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随着数字技术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化阅读逐漸成为国民阅读的主流方式,数字出版对全民阔读的推动作用会越来越大。同时,数字出版也在改变着传统阅读,国民阅读方式和阅读心态在发生重大变化,一些浅层阅读的负面影响正在凸显。文章针对数字出版时代全民阅读正在遭遇的阅读困境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数字出版 全民阅读 困境 理性阅读
根据第9~13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査报告》显示,2011~2015年,我国成年国民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已连续5年攀升,由38.6%升至64%,[1]如今,数字阅读已经超过纸质阅读,成为国民阅读的主流方式;另据央视《中国网民阅读大数据》调査显示,在网民最常做的8件事中,阅读仅次于社交和通讯,排名第二。[2]这两组数据说明了数字化阅读已成为当下全民阅读的新风尚,数字出版已成为全民阅读的重要推动力量。
数字出版在推广和普及全民阅读中的优势明显,目前至少表现为以下几点:第一,基数庞大的网民和手机用户是数字出版最广泛的读者基础;第二,数字出版的便捷性有目共睹,读者可以更快、更方使地获取所需的内容,而不再受时间、空间、环境的限制;第三,数字阅读内容的价格更加便宜,有的甚至免费,这对于广大读者有很强的吸引力。然而,在数字出版产业不断推进全民阅读的同时,国民阅读方式和阅读心态也在发生重大改变。
一、全民阅读的境况
阅读是一个人学习和成长的重要途径,也是一个民族保持创新生机的动力所在,更是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内在特征。随着数字出版时代的到来,这种全新的数字阅读一方面给读者带来了全新的体验,最大限度地满足了读者的多元阅读需求,另一方面数字出版改变了国民传统阅读习惯,给国民阅读质量和阅读能力带来了一定程度的消解和损伤,也形成了全民阅读推广的因境,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海量信息带来的泛阅读困境
今天的读者面临的阅读环境相比之前数千年更为复杂一阅读的对象不再仅限于书本,读者的知识储备和阅读量都在以几何量级的速度增长,而信息传速的成本也降低到前所未有的水平。我们正在进入一个全新的阅读时代一阅读的定义在泛化,阅读的对象也由印刷品走向融合了多种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等富煤体化形态的信息集合。
尽管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有关于信息时代的描述,但当时的人们还没有意识到信息爆炸的后果。进入21世纪,当铺天盖地的网络信息扑面而来时,人们才意识到用“满溢”形容目前的阅读现状并不为过。相反,传统阅读却变得小众化,许多人读书并非自愿,而是被追,并认为知识是社会谋生、获取成功的手段。中国的社会阅读方式从一种相对经典的青灯黄卷式传统阅读,发展到当今流行的在线式浏览,而在线浏览时,我们充其量只是一台“信息解码器”。[3]根据学者研究,阅读并不是一种被动、机械地吸收文字信息的过程,而是积极主动地获得各类信息的过程。[4]就数字阅读而言,海量信息和快餐文化影响了读者的阅读态度和使用意识,泛阅读成为整个社会面临的新问题。
2.碎片化语言带来的浅阅读困境
与传统阅读时形成的深度阅读相比,数字阅读的另一大特点是浅阅读。碎片化的语言、拼盘式的内容破坏了读者阅读文本时所得到的逻辑思维的训练,而换之以直观的信息感受。并且,碎片化的内容对应的是碎片化的时间,读者往往利用;边角料的时间进行数字阅读,这样读者的注意力势必会随时抽离,无法聚焦。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2016年发布的第13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査报告?显示,2015年我国成年国民日均手机阅读时长首次超过1小时,其中,人均每天微信阅读时长为22.63分钟。[5]这个数据说明,浅阅读、轻阅读是目前国民阅读方式的主体,这与人类千百年来形成的深度阅读模式相去甚远,也与当下倡导的全民网读、建设书香社会的愿景相差不小。
3.阅读目标的不断调整带来的随机性阅读困境
在数字阅读情境下,捧读经典、开巻有益、陶冶性情不再成为读者阅读的主要动因,由于内容的随机性、跳跃性、碎片化,读者的阅读目标和阅读兴趣不再锁定为单一的事物,而是随时会变。这种情形在我们的生活中广泛存在:比如,当我们打开网络平台,各种留言、广告、新闻、互动扑面而来一这意味着我们阅读目标会不断地调整、变动,人的感官和中枢系统无法聚焦内容并追求沉浸式的阅读;又如,正当我们专心阅读一篇小说时,突然被闪出的一则广告打断一这意味着我们的阅读方式会经常由主动阅读变为被动阅读,阅读的主体性被消解的同时,随机性大大増加。
二、数字出版助力全民阅读
随着科技的进步,国家越来越重视数字出版的发展,与传统的阅读方式相比,数字阅读充分利用新兴媒体和传播渠道的优势,覆盖范围广,社会影响辐射面大,发展数字出版是推动全民阅读的重要手段。
然而,数字出版也改变了传统阅读习惯,国民阅读方式和阅读心态也在发生重大变化,一些浅层阅读的负面影响正在凸显。因此,数字出版应结合全民阅读的大环境和出版的新业态,在推广和普及全民阅读中,警惕数字化出版形态的浅层文化消费的负面影响,采用多种方式推动全民阅读。
1.数字出版要以内容为灵魂,注重用户需求
数字出版融入传统出版业已经是不可逆转的趋势,出版人应该给予足够重视。不过也要清醒地看到,无论出版载体和传播技术如何变化,出版业是文化产业,内容始终是出版的灵魂,出版业永远要坚守内容为王的出版理念。没有技术的内容难以产生最大价值,但没有内容的技术则是无源之水,将永远失去精气神。作为数字出版企业,应该在为读者提供优秀的阅读内容上花大力气,努力建立自己的品牌产品,内容的品牌力永远是出版业立于不败之地的法宝。
目前的数字出版内容偏重于在线教育、数据库建设和网络文学等几个方面,在贴近大众阅读需求上,数字出版企业做得还远远不够。提供区别于传统出版的、更符合大众阅读习惯的人性化、差异化服务,比如为儿童提供有声读物,这样的数字内容服务商将更有可能赢得更多用户。按需出版为用户提供个性化定制产品,不正是数字阅读产业与传统阅读产业最大的不同吗? 而以用户为中心的阅读产业转型,才能从根本上提升全民阅读质量。
2.建立完整的数字化阅读服务体系
完整的数字化阅读服务体系,是各种信息资源的重组与整合。首先要构建互联网、手机网、电视网三网一体的数字媒体系统,为全民阅读提供网络系统保障;其次还要加强技术平台的公关,创新媒体形态,为全民阅读提供技术平台保障;最后,开发数字资源并加强数字资源的规范,增加内容的真实性、可靠性,同时遏制虚假、不健康的内容传播。
随着社会数字阅读需求的发展,很多网络服务商都在向数字领域拓展服务业务。以手机阅读服务平台为例,就有中国移动的手机阅读服务平台、中国电信的天翼阅读服务平台、中国联通的沃阅读服务平台。三大阅读服务平台都有一定的用户基础和阅读资源的积累,除了将内容提供商的资源供应给读者,各大平台也在探索如何满足用户深层次的阅读需求。
3.构建良性阅读生态圈,弘扬人文精神和理性阅读
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机械工程专家、教育家杨叔子先生说:“没有科技,一打就垮;而没有人文,就不打自垮。”[6]比起工具理性,我们更应该重视人文理性。数字出版时代,我们需要相对有力的精神层面的价值体系,而它应该由人类千百年来形成的人文精神作为引导。弘扬阅读的人文精神,重建阅读文化,必须建立合理的阅读价值取向,构建多元的阅读方式。传统阅读与网络阅读应该互补,倡导慢阅读,鼓励经典阅读,推进建设学习型社会。
此外,构建良性阅读生态圈的一个关键举措就是建立一个较为有公信力的阅读评价体系。但凡一个成熟的阅读文化环境,都必须有可供大众审视出版质量的阅读评价制度,例如传统出版中的“书评制”一学术出版社出版一本学术专著后,都要寄给权威的学术期刊,由期刊主编挑选其中値得评的书去约请与该专著研究领域相关的专家撰写书评,这种由杂志社自身来选择权威专家的做法,很好地避免了由作者本人或出版社的责任编輯把白己写的书或编的书送给书评作者,规避了人情稿子。[7]这种制度可以约束作者和出版者抵制不规范的出版行为,审视出版物的质量。
三、结语
在全民阅读的浪潮中,出版业作为最重要的一环,理应担负起提升全民整体科学文化素质的重任。而作为出版业今后的转型方向和发展造势,数字出版更应该为全民開读的普及和全民阅读率的提升作出更大贡献。正如美国«华尔街日报»运营副总裁潘瑟艾罗曾经说过的:“内容是最重要的。我们首先应该做出最棒的内容。至于读者的阅读形式,我们不应该苛求。因为互联网,我们需要做得更多。”[8]希望数字出版今后在重塑阅读文化方面作出更大突破,因为这是一个关系到人类思维、人类社会乃至人类文明的大命题,也是全体出版人不可推卸的责任。
注释: [1]田菲.我国国民阅读发展趋势研究[J].出版发行研究,2016(05) [2]胡洪江.中国网民年度阅读大数据首发布[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4-04-24 [3]谢来.谷歌让我们变得更愚金吗[N].新京报,2008-08-11 [4]王唯玮.中国图书馆学会年会论文集[C].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0、 [5]杜羽,刘彬.第十三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公布[N].光明日报,2016-04-18 [6]常海云.用文学视角培养人文精神一对高职«大学语文» 的探索和思考[J].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 (04) [7]荣新江.学术训练与学术规范[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193-194 [8]莫非.因为互联网,我们需要做得更多[N].第一财经日报,2006-03-28
参考文献: [1]张建凤.立体联动,数字出版推动全民阅读[J].出版广角,2015(10) [2]常凌翀.数字出版时代国民阅读危机及应对策略[J].现代视听,2012(05) [3]刘玉玲.利用网络文学开展数字阅读推广的策略研究[J]. 边疆经济与文化,2016 (10) [4]张国功,欧阳吟章.加快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背景下的全民阅读工程[J].出版广角,2016 (07) [5]郎玉林.对全民间读价值哲学的理性思考[J].图书馆,2015(12)
来源:《中国出版》2016年12月上(总第400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