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高专院校主要注重学生在实际工作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因而教材要做到有别于传统的创新就需要突出高职教材的实践性、实用性,要做到这一点,最好的方式就是能让学生提前一步了解自己将来的工作性质,在教材中实现“产学结合”。
高职高专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一个层次,有其自身的鲜明特色。从1985年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成立标志着中国职业教育的开始,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在十多年的时间内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其遵循的教育原则一直是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职业教育体系、培养“实操型”技术人才,旨在使学生通过学校的学习,在毕业后能在具备一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熟练掌握所学技能。
高职高专教材的编写为了服务于高职教育的宗旨,其内容也力求做到“理论够用,实用为主”。伴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高职教材建设近年来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也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为:
符合高职教育特色的教材不足。很多教材为本科教材与中职教材的简单拼凑,但偏重于本科教材的特点,过分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存在着内容偏多、理论偏深、实践性内容严重不足等问题,没有从根本上反映出高职教材的根本特征,因而难以把握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度”的原则,缺乏对高职教学模式改革的支持。
现行教材版本偏老、内容陈旧,不能及时反映新理论、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新材料,与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不相适应。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许多教材的作者在编写教材时主要依据的是已经出版的本科教材,并且编写人员没有直接接触生产、管理和服务一线,对最新的生产技术应用、管理理念和服务规范不够了解,从而导致教材内容的滞后和实践性差。
教材的同质化现象严重。很多教材的内容雷同,无法根据教学实际来展开教学内容。
教材的立体化配套程度不够。随着课堂教学的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纸质教材、电子教案这些传统配套已不能满足教学需求,教学音像媒体、网络课件、教学素材库、试题库及考试系统、多媒体教学软件等媒介也已经成为传播知识、传授技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从而成为教材建设中不可分割的重要内容,但实际情况是,这些新兴的媒体手段还不能很好地配套在教材中。
针对现状,要提高高职教材的建设水平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教材建设不仅是教师长期教学经验的累积,而且更是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最新成果的反映。高职高专教材要在大环境中突围,成为优质精品教材,就必须创新。
教材创新应有的放矢
自2006年全国大范围开展高职示范院校建设以来,共有109所国家高职示范校和100所国家高职骨干校。高职院校的教学改革也随之展开,伴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化,教材不能同步的矛盾不断加深,教材的革新也迫在眉睫。
如何在传统教材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而又不使创新成为鸡肋,我认为重要的一点是“接地气”。创新不是凭空而造,而是有的放矢。
目前很多所谓创新的教材仍有几大缺陷:
第一,生搬硬套国外教材编写模式。目前比较成熟的教材有德国和美国的高职教材,很多编写者在编写教材时,借用了这些国家的教材编写模式,然而却未能领会其精髓,更未能与我国的高职教育特色融会贯通。导致教材流于形式,内容空洞,无法实现教学要求。
第二,内容晦涩,脱离实际。主要体现在:教材内容引用实例均太“高大上”,与现在高职教学环境相脱节。另外,教材中涉及的硬件设备,学校无法实现接轨,造成教学困难。
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创新,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因地制宜,“产学结合”。
高职高专院校非常注重学生在实际工作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因而教材要做到有别于传统的创新就需要突出高职教材的实践性、实用性。要做到这一点,最好的方式就是能让学生提前一步了解自己将来的工作性质,在教材中实现“产学结合”。
现在学校进行教学改革,最重要的一点是实现校企合作。这为教材的“产学结合”创新打下坚实的基础。这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高职教师(教材编写者)一线实践经验不足,对市场需求把握不准确等缺点,通过一线技术人员的加入,能产生教材编写的创新点,增加教材的实用性。并且也可进一步借鉴国外成功的高职高专教育模式,如德国的定制型培养模式,实现企业对学校一对一的实用性教材编写。
其次,实现教材的细分化与前瞻性。
高职学生专业相同,毕业后就业岗位却多样化,在此基础上针对不同专业对其就业趋势及就业需求进行预测,从而对就业岗位进行细分,根据培养模式、培养规格、教学对象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不同,编写专业分工详细、内容各异、形式多样的教材,也是目前高职教材的一大创新点。
再次,教材的实时更新也是创新的一种。
以前的所谓“一招走天下”的教材编写方法已经不复存在,如何能将高职专业的新发展和国家的新政策、企业的新要求更好、更快地结合起来,体现在教材中,实现教材的实时更新也是区别于传统教材内容的内容创新。
最后,借助新媒体,实现教材的辅助创新。
信息化发展迅猛,新媒体形式不断涌现,如何利用现在新兴元素为实现教材的价值最大化也是创新的一点。例如现在的微课、二维码等新技术,如何有机地和教材结合,都是教材编写者可以利用的创新点。
敏感是培养编辑创新的源泉
作为高职高专教材的编辑,除了是一名教材加工者,也是一名导航员。这就要求编辑要有动态化的思维和与时俱进的扎实专业基础。
一方面,在工作过程中编辑需要时刻保持对新政策、新标准、新动向、新理念的敏感反应。现在教育政策、国家标准等日趋完善,曾经几十年不变的东西,如今更新迅速,这就需要编辑时刻关注这些变化,才能在工作中培养创新意识,找到创新的切入点。
另一方面,教材的编写更多的是作者的思想精华集结,然而在教材编写过程中,需要编辑不断与其沟通、碰撞。编辑需要有最新的扎实的专业知识,才能在教材编写过程中,与作者在同一起跑线上,甚至能引领编者,激发作者的创作热情,碰撞出创新的火花与灵感。(白玫/编)
来源:《教育与出版》2014年8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