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亲爱的皇甫老师,亲爱的各位朋友,大家下午好!
很高兴有这么个机会和大家见面。今天,我们相聚在此,话题居然是皇甫老师,居然是家庭教育,感觉好极了,这注定是一个美好的下午。
一、与皇甫教育结缘
我的小孩今年18岁了,是大一新生。在他7岁之前,我是以一种想当然的心态去带他。7岁以后,我陆陆续续看了一些书,接触了一些教育思想,虽然都不是系统的学习,至少终于知道带孩子这件事并不像我原先想的那么简单,开始比较慎重了;意识到自己原来有点太强势了,太自以为是了。
但是,真正对家庭教育有一个比较完整、比较清晰的认识,还是从接触皇甫老师开始的。
2010.11.10.第一次知道皇甫老师,第一次见到皇甫老师,那是孩子高二第一学期的年级家长会上,学校请皇甫老师做关于家长如何与孩子沟通的一个讲座。
听了他的讲座,我清楚地意识到自己对皇甫老师的教育理念有着高度的认同,内心一种有相见恨晚的感觉,也很感慨,好像多少年的准备,就是为了可以听懂他今天的这一课。
从那天以后,我一直关注着皇甫老师,参加了他的家长课堂的学习,儿子后来也参加了冬令营和夏令营。
二、皇甫教育对我影响
皇甫老师对我影响第一个阶段:鹦鹉学舌
我平常交往的朋友大多是孩子妈妈,是妈妈团。刚跟皇甫老师学习的那段时间,和她们聊天时,我经常是:这个问题皇甫老师怎么说的,那个问题皇甫老师怎么说的,形成习惯。因为好像不这么表达,这个问题就说不透似的。
因为皇甫老师的真知灼见,他的话,特别精辟、深刻、到位,就好像挠到痒挠到了地儿了,特别解痒。所以这段时间我处于鹦鹉学舌阶段,言必称皇甫。
皇甫老师说“母亲是家里的一尊神,”回家时,我就想:我这尊“神”该回家了,我得先找找感觉。
皇甫老师的这个比喻我第一次听到。现在想想太到位了。神是什么啊,是一个精神符号。谁有了过不去的坎都会去庙里拜神。这是一个精神寄托。母亲就是孩子一生的精神家园、力量的源泉。正如大地母神盖亚之子安泰,他从来都不会感到疲劳,他的身体一接触到大地就能吸取大地的力量。没有神,庙就不称其为庙。但是庙里的神是永远不说话,不唠叨的,母亲应该是这个感觉:就是孩子回头可以看到妈妈,一个祥和幸福的母亲在这儿,一切都ok了。
刚接触皇甫老师时,印象最深的就是他讲的:“止”。知止不殆的止。他说,做家长的要努力地把握住自己,要止住自己,收敛自己,等待最佳时机。就是后来流行的这个词hold的意思,很重要。皇甫老师在这之前就提出来了。因为放纵自己情绪,宣泄自己的情绪,这多痛快,多舒服,但是那样的话,孩子就成了我们情绪的垃圾桶。
所以,老师要求我们要做到止,收敛住自己,家长必须控制自己,倾听孩子的心声,当孩子情绪的垃圾桶,应该把理解和倾听孩子作为自己的责任。现在我知道,如果我们真正做到这一点,孩子就起飞了。 皇甫老师为了给家长讲明白,特别会用比喻。
比如我们高二的寒假,我和孩子去了一趟三亚,那个寒假皇甫老师一家也去三亚了。从三亚回来,他那次讲课,讲着讲着,突然插了一句:你去三亚了吗?我说去了。“记得那浪是什么感觉,带孩子就像海浪一样,海水退了,我们往前走两步,海水来了,我们往后退几步。”现在我经常会借此提醒自己和孩子保持合适的距离。一个什么样的距离呢,皇甫老师说过:让爱你的人和你爱的人,都很舒服的这么一个距离。 (其实这里我还有两个感觉:1.皇甫老师的人生确实是教育人生,已经是行住坐卧不离这个,他把对教育是思考融入到了生活的所有领域。2.皇甫老师达到了一个炉火纯青的地步,像武林高手一般,什么信手拈来都能成为他的武器、成为他的教育素材。)
最绝的是皇甫老师用跳舞来比喻教育,他说,音乐响起,谁跳的最好,不是跳的最快的最好,而是跟着节奏跳的最好,妙,实在是太妙了。……。虽然说话一句话带过去了,但细琢磨太好了。我们家长经常犯什么错误,不跟着节奏走,或者根本不管,甚至不知道还有什么节奏,而是第一时间就出手,出手就是错,没有节奏的概念。
皇甫老师总说:“教育的艺术几近留白”,留白是国画用语。留白就是留下空白。国画中用留白来表现水、云雾等景象,比直接用画出来或者用色彩表达更含蓄内敛,留有想象的空间。就像齐白石的画里,没有水,但我们觉得那个虾就在水里游呢。国画里没有水一样可以让人感受到水面浩渺无边的感觉。皇甫老师说:教育的艺术几近留白,就是让我们从这种感觉去体会教育的艺术,就是更多的时候,无为胜有为,闭嘴比唠叨更好,我们把学习这件事完整地留给孩子比我们忙前忙后更好,把成长的空间留给孩子,“教育是让孩子跑,不是让家长跑。”这就是,此时无声胜有声,于无声处听惊雷的效果。
皇甫老师对我影响的第二个阶段:对家庭教育背景整体的把握
皇甫老师说:“对于一个人,天赋与家境不是决定其生命高度与价值的决定因素,更重要的是父母的教育状态。”
2011年元旦聚会时,见到皇甫老师的孩子,当时也就7岁左右,第一面,当时她胸前挂了一个大大的相机给大家照相,那个一举一动非常稳。我一看,一个7岁的孩子,内心那个状态这么沉静、和谐、高贵,我第一个感觉就是:皇甫老师身边的人太幸福了。孩子状态好,是因为皇甫老师夫妻两个的状态好,他们家庭的大背景好,土壤肥沃,温度 适中,所以人家的小苗长得壮。
孩子上大学之后,我回到了上小学的地方,和我的老同学聚会了一次,这已经是我离开那里33年以后了。这次见面也给了我很多启发。当年的小伙伴每一个人都非常有个性,33年后他们展现的人生风景都不一样。但是如果你去仔细的品一品,就会发现:他们都没有逃脱自己的那个家庭背景。父母是领导的,他现在也是个领导派,父母是专家的,他现在也是个专家的范儿,谁也没有跳出原生家庭的那个大背景,甚至于,年龄越大,他焕发出幼年时家庭影响的气质越明显,越清晰。
我总结的就是两个字:真传。不管你愿不愿意,我们都得了父母的真传,这个东西是灵魂深处的东西,是骨子里东西,就是皇甫老师说的背景、底色的东西。就像老师说:你们家念的是什么经?孩子的人生底色就是什么,这个东西来自我们的家庭。就像我们平常所说这个人乐观、那个人悲观,这个东西哪里来的,家里带的,童子功。
所以我们不要怪孩子这里那里不满意,他展现的就是我们曾经给予的,只是我们不自知罢了。明白这个道理,我们要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要从构建整个家庭的背景上、状态上下功夫,系统上下功夫, 从这个地方着眼,站的高一点。
皇甫老师对我影响的第三个阶段:自我完善
家庭教育探讨的是一个人的成长,怎样可以更好地成长,所以在学习过程中,我们会思考、会反省、会修正、会成长,这也是自我提升的一个过程。
现在感觉,自己目前更关注的还是对自己内在修养的提高,境界的提升。如果对自己稍一放松,会忘乎所以,我们那个小我会跑出来,不知道自己姓甚名谁,有时候会变得很可怕,甚至面目可憎。
所以,我现在更多的希望自己是从教育孩子的那个空间,走向自我教育的这个空间,更多的在这个地方下功夫。
每一次见到皇甫老师,我都能感到,皇甫老师是一个高度自律的人,这种自律成就了他人生的高度。
有时候我在某个方面有了认识,再一看,皇甫老师在这儿呢,境界还比我们高。由此,我想到《论语》里:颜回对孔子的感叹:“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所以,让我们继续努力吧。
三、皇甫教育对孩子的影响
儿子真正接触皇甫老师,是在2012年的春节,参加冬令营的时候开始的。
冬令营十天,儿子变化特别大。他回来那天,一敲门,“妈,我回来了,我先上楼看看姥姥姥爷!”我就知道他变了。因为声音非常洪亮、情绪饱满。
回来后的一段时间,他倾诉欲望强烈,告诉我每天都应该庆祝,都值得庆贺,似乎对生命有了新的认识。他自己的那个感觉是:知道自己该干什么了。我的认识就是他找到自我了,这是我们一直谋求的,不也是皇甫老师谋求的吗?皇甫老师不是说:“我在打着灯笼寻找自我的过程中,一不小心照亮了别人。”找到自我,这是我觉得最欣慰的,这比考多少分都重要。
冬令营这些天天气寒冷,几乎没法室外活动,十天都在这一个空间里圈着,孩子们居然不但不烦而且精神焕发,为什么,因为现在的孩子们不缺吃不缺喝,缺的是精神食粮,而皇甫老师组织的冬令营正好是一场丰富的精神盛宴!
儿子回来给我突出的感觉就是:他内心的格局变大了。皇甫老师像孙悟空一样手拿金箍棒上下左右前后一通挥舞把孩子的心胸打开了。皇甫老师“高,实在是高!”,首先高在境界上,提纲挈领,纲举目张;高在对孩子状态的精准把控、教育手段丰富,技巧的高明。当然这以其多年的教育学识的积淀,多少年教育实践做后盾的。
2012年的夏天,儿子又参加了夏令营。皇甫老师的冬令营夏令营都在京郊附近的山上,那里成了孩子们的精神家园。
前一段时间,我看到儿子写的下面这段文字,知道他内心深处对这个精神家园的渴望。
他说:“真的想回到山上,那里的生活简单,那里的生活有质量。真的想回到山上,那里的世界没什么无聊的问题,那里的世界只有高树鸣蝉,星月晨晖,和在山上住过的我们。但,我希望哪里都是山上。” 我非常庆幸孩子在成长的关键时刻,能有机会跟随皇甫老师这样的精神导师,毫无疑问,这对他一生将会产生积极的重大的影响。
四、关于皇甫老师的书:《教育的捷径:以心养心》
1.这本书的目的:养心:皇甫老师非常经典的一句话就是:“养鱼重在养水、养树重在养根、养人重在养心。”周末跟一个朋友说起这句话,她还问了我,你总说养心重要,那什么是养心呢?什么意思啊?一个人:身心是一体的,但是我们更多的重视的是身,忽视的是心,因为身是有形的,心是无形的。养心我理解就是对孩子内心的关照、关注、陪伴、呼应、引领、滋养。通过养心,通过过精神生活,来实现对孩子外在有形的一些东西的托举,让孩子的人生完整、饱满起来,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真正的他自己。
妈妈在整个的怀孕期间,从来都不怀疑自己会生下一只小老虎、或是小豹子。因为我们知道这是人的胚胎。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我们对人类的肉体胚胎的认识从不怀疑,肉体是眼睛看得到的。但是我们面临的最大的问题之一:我们从来没有特别地意识到:除了肉体,我们人类还有精神,物质和精神一起,共同构成完整的一个人。
所以当我们带孩子时,他的身体一天天长大的同时,从来没有自觉地想到,今天我给他的精神“喂养”食物了吗?他的精神在一天天长大吗?这是两架马车。借用邓小平的话说: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重要,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所以,皇甫老师这本书讲的是养心,如何滋养孩子的内在的精神世界。
2.一点建议:皇甫老师这本书很珍贵,我总体感觉很既清晰又彻底,打破了许多框框,或者说早已超越的狭义的教育,阐述的是一个大的教育观。
看这本书,有一点建议,不论是看《写在前面的话》、《我的教育人生》、正文、还是《附录:皇甫军伟家庭教育对话录》,请留意皇甫老师的高度,他的境界。
在冯小刚导演的贺岁片《大腕》里对境界有过很精准的诠释。
在电影里,露西问优优,境界是什么意思?大概英文里没有相应的词汇可以准确地表达。优优捡了四块小石头,拿起第一块对露西说:“这块石头是你,你能看这么远”说着放在了第一层台阶上,他又拿起第二块石头放在第二层台阶上,说:“这是我,我能看这么远”接着拿起第三块石头放在最上面的台阶上说:“这块石头是泰勒,他能看这么远”然后拿起最后一块石头往前面使劲一扔说:“这是佛,佛能看这么远!这就是境界”然后接着对露西解释说:“我比你看得远,泰勒比我看得远,佛看得无限远。这就是境界的不同。
所以我们要注意皇甫老师的高度、境界,我们总被他吸引,觉得他这里风景独好,为什么?他达到了一定的高度,风景才不一样,山脚山顶的风景为什么不一样,高度不一样,不要停留在术上。
所以我们要关注他所达到的哲学的高度、文化的高度、系统的高度、生命的高度、自觉自律自省自反的高度。志存高远,身获稳健。
同时我们在日常带孩子过程中又能够收敛自己、注意留白、低下身段、带着一颗敬畏的心行走,在最小的事情上无条件的接纳孩子、回归最初的母子情上,最终达到庙里的神的那种状态,不说话就把问题解决了。
也许这一高一低之间形成一个空间,一切可能就会变得从容一些。
五、结束语
毫无疑问,皇甫老师一直以来都是孩子和家长们名副其实的良师益友,他坚持“用生命感动生命,用灵魂唤醒灵魂”的教育理念,是真正的以人为本的师者,是新形势下中国教育领域的一位脚踏实地的实践者。
同时,皇甫老师和我们一样也是一位普通人,所以可以想象,他很不容易,很不简单。不管这个世界有多浮躁多功利,他要稳住,像一座山一样稳住,守住教育的一片净土。不管前面的路有多少艰难,还要努力向前,像大海一样,永远带着激情带着热情,永不枯竭。不过我们也相信皇甫老师有皇甫老师智慧,像天边的云,虚怀若谷,舒卷自如。我们更期待皇甫老师这座灯塔,一直亮着,好照亮家长的心,照亮孩子们的心,照亮孩子们的前程。
在这儿我们祝贺皇甫老师的新书出版!
我们祝福皇甫老师的教育人生!
今天借这个机会,再次对皇甫老师说一声:谢谢您,在我们最需要的时刻,给我们送来珍贵的精神财富,谢谢。
认识您,真好!
最后,想对各位亲爱的朋友说一声:
好好地爱我们的孩子吧,因为他们是我们的希望。
好好地爱我们的孩子吧,因为什么都可以等待,孩子不可以等待。
皇甫军伟老师博客链接
来源: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