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余幅史料图片,30万多字。日前,国内首部以汉代袖舞为研究对象的《汉代袖舞研究》由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其作者是华中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舞蹈系80后青年教师梁宇。该著作首创了以舞者形体感悟参与的中国历史舞蹈考古研究的方法。
专著深入探讨了袖舞的起源、袖舞在汉代典型舞蹈中的运用、袖舞的样式、袖舞的表演形式、汉代袖舞的表演场合及风格特点等。相关业内人士评价称该著作在中国古代舞蹈史学研究中具有开拓性的学术价值,首开断代分类史的研究方法,是国内第一部从断代分类角度对汉代袖舞进行全面系统梳理和研究的学术著作。
梁宇在中专艺校期间就对中国古典舞蹈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因为在古典舞表演方面的成就读研期间就被中国舞蹈家协会破格吸收为会员。读大学时起,她开始对古代乐舞的系统学习与研究,并在报刊杂志发表了十余篇论文与评述。到北京舞蹈学院读研期间,梁宇逐渐确定了从事古代舞蹈创作表演与考古研究的发展方向。
硕士毕业后,梁宇作为中国舞蹈界唯一入选香港内地优秀人才引进计划,被香港城市大学特聘为青年访问学者、担任高级副研究员。期间,梁宇开始拟定中国历史舞蹈研究计划并进入了资料收集与案头准备,并在香港文汇报发表了舞蹈评论《古舞新生》和舞蹈研究论文《简述燕赵地域文化中的舞蹈》。后因舞蹈留下的腰伤不适应香港的潮湿气候,返回大陆于2009年就职华中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舞蹈系。
舞蹈表演和考古研究结合
谈到为什么要研究汉代舞蹈,梁宇说:“袖舞历史源远流长,最早可追溯到原始时期的岩画刻绘中,而有关文字记载最早可追溯到甲骨文中。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周代雅乐舞逐渐失宠,而”女乐“则遍及宫廷民间,袖舞开始大放异彩,当时流行一句话:”长袖善舞,多钱善贾“,以袖作舞在当时广为流传,深受各界民众的欢迎。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二个舞蹈高峰时期的汉代,遗存的舞蹈信息资源较为丰富,尤其是大量汉画像(砖)石的传世,像摄影图片那样成功地记录了舞蹈的精彩瞬间,为后人探索汉代乐舞的真实面目保留下了弥足珍贵的艺术形象。
梁宇指出,在中华民族文明史中出现过无数精彩美艳的舞蹈可惜大多都掩埋在了历史的沉沙之中,而五千年唯一没有断流过的舞种就是”袖舞“。袖舞以人类服饰中的”袖“作为道具,兼表演性、技巧性、观赏性、表述性、教化性、审美性为一体的传统舞蹈样式,也是中国历代舞蹈的突出典范。
尽管袖舞表现优美,内涵丰富,但是为什么千百年以来几乎没有人专门研究?梁宇认为:”从事舞蹈表演的人很少涉及考古科研,而从事考古科研的人又很少有人精通舞蹈表演,其实只有这两者的合二为一才能产生舞蹈考古的最佳效果。作者的优势恰好在于二者的结合,梁宇有近二十年活跃在舞蹈学习与舞蹈表演领域,曾是优秀的舞蹈演员,当过舞蹈编导,最后从事舞蹈史学研究。
历时十年跑遍十省收集资料
梁宇在《汉代袖舞研究》后记中说:“由于中国舞蹈考古复原是一门新创立的学科,没有任何前人遗留的文化遗产,没有参考,没有借鉴,甚至没有道路,没有方向,一切都是靠自己摸索,一切都是从零开始,一切都是从无到有。每一段文字都来自自己的亲身考察,每一幅图片都是来自自己的亲临摄制或资料翻拍”。
从2005年开始研究汉代袖舞并正式出版《汉代袖舞研究》,梁宇用了整整十年的时间。梁宇回忆说,“几乎把所有属于自己的空闲时间都用到了汉代袖舞研究与写作中,每逢节假日和寒暑假,就由父亲陪伴奔波在去各地博物馆图书馆的旅途上。按照计划我们已经到过了陕西、山西、山东、河南、安徽、湖北、湖南、江苏、江西、四川共十个省份,几十个博物馆和图书馆,这其中的千难万苦也伴随着收获的喜悦,一般人是难以体会到的”。
梁宇表示,她会继续开展汉代舞蹈中的“鼓舞”和“以舞相属”等方面的研究,使汉代舞蹈研究成为整体,继而推广到其他朝代,形成中国古代舞蹈研究系列。再把研究出来的古代艺术成果通过当今先进的科技手段复原再现,使平面的史学研究与立体的舞蹈表演完美结合起来,让美轮美奂的古代舞蹈穿越到今人面前。
来源: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