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与纸质课本相比,电子课本有其特有的优势、功能与作用,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学习。电子课本的研发,需要编写团队与编辑团队共同努力,正确处理电子课本各部分的主次关系,并通过恰当的方式来实现。只有这样,精心研制出的电子课本才能与教学实际、与教师与学生很好地契合。 [关键词]电子书电子课本课程
电子书并不是新事物,但是在电子书这一概念出现30年后,教育领域也还没有生产并使用电子书。目前,我国大量使用的还是传统的纸质课本,但部分学科的电子课本已经面世并投入使用。根据相关报道,2015年韩国电子课本将完全取代纸质课本。欧美等国家对电子课本的研发也正如火如荼。从长远来看,电子课本将会是课本介质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电子课本的优势及功能分析
与纸质课本相比,电子课本有其特有的优势:第一,纸质课本只能给学生提供二维的、静态的信息,而电子课本可以提供三维的、动态的信息;第二,纸质课本的信息量相对较少,电子课本可以通过各种链接方式提供更多的信息;第三,纸质课本是无声的,电子课本可以适时出现各种需要的声音,使得课本更为生动,传播效果也更好。 与纸质课本相比,电子课本有其独特的功能与作用:第一,就每一课而言,纸质课本是以适当精炼的文字传达每节课的内容,而电子课本则可通过文字、声音、动画、照片、视频等多种方式去表现,而且所表现的不仅包含本课课堂所必需的内容,还包含与本课内容紧密相关的拓展性内容,很大程度上拓展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第二,对于实验类、操作类内容,电子课本对学生的指导更加直观、形象、细致和连贯。 电子课本的使用,改变了传统的学习方式,拓展了学生的学习视野。学生通过电子课本,可以获得更多信息,而且这些信息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学生可以获得更直接的指导,更直观的感性认识;学生可以通过Flash形式来模拟实验,使学生对那些无法通过亲自试验来解决的问题有更深入的理解。电子课本的使用,最终目的是通过电子课本的诸多优势,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
二、双主体的研发团队
电子课本的特殊性决定了其研发团队的双主体性。作为课本,电子课本的研发需要以纸质课本为基础,所以需要教材主编和作者的参与,我们称之为“编写团队”;作为电子产品,它的研发又需要电子编辑的参与,我们称之为“编辑团队”。编写团队的意图需要编辑团队来实现,编辑团队要选用适当的手段和方式来实现编写团队的意图,同时根据其意图,对手段和方式的可行性与编写团队进行讨论,对其意图进行适当调整。 电子课本不是纸质课本的电子版,如前所述,它比纸质课本承载了更多的功能与作用。电子课本的研发需要编写团队付出更多的艰辛。由于不受印张等限制,电子课本可以做到主次更加分明、重点更加突出。对于突出表现什么内容,需要编写团队根据课程标准、课程文化、版本特色、学科思想等精心研制。对于以什么方式去表现这些内容,需要编辑团队根据不同的内容选取相应的表现手法。对于这些表现手法是否能够体现编写团队的编写理念及意图,需要两个团队反复不断地讨论、协调、论证。 简言之,编写团队负责内容,编辑团队负责形式;内容决定形式,形式服从于内容,但在具体操作中,也有例外。由于编写团队对电子产品的特殊性并不十分了解,或者由于当前技术水平的制约,会存在某些内容以任何方式都无法准确表现的情况。此时,编写团队就需要重新调整思路,并与编辑团队共同讨论、解决内容的取舍问题。
三、创作过程中对主次关系的处理
众所周知,对主次关系的处理是电子课本研发的重中之重。那么,究竟该如何处理这种主次关系呢?
1.以课程标准为依据 课程标准是规定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各学科教材的编写要以各学科的课程标准为依据,严格遵守课程标准的要求。电子教材以纸质教材为基础,在编写过程中当然也不例外。 以小学科学为例,课程标准中规定小学科学课程要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引领他们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帮助他们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使他们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乐于与人合作,与环境和谐相处,为后继的科学学习、为其他学科的学习、为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打下基础。因此,小学科学电子课本的研发要以科学课程标准为依据,在编写过程中做好内容的取舍,正确处理内容之间的主次关系。这也是电子课本编写过程中的—个基本准则。
2.根据学科思想进行内容设置 对电子课本主次关系的处理,要很好地体现学科思想。以小学科学为例,要根据学习进程的设置,从核心思想出发,有所侧重、有所突出地对电子教材进行内容和形式上的处理。研究表明:为了获得对世界科学解释的理解,学生必须在几年中而非几周或几个月中持续不断地学习并发展相关的核心思想,并注意这些核心思想之间的联系。如果掌握某一领域的核心思想是科学教育的最终目的,那么设计完善的学习进程便可以提供到达这一目的的路径图。学生对这些核心思想的掌握是通过学习进程来实现的。学习进程,可以使学生在很长时间内(比如6~8年)持续不断地对某一领域的某一主题进行探究和学习并逐步形成对相关问题的较为深入的理解。因此,对于那些隶属于核心思想的内容、作为学习进程中不可分割的一环的内容,电子课本中要重点体现。
3.侧重对学生学科思维的培养 对电子课本主次关系的处理,要侧重对学生学科思维的培养。以小学科学为例,要注意对学生科学思维的培养,如证据意识。科学课十分注重学生的探究,探究的目的就是获取证据,要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观点需要证据的支持。电子课本对这一点要给予关注。在实验类探究活动中,通常学生要进行三次或三次以上的实验,其目的是使学生认识到一次实验数据不足以成为支持自己观点的证据,证据要充分、充足。对于这一点,电子课本完全可以依靠自身的优势来充分体现。电子课本可以借助表现手法多样的特点,向学生充分展示这些证据及获取证据的途径,使学生可以从多角度、全方面对证据进行分析和评判。
四、选取适当的实现方式
电子课本的实现方式多种多样,但是其方式的运用选择上要适当且适度。如何选择并运用这些实现方式呢?
1.根据内容需要选用 内容是电子课本的根基,实现方式的选择主要依据内容而定。比如,对各种各样的植物、动物或花、果实、种子等的认识,我们可以通过大量的实物照片来体现,同时通过局部特写使学生在比较之中发现相同点和不同点,对细节部分的认识和理解也更加清晰和准确。这是对内容的静态展示。除此之外,还有动态展示,比如关于某些物体的沉浮问题,我们可以通过录制的一段实验的视频来体现。学生可以从视频中了解实验步骤和操作要求,真实地感受物体的沉浮,再通过自己的实验,学生能更进一步理解相关概念和知识。再如,关于日食和月食形成、月相变化等空间与地球科学领域的内容,这些仅通过照片或图片不足以表现其本质,但又无法通过真实实验来传达其知识,我们则可通过动画的形式来模拟其形成或变化过程。因此,电子课本在表现形式上可以根据内容的需要、学生理解和接受的需要,来灵活地来处理。
2.考虑受众学生的年龄特点 除了内容,学生的年龄特点也是制约电子课本实现方式的一个重要因素。根据皮亚杰的理论,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大多处于前运算阶段,需要借助表象符号来代替外界事物。因此,低年级电子课本需要更多地通过图片、照片及真实的视频来表现。小学中年级学生大多处于具体运算阶段,可以借助具体事物的表象进行逻辑推理。因此,中年级电子课本中大部分内容仍要以真实的照片和视频为主,使学生通过照片和视频进行相应的分析和推理。小学高年级学生则开始进入形式运算阶段,进行逻辑推理开始不再依赖具体表象,能够通过归纳或演绎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因此,高年级电子课本中的很多内容可以通过模拟实验的方式来表现。模拟实验可以有两种表现方式:一种是教师或学生利用一些适当的材料来模拟真实情景,如利用沙、球等模拟月球上环形山形成的实验,将实验过程以视频的形式展现给学生:另一种是通过动画模拟现实世界的真实状态,如以动画的形式表现月相如何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在什么情况下会形成月食等。
结语 电子课本因其特有的功能、作用及优势决定了它终将取代纸质课本,在教材出版领域中独占鳌头。电子课本的成功研发,需要编写团队和编辑团队的共同努力,更需要充分发挥双方的优势,取长补短,各尽所能。 只有经过严谨而缜密的思考和设计,电子课本才能不流于形式,才能不为了追求形式的完美而忽视内容本身,才能真正符合教学、教师和学生的需要。在保持传统纸质课本的基本内容基础之上,电子课本还需其在新领域内探索更多的方向和可能,拓展我国电子课本未来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来源:《出版广角》2012年5月(总第185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