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3日下午,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在会展中心召开了2012年全国高校出版社社长会议暨第六届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理事大会。
教育部社科司出版管理处调研员、副处长林丽在会上报告了2012年教育部社科司关于出版管理的有关工作情况以及2013年工作想法。她表示,2012年教育部社科司的对大学出版社的管理主要在改革、发展、管理三个方面做了工作;2013年,教育部社科司的工作也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适时召开高校出版社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实现更好更快发展的座谈会;其次,支持出版社科技创新,推动出版社积极利用高新技术,实现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的融合;第三,加强出版社的规范管理。
教育部社科司出版管理处2012年工作报告及2013年工作设想
2012年的教育出版工作以党的十七大届六中全会精神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正确导向,按照中宣部和总署的工作部署,推动教育出版业健康发展。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关于体制改革的有关工作
1. 核查高校及部属经营性出版单位转企改制情况。根据总署《关于核查经营性新闻出版单位转企改制情况的通知》,对高校和部属的141家经营性图书、音像和电子出版单位的转企改制情况进行了核查,其中包括106所高校主办的131家经营性出版单位和10家部属的经营性出版单位。经核查,已经完成转企改制任务的出版单位128家,占91%,正在抓紧完成转企改制任务的出版单位13家,占9%。核查情况已向总署做了详细、全面的报告。
2. 组织教育部所属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转企改制。根据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体制改革的意见》精神和新闻出版总署的部署,组织我部主管在京列入首批非时政类报刊体制改革的出版单位,抓紧制定并报送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对列入第二批转企改制名单的15家教育部所属报刊出版单位进行调查摸底,对编辑部转企改制有关情况进行调研,积极稳妥地推进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学术期刊的体制改革工作。
3.推荐体制改革先进典型。配合教育部人事司,按中编办《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宣传工作方案》的要求,推荐中国教育出版传媒集团和教育科学出版社作为体制改革典型案例,提供了转企改制,核销事业编制,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促进企业繁荣发展,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取得双丰收的经验。
4. 教育部有关出版单位获得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彰的情况。在今年9月份召开的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表彰大会上,北京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荣获“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先进单位”,中国教育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党组书记李朋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社长贺耀敏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社长杨耕荣获“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先进个人”。
5. 加强高校出版社股份制改造研究。面对全国新闻出版业深化改革、兼并重组的新形势,部分高校出版社进行了股份制改造、引入战略投资者的探索。对于有这方面意愿的高校出版社,我司进行了调研。
6. 协调办理有关高校出版社体制改革的遗留事项。协调办理了成都西南交大出版社有限公司将原西南交通大学音像出版社和电子出版物出版单位的名称和业务范围统一到成都西南交大出版社有限公司,有利于该社整合多媒体出版资源,实现更好更快地发展。支持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整合校内外出版资源,进行集团化运作。该社现已更名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有限公司”。
二、关于高校出版社发展的有关工作
1. 为高校及部属出版社争取中小学教辅材料出版资质。根据总署《关于加强图书出版单位中小学教辅材料出版资质管理的通知》,我司多次与总署有关部门沟通、反映高校出版社出版中小学教辅材料的资源优势和品牌影响力,并对我部主管的49家图书出版单位报送的申请中小学教辅材料出版资质的材料进行认真细致的审核,帮助高校及部属出版社有尽可能多的科目取得中小学教辅材料出版资质,为出版社争取宽松的发展政策.经总署审批,提出申请的49家教育部主管出版社均获得了中小学教辅材料出版资质,其中46家出版社申报科目通过率为100%。
2.组织高校及部属出版社做好“十二五”国家重点出版规划工作。“十二五”国家重点出版规划是深入贯彻落实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举措,按照总署《关于报送“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音像、电子出版物出版规划执行和调整情况的通知》,我司对主管在京15家出版社入选的117种图书和13家出版社入选的33种音像、电子出版物进行了执行情况的阶段性检查,图书的执行情况是全部完成的有7种,部分完成的有45种,未完成的有64种,撤销1种;音像、电子出版物的执行情况是全部完成的有6种,部分完成的有21种,未完成的有6种。通过检查,促使出版单位进一步增强了高质量、如期完成国家重点出版规划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同时,向总署报送了12家出版社增补的135种“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和6家出版社增补的14种“十二五”国家重点音像、电子出版物出版规划。
在总署公布的2625种 “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音像、电子出版物出版规划中,包括首批确定和今年调整增补的规划,我们有87家出版社的567种出版物入选了“十二五”国家重点出版规划,占国家重点出版规划的22%,80%的高校及部属出版社承担了此项规划,其中图书495种,音像制品32种、电子40种。各社正在采取有效措施,集中精力、全力以赴地实施已经入选的“十二五”国家重点出版规划,此举有力地推动了出版单位出版精品力作、打造良好品牌。
3.组织做好国家出版基金项目申报工作,统计分析 2008年至2012年高校和部属出版社获得国家出版基金资助的情况。我司请各申报单位严格遵照2013年度国家出版基金申报指南的规定,按照打造传世精品,具有国家水准、体现国家形象、满足国家需要、经得起时间检验的要求,做好本单位2013年度国家出版基金的申报工作。对19家出版单位经过充分论证、优中选优申报的41个项目的相关材料进行了认真审核,发现问题提请出版社及时更正。另外,还特别重点审核了有关出版社申报的迎接党的十八大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出版工程的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有效地提高了出版单位申报项目的入选率。
截止到目前,国家出版基金共评审了四批(现正在评审第五批),确定出711个资助项目,其中有66家高校和部属出版社的140个项目获得了国家出版基金资助,占全部资助项目的20%,61%的高校和部属出版社争取得到了国家出版基金资助。连续四批均获得国家出版基金资助的出版社有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和高等教育出版社;获得4项以上资助的有10家出版社:人大社和复旦社分别获得6项,北大、上交大和川大等3家社分别获得5项,北师大、同济、矿大、湖南师大和高教等5家社分别获得4项资助。
通过国家出版基金的资助,极大地调动了出版单位传承中华文明、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出版精品力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使出版社进一步优化了出书结构,提高了发展质量和管理水平,提升了出版社的品牌影响力。我们希望有更多的大学社能够策划出更多高水准的项目,争取更多地获得国家出版基金的资助,为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多做贡献。
4.对2011年度高校及部属出版社的队伍状况和出版经营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队伍状况:目前我国有高校出版社104家,教育部属出版社4家,我们的统计数据包括了江西高校和广东高教出版社,共计110家出版社。2011年职工总数13123人,其中,事业编制3456人,占26%,其他编制9667人,占74%;职称方面:正高职称651人,占5%,副高职称1717人,占13%,中级职称4152人,占32%,初级职称2168人,占17%;学历方面:博士研究生495人,占4%,硕士研究生3858人,29%,本科生5357人,占41%,专科生1886人,占14%,高中以下文化程度1527人,12%;年龄结构:30岁以下3860人,占29%,31至40岁4594人,占35%,41至50岁2984人,占23%,51岁以上1685人,占13%。总体来看,队伍状况良好。随着体制改革的推进,事业编制人员日益减少,约占四分之一;高级职称占近20%;本科以上学历约占四分之三;队伍日趋年轻化,40岁以下人员占64%。年轻化高素质的编辑出版队伍是教育出版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
出版情况:2011年110家出版社共出版图书118977种,其中新版和重版书53768种,占45%,重印书65209种,占55%;新版书中高校教材教参17563种,占37%,基础教育教材791种,占2%,中小学教辅6465种,占14%,职业教育教材2589种,占6%,社会教育用书1683种,占4%,学术著作7657种,占16%,一般图书10489种,占22%。各级各类教育用书和学术著作约占新版图书的80%,充分体现了我们110家教育出版社为教育科研服务的办社宗旨。
经营情况:2011年110家出版社生产总码洋270.51亿元,销售码洋240.69亿元,销售实洋145.25亿元,销售收入128.44亿元,成本及各项费用107.32亿元,税前利润23.48亿元,缴纳企业所得税1.38亿元,税后利润22亿元,上交学校4.56亿元。销售收入过亿元的有27家出版社,其中位于前十名的依次是高教社、人教社、外研社、北师大社、教科社、清华社、上外社、人大社、北大社、广西师大社(华东师大社、电大社、延边大学社、复旦社、南师大社、武大社、西南师大社、浙大社、大连理工社、南大社、上交大社、重大社、江西高校社、华中科大社、辽师大社和北理工社);税前纯利润在五千万元以上的出版社有11家,依次是人教社、高教社、外研社、清华社、北师大社、上外社、北大社、西南师大社、人大社、广西师大社和教科社。
总体来看,在图书出版业激烈竞争的形势下,高校及部属出版社通过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发挥自身优势,走专业化、特色化发展之路,取得了骄人的发展业绩。
5.组织做好有关评优工作。组织有关单位参评中宣部第十二届“五个一”工程奖;组织主管在京出版单位做好中宣部关于推荐第四届优秀通俗理论读物的参评工作;做好总署开展的全国新闻出版行业第三批领军人才选拔的推荐工作;组织主管在京出版单位参加2012年向全国青少年推荐百种优秀图书活动等评优工作。
三、有关出版管理工作
出版管理是社科司的重点工作,也是日常工作,贯穿全年。在加强管理的同时,社科司更加注重做好服务工作,努力为高校出版社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1.加强选题管理,做到关口前移、确保导向正确。截止到10月底,我司共审核、审批选题60087种,其中年度选题33645种,占56%,调整增补选题26442种,占44%,与去年基本持平。对于涉及党史、国史、军史、国防、国家安全、文革、民族宗教、港澳台、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国民党上层人物等备案内容,提请24家出版社需履行重大选题备案的有251种;属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的有6家出版社的7种,按照有关规定不能出版;选题不合时宜或名称不妥,提请16家出版社暂缓安排出版的有105种;提请23家出版社的107种选题需要重点加强审读,主要涉及国家政治、司法、新闻和教育制度等社会热点、敏感选题。对于审核、审批选题中发现的问题,我司建立了管理通气会制度,定期通报选题申报与审批情况,分析选题总量和结构、优势和特色,提出存在的问题和加强管理的要求,请做得好的出版社介绍管理经验,促进了出版社增强把关意识,加强规范管理,提高管理水平。
2.书号管理。在书号管理工作中,强调落实三审制和重大选题备案制度,要求出版社必须根据批准的选题和稿件完成三审后申领书号。初审、复审和终审人员需要具备相应资质,责任编辑必须取得总署颁发的全国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证书和责任编辑证书。执行过程中,发现不具备资质的人员从事三审工作,如聘请文化工作室人员做三审工作,或重大选题备案未经总署审批就申领书号,及时提请出版社改正。同时,督促出版社及时上传成书信息。通过规范管理,有效防止了书号使用管理中的漏洞。
3.质量管理。新闻出版总署将今年确定为“出版物质量规范年”。根据总署对图书质量管理工作的部署,我司组织对主管在京19家出版社2011年1月至2011年12月出版的科技类图书、文化历史类图书和有关其它类别图书质量以及各社的图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和实施情况首先安排各社进行自查,在此基础上组织专家进行抽查。通过质量专项检查,有效地促进了出版社提高图书质量管理水平。
4.组织做好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年检和结项验收工作。根据基金办《关于做好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年度检查和结项验收工作的通知》,要求获得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的10个单位,认真做好国家出版基金资助的18个项目年度检查和结项验收的各项工作,各社均按照有关部门要求,较好地完成了年检和结项验收工作。
5.举办第15期高校出版社领导岗位培训班。与总署人事司和教育培训中心共同举办了第15期高校出版社领导岗位培训班。来自42家出版单位的55位社领导参加了岗位培训,大家系统地学习了出版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法规以及先进出版单位的发展经验,均取得了岗位培训合格证书。
6.年度核验工作。根据总署今年对图书和电子出版单位进行年度核验的要求,完成了对教育部主管图书和电子出版单位年度核验材料的审核工作,并向总署报送了核验报告。
以上三个大方面、共计17项,是2012年教育部社科司配合中宣部和总署做的主要工作。
2013年工作设想
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用十八大精神指导做好2013年的出版管理工作,推动高校和部属出版社持续健康发展。
一、适时召开高校出版社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实现更好发展座谈会。
二、支持出版社科技创新。推动高校出版社积极利用高新技术,实现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的融合。总结推广高校出版社数字出版的作法和经验,使出版社加快向数字出版的转型,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和综合竞争力。
三、加强规范管理。
1.加强选题管理。对重大选题、重点选题、敏感选题、热点选题、有争论选题进行严格把关,切实做到关口前移。
2.加强书号管理。进一步健全规章制度,规范出版流程。
3.加强质量管理。按照中宣部和总署的要求,对出版社的相关出版物进行质量专项检查。
4.举办第十六期社领导岗位培训班。具体时间与总署教育培训中心商定后印发培训预通知。
5.做好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的有关管理工作。
6.做好出版单位的年检工作。
以上是向各位社领导汇报的有关情况,希望能够多听取大家对我们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以利于我们更好地为高校出版社的发展做好服务工作。在此,很感谢大学版协和各家出版社一年来对我们工作的理解和大力支持。衷心祝愿大学版协和各家出版社,在党的十八大精神指引下,取得新的更大的成绩!谢谢各位!
来源: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来源: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