文彬一次也没提到过弗洛伊德,但他的分析方法,我认为确实已深入到了文学人物的心理层面。

 因而我认为,文彬的这一部书不但对大学学子们(无论学中文的或不是学中文的)有文学导读的意义和价值,有提高欣赏能力、分析能力的意义和价值;而且对恋爱着的或即将恋爱着的当代大学学子们认识自己的爱情心理,了解自己的爱情心理,矫正自己的爱情心理以及培养起正确的理性的爱情人格,都是不无意义和价值的。

 全书最动人的,乃是文彬自己写的“后记”。在我看来,那仿佛是一篇“执教自白”。或曰是“执教宣言”也未尝不可——关于爱情小说的;关于小说中的爱情的;关于爱情在名著中的位置的;关于“为人师表”的责任和义务的。

 他的“后记”中流溢着他对学子们的爱心。

 诚实地讲,有些书我至今仍未读过。如《一位女士的画像》、《盖特露德》、《了不起的盖茨比》、《心灵的焦灼》、《爱情故事》。《洛丽塔》一篇,也只是看过电影光碟而已。对了,还有泰国作家西巫拉帕的《画中情思》也未读过,并且对这位作家一无所知。我还曾自认为,大约读过了茨威格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和《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便等于已读了他最好的爱情小说了。

 还要诚实地讲,在我这儿,有的小说是够不上经典的。比如《挪威的森林》、《失乐园》。书中的爱情,也根本不是我所喜欢的那一类。

 西方爱情小说,或曰西方小说中的爱情,在二战之后,总体上发生了很明显的形态的变化。那就是,对人类爱情现象的反映,从一般人性尤其是一般社会学的层面,日渐转向心理学层面。弗洛伊德学说的影响是一种原因;另一种原因则是西方文学自古有此传统。比如《美狄亚》,倘不从心理学层面对作品的主人公加以分析,则作品几乎便失去了意义和价值。又比如《卡门》、《奥赛罗》。甚至雨果的《巴黎圣母院》中的人物,也同样为人类爱情心理学的分析和诠释提供了文学性的依据。这也就是为什么西方会拍出《英国病人》、《钢琴课》那样的电影,而我们起初却不太明白他们为什么会拍那样的电影的原因。

 如今,在爱情这一件事上,我们中国人不但已开始愿意了解对方,同时也愿意了解自己了。不但愿意从一般社会学的角度来了解,而且愿意从一般人性的角度来了解了。这是一种两性文化的进步。但一般,就不是深层。在人性的深层那儿,在两性文化公开到今天这样一种程度的情况之下,看来,对爱情这一件事,不从心理学的层面去反映去分析,已不太容易接近它的真相了。我想,这大约是文彬一定要选择《洛丽塔》、《了不起的盖茨比》等作品的初衷吧?

 令我想象不到的是,对于爱(情),文彬竟列出了三十条标题。在我看来,每一条都不失为一句关于爱的格言。每一条都美。

 我与文彬在中文教学思想方面,也许还存在着一种分歧。那就是——也许,文彬认为,青年学子们懂得爱的种种“道理”之后,会自然形成博爱胸怀;而我一向反过来认为——人首先要从小培养自己有爱心,然后才能以积极的态度去获取爱心。这乃是关于爱和爱情的两个方面,需要在中文教学中进行“整合”。

 怎样教好中文课,是文彬的头等大事。现在,也是我的头等大事。每一位中文教学工作者,同有此心。因为,迄今为止,中文之教学,最与爱和爱情的关系密切。进言之,最与人的心灵关系密切。所以,责任不同于其他学科。

 读完之后让人认真想问题的书,目前不是太多。而文彬的这一部书却是。起码对我是,但愿对别人也是……


 来源:安徽大学出版社
本版责编:姜舒

相关内容
  • 安徽大学出版社成功举办安徽省高职高专英语“十二五”规划教材研讨会  (2011.06.10 10:22:34)
  • 安徽大学出版社承办第一届全省大学数学系列课程教学与教材建设研讨会 (2011.01.21 9:12:03)
  •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件验收及课题评审会在安徽大学出版社举行 (2010.09.14 15:09:14)
  • 安徽大学出版社《电视的“言说”》 (2010.07.02 8:33:58)
  • “她世纪”的女性叙事《世纪之交的女性写作》安徽大学出版社 (2010.03.22 14:03:30)
  •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