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2011年3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发布了《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艺术学从文学门类中分出来,成为独立的门类。在艺术学门类中,设计学成为一级学科,中国设计领域“构建设计学”之路开始了真正的起步,国内设计教育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设计类教材的持续开发更是任重而道远。
设计教育现状分析
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设计教育开始起步发展,至2012年,30年来中国设计教育规模扩大了1000倍。据统计,1982年,中国设计教育开设院校为18所,包括6所美术院校,4所艺术院校,3所工科院校,1所工艺美院,以及4所工艺美校,招收的学生为1220人。
到了2011年,中国开设设计类专业的院校达到1555所,招收新生48万人,常年在校生150万人。设计类专业除了在美术类、艺术类院校开设,综合性院校、理工类院校、农林类院校、师范类院校,甚至包括地质与财经类院校都纷纷开设了设计专业。飞速的扩张态势,使中国的设计教育在短短30年间,规模已跃居全世界第一。
设计教育表面的繁荣和过快的发展形势下,暗藏着很多隐患:教育质量无法保证、教学体系结构不完善、专业设置不合理、教学模式与专业课程设置不规范等问题使得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无法适应社会对设计类人才的需求。设计教育与设计产业处于严重失衡的状态,一方面,设计人才被大批量、快速地生产着;另一方面,社会巨大的设计需求却不能得到满足。
设计类教材的出版现状
设计教育与社会需求没有找到合适的接口,开设院校和招生规模却在一味追求数量的增长,引发了许多社会问题的同时,设计类教材的出版也难免显得有些浮躁甚至急功近利。
(1)教材的前瞻性不够。设计类教材多数在强调按知识系统的逻辑性编写,不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以训练、培养学生应用能力、探索精神为教学目标的教材少。基础学科的教材多,交叉学科的教材少。
(2)教材低水平重复出版现象严重,质量不高。同类教材版本繁多,内容却大同小异,同质化和低水平重复出版现象严重。尤其是一些设计基础学科,教材版本泛滥,体现不出教材的特色和差异性。
(3)教材内容陈旧,多数教材不能及时反映新理论、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甚至不符合行业新规范、新规程、新标准,根本难以适应区域、行业经济,社会发展,用人单位的需要。
(4)作者队伍单一。教材的编写者基本为高校教师,企业、设计单位参与的少,造成教材的编写角度和立场偏颇,实践性不强。
(5)忽视设计类学生受众心理需求。设计类学生思维活跃、个性十足、情感丰富,对教材的认可与理工科学生有着很大的不同,概念性强、结构单一、装帧落伍的教材对他们缺乏吸引力。
(6)缺乏科学规范的教材质量评价体系。设计类教材没有统一的课程标准和编写大纲,如何组织教学和编写教材均依赖于作者对该学科知识体系的理解和把握,没有规范、统一、权威的教材质量评价体系,更没有针对不同层次和类型院校的评价体系。
(7)编排装帧设计水平不高。设计类教材在编排、版式设计、装帧设计等方面的要求应更为严格,但是目前国内原创设计教材在这方面是落后的,相比引进版的设计类图书,差距很大。
设计类教材的持续开发对于设计教育的重要性
设计教育关系到我国经济的结构性调整和转型升级,而设计类教材是设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各大高校出版社、美术出版社、科技教育出版社、工程技术出版社以及一些知名的综合性大社都在出版设计类教材,数量和规模的庞大导致了教材质量的良莠不齐。如何应对设计教育飞快的扩张速度和出现的种种隐患,并改进设计类教材存在的问题,怎样进行设计类教材的持续开发不仅是设计教育工作者应该切实重视的,也是教材出版者在进行选题策划时必须慎重研究和思考的。
设计类教材持续开发的建议与措施
1.重视交叉学科教材的开发
设计类教材的持续开发应注重该学科的交叉性特点,尽量让学生在学校所涉及的知识面更广泛,拓宽教学口径。可以根据学校性质的不同,结合教学师资和环境,为不同类型院校打造不同的交叉学科教材。例如,综合性大学在设计教育方面更加注重设计思维的培养,那么,交互设计、计算机技术等一些优势领域的课程教材就应该被纳入设计类学生用书策划体系。教材开发结合院校自身在学科交叉与融合方面的独特优势,最终实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目标。
2.从教材的使用者——学生的真实需求分析入手
教材的最终使用人群虽然是学生,但学生使用的教材一般是由任课教师指定或者推荐的,所以学生的真实需求往往被出版者忽视。据笔者了解,设计类院校学生很少主动购买教材,有的学生后期为了应付考试而去图书馆复印教材,有些学校指定购买的教材到了学期末的时候基本上还和新的一样,然后就被学生处理了。教材虽然被卖出去了,但是根本都没有“被阅读”,更没有起到“教”或者“启发”的作用,这不仅是辛苦编书的作者和出版者的悲哀,也是对社会资源的一种巨大浪费。造成这个结果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我们对学生的真实需求并没有认真研究。
据调查,国外的设计类教材在编写上与我国教材有着本质的区别,他们的教材更注重人文精神,更加贴近学生,也更符合设计学生受众心理需求。
设计类教材的持续开发不但要对老师“教”的需求作以分析,更要对学生“学”的需求进行深入调研。建议出版社在教材被院校选用后,能够以多种方式进行跟踪调查,如通过设计调研表格、策划编辑入校访谈等方式,了解学生和老师的真实需求和反馈意见。只有在了解了用户需求的基础上,才能对教材进行有效的持续开发,才能产生有生命力的好教材。
3.清晰定位,分层次编写
社会需要高校培养多层次和多样化的人才,相应的教材就要多层次、多品种。但从目前来看,适应不同层次和不同教学要求的教材品种不够齐全。有的设计类教材为了扩大销售面,将读者面定位于高职高专、本科、研究生等不同学历层次,貌似普适性的背后,其实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还有的设计类教材虽然将读者定位于某一层次,但内容并不适用:例如有的研究生专用教材内容过浅,还不及本科教材水平;有的教材虽说是为高职高专及中专学生使用,但基本上由本科教材改编而来,缺乏应用性和实训性。
教材的可持续开发必须根据不同层次院校培养学生的目标来进行。例如,设计类教材都十分强调结合实践案例编写,但是本科设计教育和高职设计教育的培养目标不同,教材的定位也不同。本科设计类教材的编写比较注重理论体系的完整性,体现学科知识的逻辑合理性;而高职高专设计类教材则应该根据具体的应用艺术所属的行业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按照职业岗位编排教材体系与实训项目内容来进行编写,从而使之有效体现知识与工作职位一体化,即工学结合的特色。
4.与数字化教学平台相结合建设立体化教材体系
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创新,使得教材出版已经在步入数字化时代。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利用与网络化互动教学平台的建立为学生提供了开放、互动、自主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获得课程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协作能力等多方面的能力与素质。
网络、多媒体、三维成像、虚拟现实等一系列技术手段使得教学方式更加丰富。传统的书本学习将会逐渐与数字化相结合,但是,设计类教材的数字化建设不仅仅教学内容的数字化,它的持续开发还可以体现在数字教学资源的整合、数字教学平台的建立等多方面。与数字化平台相结合,传统教材可以发展到网络课程、教学课件、音像制品、在线讨论及实践项目应用等,还可以与网络公司合作,形成在线学习平台,提供后期的在线服务等,这些立体化形态可以把教材的精华从各个角度呈现给师生,既有重复、强调,又有交叉和补充,相互配合,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5.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搭建有效沟通平台
设计类教材可以根据学科特点运用多种评价方式来综合评判教材的优劣和改进方法。例如,对学生和老师进行教材使用满意度调查;经常了解设计用人单位对学生和院校教学的评价,从而对教材的改进、删减提出合理化建议;建立教材审核制度,聘请专家、一线教师、设计用人单位代表,以及学生代表一起讨论、审定教材的内容和形式,确保教材的高水准和适用性。
设计类教材的持续开发还应该搭建一个由院校作者、使用学生代表和优秀出版单位之间可以沟通、交流、协作的共享平台。如由出版社组织建立QQ群、微群,或者定期举办沙龙活动,随时听取教学前沿信息、教材使用信息,对教材的持续开发进行讨论,在不断改进中,加强设计类教材的生命力。
6.教材持续开发的同时还应注重教辅的策划
设计专业是多元的、跨学科的、时代鲜明而且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设计院校的教师实际上是不可能以一本教材去教学生的,尤其是本科院校,老师们往往是向同学同时推荐几本图书,希望同学在课下阅读扩大知识面,掌握更多的信息。据了解,国内外优秀的设计院校基本都没有固定的“设计教材”,而是鼓励同学阅读更多的教辅读物,通过自发地学习提高鉴赏水平和设计能力。设计类教辅读物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往往更具有实践意义,也更受到广大学生和老师的欢迎。
设计专业课程的教学是动态的、多元的,设计类教材的持续开发应该考虑学科的特点,研究使用者的真实需求,定位清晰,而且要紧跟时代的步伐,运用先进的技术和手段,从多个角度进行策划、评价,全方位配合设计教育的要求,培养新时期合格的设计人才。
(作者单位系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来源:《出版参考》2012年12月27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