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雨文丛Ⅱ”之《退士闲篇》、《香识》、《相约在书店》三书已经面世一月有余了,颇受到读者的关注;而此套另外两本《北大燕南园的大师们》、《闲闲书室读书记》也很受读者期待,将在11月份推出。在此之时,作为此套书的统筹者和编校者,有必要将些许信息奉献于读者,以作阅读该套书之一助。 “煮雨文丛”之缘起,这要追溯到2000年。某天,青年诗人兼设计师姜寻与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刘福春教授聊天,谈到把民国时期的新文学诗集做系统影印之类的话题,并首提策划一套以“煮雨文丛”命名的丛书。2001年煮雨山房文化艺术公司·姜寻工作室成立,随后开始组稿,在作者的友好支持下,得五部风格相类的著作,并得到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何林夏社长的支持,顺利出版,是为“煮雨文丛Ⅰ”,包括姜德明的《金台小集》,谢其章的《蠹鱼集》,谢国忠的《聚书脞谈录》,刘福春的《寻诗散录》,柯卫东的《旧书随笔集》。“煮雨文丛Ⅰ”推出后,反映良好,得到学人及读者广泛认同和欢迎。 有了“煮雨文丛Ⅰ”的成功合作,双方再接再厉,随即开展第二辑的组稿事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汤文辉与姜寻一起,对林夕(杨成凯)、扬之水诸先生一一登门拜访,虚心求教,得到诸位师长支持,是有此次的“煮雨文丛Ⅱ”。同时,姜寻本着内心深深的文化艺术情结,带领着他的设计团队,不自满于“煮雨文丛Ⅰ”的装帧风格,开始了更高水准的探索。为与整套书识香、谈古、访师、鉴版、聊书的内容相谐,“煮雨文丛Ⅱ”精心设计开本版式,精选纸张,精装彩印,封面特以作者与书稿相关的手迹做背景,典雅大方,文化味浓郁,文人气飘溢,艺术品位突出。有人宣言纸质图书的发展趋向是做成艺术品,“煮雨文丛Ⅱ”虽不敢自言达到,确也有向此靠拢的意思。 这套书的顺利出版实在要感谢各位作者。他们的博学多识、谦恭有礼,他们的一丝不苟、严格要求,都令我们十分钦佩。孟子说读其书不可不知其人。我们不敢对作者谬托知己,但自觉有责任将对作者的了解如实传达出来,以助读者更好地了解作者、作品。 年过八旬的白化文先生对我们非常客气,去拜访时他总是热情招呼,一再说感谢的话,告别时他总要送出门,目送走远才回去。扬之水先生对书稿的编校和印制的要求近乎“苛刻”,不但多次校读纸样,而且亲自到姜寻工作室排版现场指导稿样调改,并一度想到印刷厂“监工”,查看其书彩图实印效果,只因该套书定在桂林社本部印刷厂开印才作罢。汪家明先生为范用先生(1923—2010)精心编排篇章和插图以成书稿,且将亲撰的《为了书籍的一生》代作后记以怀念范用先生,个中付出很多辛劳,并在编校上对我们充分信任。肖东发和陈光中两先生非常重视其书稿,多次会同处理校样中的问题,并且对书稿送审费时较长给予了充分理解。林夕先生为了不影响书稿的质量和进度,是在身体一直欠安的状态下坚持完成书稿撰写的,令人十分感动。 作者、出版社、编辑应有一定文化追求。《退士闲篇》、《香识》、《相约在书店》、《北大燕南园的大师们》、《闲闲书室读书记》所谈都有关古人、古物或书籍,“倾心于古,相约于书”可算是“煮雨文丛Ⅱ”这套书之一总括,也是作者、出版社、编辑有所文化追求之一体现。 当前的某些写手,动不动就能年出书几本十几本,年纪轻轻就“著作等身”,真是令人惊异。倘若这类“作者”是出于刚性的谋生需求则尚可谅解(毕竟写作也不是容易赚钱的职业),若纯为奢侈消费、招摇显摆而乱写,则造出来的就不是著作,而是罪过。 可以负责任地说,“煮雨文丛Ⅱ”的追求与之显然不同,我们倾心的都是有积淀、有口碑的文化名家,并且要请他们拿出货真价实的东西,汇集成文化味、学术性、可读性兼备的集子。这颇有王婆卖瓜之嫌,但褒优汰劣、激浊扬清的工作还得有人做,否则有了好书却藏着掖着,不让读者知晓,岂不平添一份罪过! “倾心于古,相约于书”不但可总括作者与书稿,同时也明确了这套书的读者定位。在此浮躁时世,读者要想保持内心的平静、精神的高洁,适当与现实生活拉开一点距离,留一份倾心于古的文化情怀,也许是有效的方法。如此,就让我们相约于这套书吧,书中有作者,有文化,有静场,会助你心灵安宁,境界提升。 这套书已经推出了,到底怎样,还有待读者评说。然而我们自身对它的期许还是很高的。也正因为此,我们形成了更加明确认识,即要将“煮雨文丛”打造成知名图书品牌,不断推出风格独具的高水准文化读物。“煮雨文丛Ⅲ”的运作即将启动。 啰嗦一通,是否言过其实,读者察之。 来源: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