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爱:《孝经》的密码
新书大爱:《孝经》的密码的作者王扉提出“幸福读经从孝始”。怎样会幸福?什么是孝?一场与父母的畅快淋漓的谈话,一顿亲手烹制与父母共享的早餐,一通嘘寒问暖的电话,一个无伤大雅的玩笑,一份飘洋过海的礼物,一次牵手并肩的出游,这些都可以带来幸福感,都可以算作孝。如果这些都没有,那起码让父母看到你的“笑”,不要将你的忧愁痛苦带给父母,不要让父母为你担心,就是孝的基本了。而至于《孝经》,会不会觉得那不是你的“阅读范儿”?没关系,王扉为你找到了一个中西合璧穿越古今的密钥,用古人甚少提及的“大爱”二字开启孝道的奥义。
读国学,特别是国学入门,不可不读《孝经》。讲国学,特别是讲幸福国学,《孝经》不能不讲。这也是我写这本《大爱:〈孝经〉的密码》的一个初衷。
2009年广州南国书香节,我曾有一个演讲。演讲结束后,广州的一个婚姻家庭协会组织的负责人,等我给读者签完名后上台找我,说我的演讲内容很适合给他们的会员机构、企业去做“和谐家庭·和谐企业”的巡讲。邀请我加入他们的专家学者宣讲团。因为那次的主题是从《老子》讲国学与人生,我跟她们说,要去企业、机构讲,那就得讲《孝经》。孝之小者,赡养父母,尊老爱幼;孝之大者,爱岗爱企,为国为民。既讲家庭美德更讲社会责任,才是完整意义上的孝。可惜现代不少人对孝的理解都太狭隘,脑子里的糨糊太多,不知道中国传统文化里的孝是个很大的概念,曾子说,甚哉,孝之大也。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讲,孝就是大爱……
近年来不少电视剧都是以婆媳关系为题材,如《双面胶》《婆婆来了》《娘家婆家》等,据说那都是相当的火。电视剧往往是社会心态的一面镜子。当下中国社会婆媳之间的矛盾真的已经到了电视剧中所描述的那种“水火不容”的地步了吗?其实核心问题还是一个“孝”字。我曾经读过一篇《新三娘教女》的小品文,上个世纪90年代的《女友》杂志刊发的,全文如下:
出嫁的女儿回来对三娘说:“我对婆婆已够好了,但她对我不好。”
三娘说:“婆婆对你不好是她的事,但是你对婆婆好是你的本分事。要知道你的一举一动,晚辈都在看着、学着。既然你对婆婆已经好到九十九分,只差那一分,那就给她满分吧!”
那公婆应该如何看待媳妇呢?
三娘说,“子女结婚,不是出嫁一个女儿,而是多了一个儿子;不是进来一位媳妇,而是多了一个女儿。”
老话说,孝心留根。孝心孝心,首先得有那颗心。孝敬孝敬,敬本身就是一种孝。用心来爱人,用敬来待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在家孝敬父母、长辈,在外尊敬领导、前辈。亲亲而爱人,立身而行道,这就是大爱,就是孝道。
古代有首长篇的《劝孝歌》,写得很通俗很好懂。我特别喜欢它开头和结尾的几句诗行。
“孝为百行首,诗书不胜录。富贵与贫贱,俱可追芳躅。若不尽孝道,何以分人畜。我今述俚言,为汝效忠告。……勿以不孝身,枉着人间服。勿以不孝口,枉食人间谷。万善孝为先,信奉添福禄。”
幸福读经从《孝》始。
来源: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