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方言,可以品位历史,追溯渊源,有益于交流沟通,减少误会。近日,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原生态的西安话》一书。该书是作者伍永尚先生付出了大量整理、探访和查证工作所做出的成果,对如今还在口中常说而书中少见的字句进行了剖析,读起来饶有趣味,充分体现了方言的丰富、生动和形象性。全书充满了生活气息和趣味性,用文字记录了西安话的传承和发展,展示了关中生活的丰富图景,对丰富西北方言和民俗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西安话作为一种极具特点和文化特色的方言,在方言研究和地域研究中有重要意义。该书出版后,已得到社会重视和媒体关注。省文史馆馆长李炳武认为,西安话是“长安学”研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学者阎景汉、王学礼等人认为,通过这本书,首先唤醒的是丰富的文化及民俗信息。陕西日报社原总编骞国政说,目前国内掀起了“国学热”,西安是13朝古都,“长安学”古老、丰富,是国学的一个重要基础。伍永尚先生所做的西安话的研究是很有意义的。
很多读者都对这本《原生态的西安话》充满了兴趣。一位从外地移居西安的吕先生说,自己虽然是外地人,但看到这样一本书,忍不住拿起来仔细看看,西安话确实很有意思。
西安话的字里行间浸透着“远古的音信”。有人问我,现在推广普通话,你研究被淘汰的方言还有什么意义。我说,现在用上了电饭锅,博物馆还收藏陶瓦罐做什么。语言和物质不同,一个是无形的,一个是有形的,也就是口传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收集整理,和考古挖掘同等重要。今天的西安方言,就是西安作为中国政治文化中心地位的千年国都时的标准语,它的语言较多的保留了古代汉语的音韵,它的字词较多的反映了古代社会的行为。我不是语言学家,但我有义务把我所知道的记录下来,供专家们研究时参考,也使后人了解这些与现代语不同表达形式的历史背景以及西安丰厚的文化底蕴。
的确,西安的
一砖一瓦,都是皇城历史的记忆;
一坊一塔,都显帝都昌盛的气象;
一城一池,都有一个美丽的传说;
一节一令,都有孝道精神的寄托;
一街一巷,都有社会变革的遗存;
一村一店,都有历史趟过的车辙;
一草一木,都有古老不同的名称;
一虫一鸟,都有原始形象的叫法;
一字一句,都有古人精练的描述;
一山一河,都有大禹治水的足迹;
一冢一丘,都有王宫贵族的骨骸; 来源: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