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上海书展于8月15日—8月21日在上海展览中心举行。上海书展已成为与香港、台北书展并立的三大华文书展之一。上海书展秉承“立足上海,面向全国”的原则,兼收并蓄,已经成为上海市民暑期重要的文化活动,也成为出版界的风向标。 本次书展同济大学出版社首次将书展从市场发行部门为主导转变为全社共同参与、共同组织。为了迎接本次书展,同济大学出版社积极策划并出版了一批优秀的科技图书与专业教材,共开设11个书架,主题分别为“建筑中国”、“城市上海”、“建筑遗产保护”、“时代建筑+理想空间”、“艺术与设计”、“卓越工程师”、“循环经济与绿色交通”、“数理基础”、“德语天地”、“德意志+欧洲文化”、“医学经典+养生护理”,约有近300种新书参展。 同济大学出版社依托大学学科优势和德国背景,在“城市+建筑”领域、德语教学和数学教学领域享有较高的市场美誉度,并获得读者高度认可。该社以“工程基础、科学精神、人文素养、国际视野”的同济特质为价值导向,以“城市+建筑”为品牌出版。以“理工与医学”、“基础学科”、“人文艺术”、“德语与德国文化”为四大出版特色,努力营造“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教育型专业化出版传媒机构。
打造“城市+建筑”出版品牌 城市建筑和土木交通类图书一直是同济大学出版社的开发重点。今年,同济大学出版社隆重推出了“世界顶级建筑师全建筑”系列第一辑《安藤忠雄全建筑1970-2012》。安藤忠雄是位具有传奇色彩的日本建筑大师,是建筑界诺贝尔奖“普利兹克奖”的获得者。《安藤忠雄全建筑1970-2012》通过国外顶级建筑师的优秀作品的集中展示和专业解读引领中国建筑师职业成长。“世界顶级建筑师全建筑”系列第二辑为《马里奥 博塔全建筑》,预计于明年下半年正式面世。 2012年度“普利兹克奖”的获得者王澍,也是同济大学校友。今年书展同期推出“王澍建筑地图”。该书从行走者的视角出发,以城市为主线,将主要分布在江浙一带的王澍建筑作品做了尽可能完整的条理、介绍和展示,以期客观展现王澍建筑作为公共存在的面貌,方便读者了解和进一步游览。同济大学出版社同期还将隆重推出了上海本土建筑文化的一部力作——《上海行走书系》。该书共分三辑,分别为《上海里弄文化地图:石库门》、《上海老城厢文化地图》、《上海邬达克建筑地图》,从传统建筑角度对上海城市文化的一次回顾与解读。 同济大学出版社一直注重建筑古籍整理,相关书籍多次获国家级、上海市级奖项。该社还推出同济大学常青教授主编的“建筑遗产保护系列”丛书,包括《中国佛寺造像技艺》、《中国白族传统民居营造技艺》、《香山帮匠作系统研究》、《城市印迹:地域文化与城市景观》,该套丛书本着“回眸历史,眺望未来,体现建筑遗产作为稀有文化资源的重大价值”的宗旨,致力于建筑遗产研究与保护学科领域的提升和拓展。 同济大学出版社秉承同济“缜思唯美的理性学风”,以“卓越工程师”培养为目标,发扬同济“畅想进取的创新传统”,发现学科发展新方向,全景式解读“同济式”教学研究、教学实践以及“同济理念”的人才培养模式,呈现同济优势学科的理论高度与学术积淀。最新出版的同济建筑学院青年教师袁烽的《观演建筑设计》、《建筑数字化建造》与《建筑数字化编程》,关注建筑设计的技术发展,探索建造业巨大转型。同济建筑学院青年教师孙澄宇所著《数字化建筑设计方法入门》阐述了数字化技术对建筑设计本身的融入性影响,并将“元设计”作为核心概念贯穿教学全过程。
挖掘学术领域新价值 2012上海书展首创学术出版上海论坛。来自全国十余家著名高校、科研院所的知名学者及国内近30家著名学术出版机构的出版人齐聚上海,就中国学术研究和学术出版的现状、规范化和未来发展展开交流和讨论。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邬书林出席并作重要讲话。中国将创立实施富有中国特色的学术图书出版规范体系,打造学术出版精品,为经济社会发展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重要的文化支撑。 学术是文化的精髓,对于大学,重视和推进学术出版,意义更加深远。为了履行大学出版社的学术使命,同济大学出版社还出版了一系列具有较高学术水准和专业价值的专著,在校庆期间,同济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同济大学机械学院知名教授陆敬严先生的《古代机械文明史》,该书装帧新颖、版式设计大方,并且具有一流的学术价值和社会效应,在上海书展上得到了广泛关注和读者好评。 本次书展还发布了诸大建教授的《中国低碳经济蓝皮书》,以专业出版服务社会,推动国家产业发展。同时同济大学出版社为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出版了“同济•欧洲文化丛书”,并着重策划开发“城市研究”系列社科丛书,从“城市”视角切入关注全球发展与中国命题,构建解读当代中国的新语境,传承东西方城市文化积淀,开启大众对城市、对建筑的理解与热情,引导大众城市+建筑领域的文化取向与价值判断。同济大学人文学院万书元老师主编的“城市与美学”丛书,今年出版了四本《西方建筑美学》、《潜在的建筑意义——从现代到当代》、《数字建筑的崛起》、《西方建筑新范式研究》,经六月面世,不断获得市场好评,销售情况良好。 同济大学作为一所综合性大学,在新能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土木与交通工程、医学及基因工程等领域的科研领域都有其不可取代的优势。未来同济大学出版社将紧密结合同济大学的学科优势及国家产业发展方向,做深做细出版服务,以科技出版为核心,以工程教育为着眼点,通过提升出版社的策划和组织能力加深院系与出版社的互动。同济大学出版社精心策划了由钱七虎院士牵头的“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安全与防灾”出版项目,该出版项目不仅属于同济大学出版社“城市+建筑”品牌出版项目,同时本项目旨在针对城市地下空间开发与运营过程的“安全与防灾”建设一个科学知识平台,并指导城市建设与实践,为城市地下空间开发与运营提供专业化的出版服务,加强学术为社会服务的新价值与新导向。
推动出版成果市场转化 同济大学出版社除了开发高端学术图书外,也加强出版为社会服务,通过加强前期选题策划、资源整合、产品设计、品质控制等,积极推动出版成果市场转化。 同济大学出版社自去年开始积极开发“卓越工程师”系列丛书,目前已出版的“建造师”系列图书获得市场好评和经济回报。近来来依托同济大学汽车学院知名教授,积极开发汽车行业应用系列图书,也获得成功。 同济大学出版社依托同济大学作为德国研究基地的优势,构建中德文化交流平台。同济大学的“新求精”德语系列作为同济大学经典德语出版系列,在全国德语市场上销售情况排名第二。同济大学出版社资深编辑陈立群自主策划组稿的《民间影像》系列丛书。《民间影像》以第一手的历史影像为线索,呈现历史片段,关注日常生活罅隙节,以不同主题呈现不同时代的民间生活图景。该书一经面世,引起热烈反响,并得多家报纸媒体报道。
服务大学文化建设 “大学是文化的产物,文化是大学的灵魂”,而图书是文化传承最好的载体。同济大学一直以来注重学校文化建设,组织编写出版了大量传承“自强不息、追求卓越”同济精神的图书。同济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周祖翼书记《却顾所来径——大学与山水之间》,该书收录了周祖翼书记在同济大学工作期间的一些演讲报告、工作札记、旅途随笔和专业研究方面的科普性文章,从大学理念、人事管理、学术研究、旅途见闻等方面,对作者在同济大学近20年来的工作进行了简要的回顾和梳理。该书融合了作者对大学理念和大学工作实践的体验和独特思考,记叙了作为一位大学管理者和学者在行政管理和学术研究间行走的历程。 今年五月出版了吴启迪老校长《我的大学工作》,该书记录并映照了吴启迪老校长在主持同济大学领导动作的思考与实践,记录了这个时期同济大学改革、发展、提高的足迹。它不仅作为珍贵的史料见证了同济的变化与成长,也是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缩影。六月出版并与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同济大学宣传部一起合办了《自强不息 追求卓越——纪念马在田先生文集》首发仪式暨纪念活动。该书征集了马在田院士的老友、同事、学生及家人的缅怀文章,通过不同的侧面和个人化的回忆,力图完整呈现马在田院士立体鲜活的形象。他的为人处世、科研精神、治学态度、人格风范为后辈学人树立了一个优良典范。 同济大学出版社将以服务学校为主旨,以提升同济大学文化影响力为目标,通过多层面、多系列、立体化的同济大学文化建设丛书的策划出版,积极服务大学文化建设,弘扬大学精神,塑造学术群像,推动同济大学影响力提升。 来源:同济大学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