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刘兵解读萨顿《科学的生命》 - 专家推荐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专家推荐
刘兵解读萨顿《科学的生命》
2002-12-25 15:26:46  来源:  
 
《新人文主义的桥梁——刘兵解读萨顿〈科学的生命〉》(山东人民出版社)
 
好像是两年多以前吧,山东人民出版社召集了一个会议,请一些可能成为作者的人讨论“名家解读经典名著丛书”的事情。我也参加了那次的会议。我提出,就科学部分而言,与其解读那些包含了许多具体的科学知识,而且还只是历史上的科学知识的原著,倒不如选一些对科学进行人文研究的经典名著,并以萨顿这样的重要科学史家为例。于是,顺理成章地,也就答应下来写一本这样的解读性的书。当时,之所以敢于应承下来,倒也与我以前翻译过一些萨顿的著作并对这位学者的观点颇有兴趣的背景相关。

但最后的定名,却还是让我这样的作者汗颜。比如说,“名家”这一概念,似乎就很难确切地定义。这算是一个问题吧。其实,能够最好地解读经典名著的人,倒不一定是名家。另外,此套丛书的出版说明中,有这样一段话:“对于绝大多数读者来说,阅读他们的解读作品,或许比直接阅读经典更重要。”在我的书出版后,一位书评作者在其书评中,专门对此段话表示了不同的意见。对此,我也有同感。确实,阅读经典是绝对不能由任何解读性的著作所替代的。这样说,却也并不就贬低了解读性著作的意义,解读性的著作的重要性之一,就在于让读者意识到经典的重要性,进而吸引他们去阅读经典。当然,也许并非所有解读作品的读者都会因读了解读而去阅读经典,但阅读经典,总是在学习过程中的一种理想的、不可替代的方法和过程。

在写作这本解读著作的过程中,既有思考的艰辛,也有写作的愉悦。毕竟,这应该是一种普及性的读物,如何以简明通俗的语言将那些深刻的思考讲清楚,这肯定对作者是一种挑战。因此,我设定的读者目标,是那些对科学史并无更多了解的非同行,甚至是那些纯粹文科背景的读者。后来,当此书出版后,我的一些完全没有理科背景的朋友在阅读了此书后,居然表示还可以读下来,并有所收获,这总算是让我稍微松了一口气。有人甚至说这本解读性的著作在我所出版的书中是最容易、最好读的。也许,这与写作目标的设定和写作中时时绷紧通俗与普及性这根弦儿有很大的关系吧。无论如何,一本书写出来,有人愿意读总是一件好事。但我也更愿意提醒读者,解读毕竟在很大程度上只是解读者的看法,更理想的阅读,是在读过解读性读物之后,能够有阅读者自己的思考,甚至与解读者的观点完全不同的思考,这才是一种理想的境界。只是,不知道自己写的书在这方面到底做得如何,因此,在坦率地讲出真实的希望之后,就只有更为忐忑不安地等待着读者的审判了。

刘兵(清华大学人文学院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来源:中华读书报2002.12.25
本版责编:孟婉霞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