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8日下午3时,由北京大学法律图书事业部、第五图书事业部(燕大元照法律图书)和北京大学法学院联合举办的“北京大学法律图书宣讲会”活动在北京大学凯原楼举行。北京大学出版社党委书记金娟萍女士、北京大学法学院副院长薛军教授分别代表主办单位致辞,热情欢迎一百多位北京大学出版社的知名作者、忠实读者,以及全国法律书店诚信互助联盟的代表们参加本次盛会。
 北京大学出版社党委书记金娟萍

本次活动邀请了我国著名的法学学者、北京大学法学院苏力、陈兴良和陈瑞华三位教授担任主讲嘉宾,围绕法律精品图书的演进、策划与阅读,分享“看书、读书与做书”的心得与体会。
在第一个演讲单元中,陈兴良教授以“法律图书的演变”为题,以自身“看书”的感受为线索,回顾了三十多年来我国法律图书出版的历史,并对今天法律图书出版的现状以及未来法律图书出版的走向提出了建设性的见解。陈教授从亲历者和见证人的视角,通过逐一展示18本对其具有重大影响的法律图书,全面梳理、总结了1979年以后我国法律图书出版的三个阶段,即“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次到好”。而且,针对如何衡量法律图书的“好与坏”的问题,陈教授运用类型化思考的方式,着重分析了法律教科书、法学学术专著、法学译著、司法实务图书、司考辅导用书,以及法学学术随笔等当下主要类型法律图书的出版定位、导向和前景。
 陈兴良教授
在第二个演讲单元中,苏力教授则以“阅读的衰落”为题,对当今社会阅读的衰落现象进行了重点分析。苏力教授认为,在教育普及化以后,通过阅读获取知识以改变命运的现实已经发生变化,改变命运的不再只是知识,更多的是天赋、创造力、想象力、家教等因素。如今人们阅读的成本在不断上升,不是指购书成本方面,而是指机会成本方面,使得时间成为宝贵的资源,从事其他娱乐活动比精细地阅读更加惬意。以影像交流与文字交流的比较为例,电视、网络、微信等平台的兴起,提供了丰富多样的知识源;许多影像中的知识比单纯的文字阅读更为生动,更加易于大众接受。结合自身在大学任教的经历,苏力教授指出当今大学生群体的阅读分化现象,在最好的大学和最差的大学里的许多学生一般都不读书,特别是在考虑职业规划的前提下,学生读太多书,反而不利于未来的职业发展。然而,在进一步分析影像交流与文字交流的利弊后,苏力教授也坦承,阅读的衰落并不意味着阅读的消亡,而是指专业性的阅读会逐渐萎缩,休闲性的阅读会日益增加,当前兴起的快餐式的阅读将会成为一种趋势。
 苏力教授
在第三个演讲单元中,陈瑞华教授以一名作者的身份,结合与编辑交流过程中的点点滴滴,主要分享了“一本法律书如何成为畅销书”。陈教授首先肯定了每一本畅销的法律书背后,都凝聚了作者认真的撰稿与编辑精心的制作。他以国内出版界比较成功的法律图书系列为例,认为畅销书的包装非常重要,印刷必须雅致,封面必须精美,这样才能吸引大量读者购买,而图书本身思想含量的丰富程度则决定一本图书的常销性。陈教授总结道,我国的法律图书出版经历了引介国外法律译作、以立法论和对策论为展开的学术专论及关注和总结中国问题的学术专论三个阶段。不仅如此,他还指出了法律图书出版面临的尴尬、困惑与无奈,特别是法学学术专著的出版门槛偏低,大量没有思想内容和可读性的图书充斥着市场;而且,读者对单纯批评中国法律制度、引进西方制度或者建构崭新制度的法律图书已经形成一定的审美疲劳。最后,陈教授再次强调,一本法律畅销书是在作者与编辑的反复沟通、磨合中产生的,图书主题要反映真问题,表达方式上要有文化品味,贴近读者,具有可读性,版式和封面制作必须精良,关键还要抓住法官、检察官、律师这些重点读者群体,以读者为中心,让读者受益。
 陈瑞华教授
在两个半小时的演讲结束后,北京大学出版社蒋浩副总编代表主办方衷心感谢三位教授奉献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精彩演讲,强调三位教授“看书、读书与做书”的心得、体会,能够对当前法律图书行业的策划、制作、宣传、销售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与会人员也纷纷表示,参加此次活动收获很多,不仅全面了解了法律精品图书策划、制作、销售的全过程,也有助于提高对法律图书的阅读欣赏水平。
 北京大学出版社蒋浩副总编
来源:北京大学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