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国定制”回潮:中小学教材课改大变局? - 教材论坛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教材论坛
“国定制”回潮:中小学教材课改大变局?
2011-09-26 17:07:17  来源: 出版商务网 
 

  中小学教材统编传闻背后,掺杂教材利益争夺与公民教育方向的调整。

  中小学教材十年课改正临变局。当年因“简政放权”而下放地方的中小学教科书编写权,恐将在不久后被收归统编,大陆教科书编写格局或将从“审定制”向“国定制”回潮。

  文科教材拟统编

  7月11日,北京暑热中,各大教材编写机构的主编和负责人嗅到了一丝异样气息。

  当日,教育部召开“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修订工作会议”,教育部副部长刘利民到会部署,特别要求进一步对现行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进行修订。然而,会上发放的新课标修订稿却并非全本,语文、历史、德育等三文科新课标修订稿没有纳入其中。教育部对此的解释是,这三科课程标准将另行安排,暂不公布。

  此举引发了与会人士与媒体的猜测。一个月后,大陆有媒体在引述众多中小学文科教材编写者的看法,认为语文、历史、德育等中小学文科教材即将回归国家统编。

  国家基础教育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温儒敏向《凤凰周刊》记者表示,教材统编一事,教育部和相关部门有这个意思,但还在酝酿中。而被外界认为未来将承担统编任务的人民教育出版社(后面简称人教社)对本刊记者表示,统编一事由教育部主管,目前还没有接到教育部的统编命令。

  尽管如此,人教社似乎已经开始了筹备。人教社小学语文室主任陈先云回复本刊记者称,目前工作较为忙碌。有地方教材编写机构语文教材编者则告诉本刊记者,7月会后,该社语文教材编写进度已经放缓。

  温儒敏透露,新国家课程标准可能9月颁布。而据此编制的新教材,按教育部要求,将自2012年秋季开始使用。有公开报道称,在新课本中,将更多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原先教材中删除的革命手抄诗以及《红岩》文章节选等红色经典将进入新课本。“坚持全面渗透,增强教材德育内容的针对性和实效性。”7月11日,刘利民曾在会议上特别强调。

  针对统编传闻,教育部至今未予以回应,但种种迹象表明,教材改革已跃至教育部工作重心之一。

  教材管理是由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负责。2009年该司关于教材的工作简单表述为“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材建设。”2010年,教材工作突然提升了标准,其时已经明确要求“全面启动义务教育阶段各学科教材修订工作。加强对思想品德、语文、历史课程教材建设的规划与指导,组织编写好三科教材,进一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三科教材建设的全过程。”2011年延续了上一年的思路,并明确提出要“研究制定中小学教材选用管理办法”。比照三年来工作重点的变化,教材改革之义呼之欲出。

  基础教育二司工作重心的变化,源自教育部进入袁贵仁时代后的新政步伐。2009年底,袁贵仁接替周济履新教育部长,三个月后,教育部即在基础教育教材工作上布设新局。

  2010年2月21日,教育部下发《教育部关于成立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成立了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工作领导小组。联系基础教育二司2010年工作重点,此三文科教材编写格局生变,恐不是空穴之风。

  统编教材沉浮始末

  若如此,这是1999年第八次课改以来对“试验教材”的首次重大修订。

  1999年,中央办公厅下达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该《决定》在素质教育理念下,明确表示“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同时“促进教材的多样化,进一步完善国家对基础教育教材的评审制度”。

  2001年,教材改革更进一步,教育部发布《中小学教材编写审定管理暂行办法》,规定各地方可自编教材,经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审定后用于教学。至此,教材统编格局彻底被打破,“多纲多本”的“审定制”格局形成,国家也不再负责出钱编写。
  而在2001年之前,大陆教材主要由人民教育出版社统一编写。

  1950年9月,建政甫一年的中央政府召开第一届全国出版会议。针对当时旧版教材与解放区教材驳杂的局面,出版总署在会上提出中小学教材须全国统一供应的方针,并决定联合教育部共同组建承担中小学教材统编的专业出版社。

  人民教育出版社因此而生。作为官设出版机构,人教社编写教材须执行严格的规范。由教育管理部门指定的教学大纲与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的“宪法”,在此基础上,人教社要首先制定教材编写方案,明确教学目标、方式、编写体例等内容。其后,再进行主要内容填充工作。以语文教材为例,选文要特别注重政治性,不能持中性倾向,要积极反映主流意识,练习题也需要向此方面侧重。涉及敏感问题,诸如台湾表述时,教科书编写则需要格外慎重,避免歧义。从操作时间而言,编写方案需花费数月,内容编写则可在半月内完工。

  编写完成后的教材须交由教育部指定审查机构审定。在人教社统编教材格局被打破后,教材审定则由专门审定变成了“糊名阅卷”。送审的教材都是白皮书,不写出版单位,以编号代替。审定时,先审定方案,后审定教材,如方案没有通过,教材将失去审定资格。

  在大陆教科书管理格局中,除了统编和出版中小学教材,人教社还承担着研究和发行等作用,实际上等同于大陆教科书管理中心。

  1950年代,人教社与地方出版社在中小学教科书供应上的关系,按照时任出版总署出版局副局长金灿然的说法是:人教社负责制定大陆教科书造货与供应计划,各地出版社需要与人教社订立租型合同,在定价方面与人教社保持一致。其中提到的租型模式,意即地方出版单位从人教社租来印刷教材的胶片,同时按照教材总价的3%向人教社支付租型费。此种模式,是为了解决人教社教材全国运送困难,而特别设计的。自此之后,人教社的顶端优势逐渐形成,租型则成为了大陆教科书供应中的常态。

  但教材统编工作亦始终随政策起伏,人教社前后编了10套教材。第四套通用教材在使用半年后,曾被毛泽东批判为“压得太重,摧残人”,要求“课程砍掉一半”,但未及修改,文革爆发,教材管理体系崩溃;第五套通用教材的编制则来自邓小平直接命令,时当1977年,邓小平要求尽快编出一套统一的中小学教科书,从1978年秋季起供应全国。该套教科书确立的指导思想是: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为实现我国的四个现代化培养又红又专的人才。

  进入80年代中后期,教材编写开始由计划经济时代的“国定制”向趋于市场经济的“编审制”转移,至2001年统编彻底废止。

  “国定制”与“编审制”利弊

  如今统编教材之声再起,“国定制”与“编审制”两制之争成为了关注所在。

  两制之争并非新事。大陆教科书体制始自清末,是当时从国外舶来制度之一。最早由民间自编,而后成为清廷新政之一。1904年清廷颁布癸卯学制,随后吸收日本经验,于1906年出台国编教科书计划,是为“国定制”之始。然而,在清廷国编本教科书尚未出台之前,实行“编审制”,允许私人编书,但所审定图书期限仅为5年。

  尽管限令如此,但由于国编教科书陆续出炉后质量难以令人满意,民间自编机构在此期间发展蓬勃,双轨之下,“编审制”渐成主流,而不待5年期过,清朝即已倾覆。

  民国建成后,“编审制”成为了教材管理的主流,但“国定制”冲动仍有反复。北洋政府时期,曾有两次国编计划,南京政府时期亦曾两度开展国编计划,但政府编写往往耗费时间较长、资金投入较大,收效却甚微。

  相形之下,从清末开始,民间出版机构已经积累了从编写、发行、出版到实践的一套经验,与政府投资编写往往亏钱相比,民间机构的收益率令人咋舌。据资料显示,通过出版教科书,商务印书馆的资本从1913年到1920年间,从130万翻番至300万,而1922年新学制改革,更是使其资本猛增至500万元;中华书局亦因编写教科书,资本从1912年的仅2.5万,激增至1916年的200万。民国十年之后,上述两民间机构几乎占到了教科书供应的十分之九。

  1949年后,大陆教科书管理收归“国定制”,教科书由国家拨款统一编写,教材定价亦由人教社指定,地方出版社不得调价。至此,教材经营利润亦不复存在,各出版社靠接受国家补贴为生。

  教材统一定价局面在1988年后得以改观。当年国家教委提出教材多样化政策,国务院亦发出明传电报,开放教材定价,允许地方自决。1995年,随着纸张涨价,教材定价再被调高,此后,教材利润开始显现。至目前,有业内人士估计,中小学教材出版市场利润每年至少为300亿。

  利润前导,增强了地方出版社的实力,教材统编体制的缺口得以打开。2001年后,国家不再出钱编写教材,而是在审定教材后,建立中小学教学用书目录,向各省下放,由各省酌情选用。很多省市考虑地区情况,往往弃用人教社编写的教材,而选用地方教材。如江苏地区中小学文科教材,约90%为“苏教版”教材,“人教版”仅被少数学校采用。

  向地方下放选择权,本意是引入竞争,但经过数年时间,却显现出了让决策部门始料未及的问题。2010年秋季,安徽五地市开学临时更换教材,将教材编写的一家民营机构排挤出局,补入本地出版集团,媒体质疑其有行业寻租之嫌。另外,大陆多家媒体也曾报道许多省份出台相关文件,规定凡进入当地的外省教材必须“租型”,让本地出版集团以低成本获得利益垄断。此外,为了进入各省用书目录,并最终选中,许多出版社不得不拿出一部分利润公关相关管理部门。

  有出版社人士认为,在“编审制”实行后,教材腐败屡屡发案,这可能使得国家收紧权力。也有地方出版社人士索性认为,统编传闻背后所涉的,还是教材利益争夺。不过,一些教育学者更为关心地是:回归统编恐与第八次教改精神不符。
  收放之间如何权衡,教育部的下一步动作值得关注。(转自《凤凰卫视 》)

  来源:《出版商务网》2011年09月22日

本版责编:姜舒

相关内容
  • 中小学教材编辑素质谈 (2011.08.02 11:19:26)
  • 出版社是中小学教材不可或缺的主力军  (2011.07.25 13:43:11)
  • 被指四大缺失,中小学教材为何屡受争议? (2010.12.24 9:52:33)
  • 人民教育出版社举行中小学教材建设改革学术论坛 (2010.12.24 8:18:58)
  • 人民教育出版社举行中小学教材建设改革学术论坛 (2010.12.16 9:49:15)
  • 中小学教材:丰富背后是开放和多元 (2009.09.17 10:29:33)
  • 合作·共赢·发展──第21次全国人教版中小学教材工作会议召开 (2009.09.10 8:56:22)
  • 16开规格的中小学教材可再用5年我国教材接轨国际标准再次“搁浅” (2009.06.17 9:36:59)
  • 国家重点音像出版物作品进入中小学教材  (2009.05.20 9:03:38)
  • 中小学教材“租型”问题:政府应不缺位不越位 (2008.11.18 15:51:21)
  • 更多...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