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充满争议的汉武帝——《汉武帝的三张面孔》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精品书摘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精品书摘
充满争议的汉武帝——《汉武帝的三张面孔》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姜鹏
2012-08-21 09:18:48  来源: 社科新书目 
 
  汉武帝是中国古代非常著名,也是非常典型的一位帝王,我们总说“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汉武帝在位五十四年,除了清朝的康熙和乾隆,没有比他在位时间长的皇帝了。这五十四年里面,汉武帝干过很多事情,他这一辈子的功业和事迹,我用十六个字来概括“内强皇权,外服四夷,迷信神仙,晚年改辙”。这十六个字可以涵盖汉武帝的文治、武功、信仰以及自我批判等各大方面。正因为他做过这么多轰轰烈烈的事情,在应该如何评价他这个问题上,就有各种不同意见。所以,汉武帝也成为我们历史上非常有争议的一个人物。  

    前段日子热播过一部电视连续剧《汉武大帝》。可能很多观众都看过。看完这部电视剧后,大家对汉武帝有什么看法?我曾经问过不下十个人,都是看过这部电视剧的,结果我得到不下十个答案。每个人的讲法都不一样。有人说,汉武帝聪明,浪漫,有人说,这个人心计太重了,手腕太狠了。虽然在宏观上,我们可以分出,有些是倾向于肯定汉武帝的,有些是倾向于否定他的。至于为什么要肯定他,肯定到哪一步,为什么要否定他,否定到哪一步,那是五花八门,言人人殊。大家不信,回去马上找十个人来问问。

    同样一部电视剧,同样一个故事,尚且会因为看的人不同而得出不同的结论,更何况中国古代的史籍浩如烟海,不同的历史学家对汉武帝时期的历史有不同的讲法。把这些不同的历史纪录放在一起,简直令人头昏目眩,无所适从。

    比如东汉史学家班固,他在《汉书》里面描绘的汉武帝的形象,和宋代史学家司马光在《资治通鉴》当中描绘的汉武帝的形象,就大不相同。最后,这两位史学家对汉武帝的评价,是截然相反的。班固说:“如武帝之雄材大略,不改文景之恭俭,以济斯民,虽《诗》《书》所称,何有加焉。”(《汉书》卷六)班固的意思是说,汉武帝唯一的缺点,就是还不够谦恭节俭,如果这方面能向他的祖父(汉文帝)、父亲(汉景帝)学习一下,再配上他的雄才大略,那简直太完美了,和《诗经》《尚书》这样的经典里面称颂的古代圣王相比,就会毫不逊色。可见班固对汉武帝的才华、政绩是深信不疑的,给出的评价相当正面。

    司马光呢?司马光对汉武帝也有个整体评价,他说:“孝武穷奢极欲,繁刑重敛,内侈宫室,外事四夷,信惑神怪,巡游无度,使百姓疲敝,起为盗贼,其所以异于秦始皇者,无几矣!”(《资治通鉴》卷二十二)在司马光看来,汉武帝这五十四年的皇帝做得是非常荒唐的,作为一个皇帝,欲求强烈,用刑惨酷,又是大兴土木,又是到处打仗,还要相信鬼神那套东西,搞得民不聊生,逼得活不下去的老百姓都造反了,跟秦始皇简直没什么差别。从这段文字来看,司马光对汉武帝统治时期的这段历史是悲观怀疑的,给汉武帝的评价也相当负面。

    班固和司马光都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名望的历史学家,《汉书》和《资治通鉴》同样都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分量的史学著作。但是他们对于汉武帝的评价,竟然处在两个极端上,一个说他好得不得了,一个说他坏得不能再坏了。搞得我们一头雾水,茫然不知所从。

    那除了这两位,还有没有大腕级的历史学家记载过汉武帝呢?有,司马迁啊。司马迁的《史记》花了很多篇幅来记载汉武帝这个时代。而且司马迁看汉武帝,有其他历史学家不具备的特殊优势,什么优势呢?司马迁就生活在汉武帝这个时代,甚至可以说,就生活在汉武帝身边。正因为如此,如果我们光看文字的话,会发现司马迁对汉武帝的态度是晦涩不明的。很多话不能直接说,直接说有压力。但透过字里行间,仔细分析,就会察觉到司马迁对汉武帝也是很有看法的。

    中国古代的史书,流传到今天的少说也有几千种,但要按重要性排出前三名,那一定是这三部: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恰好,这三部书都花重墨记载了汉武帝这段历史。我们可以拿来做个比较,看看他们描绘出的汉武帝形象,有哪些不同,为什么会不同,而不是光听一个人说,汉武帝是什么样子的。

   本文摘自《汉武帝的三张面孔》,姜鹏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定价:48.00元

来源:《社科新书目》2012年8月20日

本版责编:金洋

相关内容
  • 历史观决定价值观——从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汉武帝的三张面孔》说起 (2012.08.16 15:00:27)
  • 关于《汉武帝的三张面孔》(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07.13 10:31:15)
  •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