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选择类型
出版社
代办站
经销商
普通会员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分类查询
综合查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购书指南
购物车
我的订单
征订单
存书架
小团购
二手书
优惠活动
关于我们
我读《桥梁大师李国豪》同济大学出版社 - 书评园地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书评园地
我读《桥梁大师李国豪》同济大学出版社
作者:刘睿
2011-06-27 11:33:48 来源: 同济大学出版社
来同济工作三载有余,素闻李国豪先生大名,却不知其何许人,今日有幸拜读
程国政
老师所著《
桥梁大师李国豪
》一书,深为震撼,其生平事迹令我肃然起敬。拜读这本书,我看到的是李国豪先生跌宕起伏的人生轨迹。
人的一生不可能都一帆风顺,大师亦不例外。出身客家的李国豪幼年时家境贫寒,险些辍学,但任何艰难困苦都阻挡不了他对知识的渴望。凭着坚强的意志和不惧困难的信念他走上求学之路。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他以优秀的成绩顺利毕业。偶然机会下他留学德国,并迅速以“悬索桥李”在德国土木界声名鹊起。然而在异国他乡取得的辉煌成就,并没有留住李国豪的归国心,他毅然选择了回到当时灾难深重的祖国。他坚信,正如那首德国民谣唱的:“一切都会过去,一切都将逝往,寒冬腊月之后,又是明媚春光。”读到此,我心中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也许许多人仰慕他的,是他一生在事业上取得的卓越成就,是他的高瞻远瞩、他的智慧和他的科学精神,然而我最敬佩他的,却是他这种与国家、民族同舟共济的博大爱国主义情怀,这是此书的独到之处。作者并没有长篇累牍地去赞扬李国豪先生的爱国情怀,然而我在读到该书后半部的时候,却能轻而易举地发现,李国豪先生在造每一座桥梁、做每一项科学决策的时候,首先考虑的都是国家的利益、人民的需要,爱国之情满溢于字里行间。
全书通读下来,我觉得作者并不拘泥于用简单的文字或形容词来赞美李国豪先生,而是通过事实与案例叙述李国豪先生的生平,让读者自己来感受大师的风采。在讲到李国豪先生身处囹圄还克服种种困难研究大桥晃动原因的时候,我能真切地感受到在没有条件的隔离室做科学研究的艰难,写及此处,我想多数的作者都会开始对李国豪先生的爱国之心大加渲染,然而作者只用了一句简单的话,“在练习薄的首页,李国豪写下‘献给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20周年国庆’一行字”,让我们顿时感受到李国豪先生在经历屈辱和磨难时,对祖国的一片赤子之心。
单凭隔离室中做理论研究还不能完全体现出李国豪先生的睿智和为科学而忘我的精神,作者随后描写了一段他在解除隔离后做试验验证理论计算结果的过程。“在阶级斗争仍然很激烈的1970年,接受劳动改造的李国豪没有任何的试验设备和条件,没有材料,他买来废弃的赛璐珞计算尺,自己烧水制作模型,缝纫机、乒乓球网、发卡、大头针……家里所有能派上用场的物件都被利用上了……”同样是没有任何形容词,却能轻易地引起了读者心里的共鸣,如此艰难的情况下坚持科学研究,这样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是今天优越条件下的我们所缺乏的,我们在仰望大师的高度的同时,更应该将他这种精神永远传承下去。
作者还选取了不同的角度去表现李国豪先生的远见卓识。在谈到唐山大地震后,他带领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科的同仁们全面开始桥梁抗震研究时,引用了范立础院士的一句话:“如果不是李校长的远见卓识,就没有中国桥梁抗震研究今天欣欣向荣的局面。”随后作者列举了李国豪院士带领同济大学桥梁工程学科同仁参与南浦大桥、杨浦大桥、虎门大桥、江阴长江大桥、润扬长江大桥、卢浦大桥、东海大桥等大型桥梁工程的设计、施工及运营,更深入地从专业的角度体现了李国豪先生在中国桥梁界作出的巨大贡献。
与其说这是一篇人物传记,不如说这是一本励志图书。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在建设宝钢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李国豪以他科学家独特的战略眼光,对宝钢的存废作出科学的论断,“对宝钢事业,历史将会作证”,是的,“由于宝钢的建设,使中国钢铁工业往前追了二十年。”2004年8月接受中国新闻社采访的原冶金部副部长、宝钢集团董事长黎明说。
斯人已去,其风长存。桥梁大师李国豪的一生,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在深切缅怀的同时,更应该沿着大师的脚步奋勇向前。
(该文发表在同济报第310期)
来源:同济大学出版社2011-04-12
本版责编:姜舒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全国大学出版社
北京
安徽
重庆
福建
广东
甘肃
广西
贵州
河南
湖北
河北
海南
香港
黑龙江
湖南
吉林
江苏
江西
辽宁
澳门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四川
山东
上海
陕西
山西
天津
台湾
新疆
西藏
云南
浙江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
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