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教科书插图的科学性问题及对策 - 出版论坛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出版论坛
教科书插图的科学性问题及对策
常超(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7-02-16 16:39:27  来源:《中国出版》2016年12月上(总第400期) 
 

  [摘要] 目前, 我国中小学教科书绝大部分插图质量是好的, 但也有些教科书插图不同程度地存在科学性问题:插图本身内容的科学性问题、图文相关性问题、切适性问题、时效性问题、插图隐含的价值导向性问题、普适性问题等。出现问题的原因固然有人的因素, 但是也有制度机制的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 既要提高编辑素质, 同时也要建立健全插图质量保障制度和机制。
  [关键词] 教科书插图科学性制度机制

  插图是教科书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一种形象生动的教学载体,被称为教科书的“第二语言”。曾天山在《教材论》中认为,按信息传递分类,教材包括三大系统,即课题系统、图像系统和作业系统。图像系统是以具有直观形象特点的图示、照片、绘画的形式储存和传递信息。[1]正确重会制并选择教科书插图,能直观、形象、简洁地表达文本内容, 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有些插图还能起到指导学生具体操作的示范作用。教科书不同于一般出版物, 在教育过程中被赋予了特殊的权威,因此,无论是文本还是插图,都不允许存在任何科学性问题。目前, 我国中小学教科书绝大部分插图质量是好的, 但仍有一些教科书插图不同程度地存在科学性问题。对于教科书,以往论者大都关心教材的文本内容,对插图的研究不够。如何解决括图的科学性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一、科书插图存在的科学性问题

  教科书插图的科学性,不仅指插图本身“内容科学”,还包括图文相关性,切适性、时效性,以及隐含的价值导向性、普适性等。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插图本身内容的科学性问题

  插图不符合生活实际。无论是照片、绘画,还是图示、图表等,都要准确反映客观事物,符合实际生活。例如, 某语文教科书出现了同一画面上这边是桃花怒放,那边是雏燕学飞的插图。该插图被指弄错了季节,为此,出版社的编辑多方求证。有关专家表示:“我认为此图确有一定的科学性问题。根据桃花物候期, 一般江南地区桃花在清明节前后开花, 而此时江南地区燕子刚刚开始繁殖, 正处占区和求偶阶段,小燕子出売大致在5月上旬,经育雏期,出巢学飞大致在5月下旬。因此,建议去除画中桃花。”[2]

  插图与历史背景相悖。历史、语文教科书插图往往离不开历史人物。涉及历史人物的插图一定要与当时的生产、生活实际相符。但是,近年来一些历史、语文教科书的插图却频频出现诸如人物坐姿、服饰等方面的历史常识性错误。“小学语文教材中, 有部分插图所绘的坐姿不符合历史事实, 多将唐代以前流行的跪坐误绘为宋代以后盛行的垂足坐。”[3]

  图示、图表与客观事实不符。某地理教科书中的一幅“人口增长模式图”曾被人质疑:“从人口增长模式图”可以看出,原始低增长阶段的出生率波动大,死亡率波动小。但这与事实不符,在原始低增长阶段,由于受灾荒、战争及瘟疫流行的影响,死亡率的波动应很大,而出生率则相对稳定。”[4]

  2.图文相关性问题

  《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工作章程》规定照片、地图、插图和图表要和教材内容紧密配合”, 这要求插图内容要与文本内容高度一致。教科书的图文相关程度越高,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也就越深入。但是,仍有些教科书图文不一致,有的甚至出现图文割裂的情况。

  插图不能准确反映文本内容。教科书插图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表意”,必须准确、全面反映文本内容, 与文本保持一致。但有的教科书插图没有很好地体现“表意”功能。例如,某化学教科书上的“元素原子半径的变化示意图(单位nm)”被质疑, “本括图至少存在两处不恰当的地方。①有些原子图示大小与其半径数据大小不一。根据插图可知:镓(Ga)和锗(Ge)的原子半径都是0.122nm, 但是Ge原子看起来明显比Ga原子大; 铋(Bi)的原子半径为0.146nm, 钋(Po)的原子半径为0.14nm,砹(At)的原子半径为0.140nm,但是Bi原子的图示明显比P0原子和At原子小。显然这是不合理的。虽说原子的真实结构并非实心球状, 但教材既然给出球形模型, 就不能将原子半径大的原子画得比半径小的小。②原子半径数据格式不一。纵观该插图所有数据,只有锡(Sn)和Po的原子半径数值是保留小数点后两位, 其他原子都保留后三位,此做法显然不妥”。再如,某版语文教科书《我的外公》中有这样的描述:“一阵微风吹来, 沉甸甸的稻穗在向我们点头。外公停住月却步, 蹲下身子, 抚摸着黄澄澄的稻穗对我说……”这里的蹲”和“抚摸”,让人充分感受到了外公对稻穂的喜爱。但是该课插图中的外公却是“直立”着身子, 手“指”着稻穂,这也与课文中的描述不相符。同这样的插图,不但不能起到对课文的说明解释作用, 反而会增加学生理解课文的难度, 甚至误导学生。

  为了插图而“插图”。有些教科书为了达到版面的美观而大量使用对学生理解文本内容关系不大或无关的装饰性插图, 插图的装饰功能是发挥出来了,却淡化了插图的“表意”功能。学生翻开教科书后首先吸引他们的并不是文本的内容, 而是插图, 若插图与文本内容关系不大或无关, 并不能使学生将插图和文本的内容在理解上合二为一,还会分散学生注意力,影响正常的学习。例如,某语文教科书六年级上册《蒙娜丽莎之约》中共有两幅括图, 前一幅是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后一幅是达•芬奇的另一幅名作《最后的晩餐》。前一幅摘图与课文内容的相关度较高, 因为课文中就有关于《蒙娜丽莎》的具体描述,而后一幅插图《最后的晩餐》就与课文内容关联不大,配置在此显然是不合适的。[7]

  插图内容与文本主题相关度不够。括图没有表现课文主要内容,偏离文本主题。例如,某语文教科书三年级下册《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主要讲的是小骆驼通过沙漠之行, 发现看似丑陋的东西也有独特用处的故事。但插图表现的却是小红马嘲笑小骆驼的情景,与课文的主要内容毫无关系。[8]

  图文呈现不同步。梅耶的研究表明:插图与所表现的课文内容安排在同一页时,学生更容易被所学的知识吸引。[9]在教科书插图的位置设计上,要求插图与相对应的文字在同一员上并临近呈现, 这样有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括图和文本内容进行信息整合。但仍有不少教科书图文不在同一页码,这给学生的阅读带来不便, 甚至起到干扰作用。

  3.切适性问题

  脱离学生实际。插图要以学生年龄和心理特征为出发点,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同时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 不能超越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学习是个长期积累且循序渐进的过程, 学生在每一阶段所掌握的知识是不同的,因此,括图所展示的内容要从学生的生理年龄和生活实际出发, 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年龄特点等因素, 尽量选择适龄易懂的图片, 如果插图中的某些信息超出了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理解范围, 反倒不利子学生的学习。例如, 某初中物理教材第一册第一章第一节《声音是什么》, 这一节内容是初中物理的开篇。图中展示的是让学生将耳条贴在盛水的鱼缸上, 通过在水中敲击石头得出声音是否能在液体中传播的结论, 括图的设计意图在于让学生直观形象地理解和掌握其中所包含的原理,但是,在这张插图中不仅有水(液体),还有鱼缸(固体),这对于刚刚接触物理的初中生来说有些超前, 导致学生在分析图片时产生困惑,失去了教材插图设计的本意。[10]

  城乡差异兼顾不够。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学生在知识背景、理解能力等方面存在着显著差异。因此, 教科书插图的绘制及选择必须充分考虑学生潜在的知识背景和文化差异。例如, 某物理教科书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体会加速度而设置了一幅关于电梯(升降机)的插图。然而对于农村学生尤其是西部边远地区的农村学生而言, 他们大多数从来没有见过电梯, 所以根本无法从插图中获取任何关于加速度的感性知识。[11]

  4.时效性问题

  教科书插图是反映学科信息、辅助教学的重要资源。有的教科书选用的插图虽说能体现学科信息、反映教学内容, 但如果插图没有很好地体现鲜明的时代特征, 势必会影响插图在课程教学中的作用。例如,有的教科书用整整6个页面配有12张插图来说明多用表的原理和使用,但其中只有一张插图是现在最常用的数字式多用表。这张插图显示的数字多用表与教科书中描述的指针式多用表大相径庭,没有表头、没有刻度盘。[12]还有的教科书插图中的电脑还是十几年前笨重的灰色电脑。我们都知道,电脑的更新速度很快,现在市面上已基本见不到那种灰色的笨重电脑了。这难免给学生造成落伍的感觉,降低教科书的可信度,影响学生对插图的主动接受和正确理解。

  5.普适性问题

  教材的插图要考虑普适性, 如果因普适性不够而让人引起误解的插图,最好不用。前文提到的某语文教科书出现的“桃花雏燕错季”的插图,虽然有鸟类专家解释说在个别地方不排除有这种情况, 但是,教科书是面向全国学生群体的,因此,无论是文字还是插图都要有普适性。

  6.插图隐含的价值导向性问题

  教科书的内容包括插图对学生的思想观念、言行举止、为人处世是有着深刻影响的,因此,教科书呈现的插图一定要注意不要给成长中的学生带来任何不利的负面影响。

  个别教科书插图被指植入或夹带广告。教科书承担着立德树人、传播知识之重任,不允许有广告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第39条明确规定:“不得在中小学校、幼儿园内开展广告活动, 不得利用中小学生和幼儿的教材、教辅材料、练习册、文具、教具、校服、校车等发布或者变相发布广告, 但公益广告除外。”2011年教育部办公厅发布的《义务教育教科书编印规范》也明确规定, 教科书内不得有广告内容。尽管如此, 近年仍有语文书被指封面有植入广告, 英语书被指夹带活页广告的现象。从教学意义上讲,像广告“这样与教学目的无关的视觉化教材, 其高度写实的表达方式有时反而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影响了知识的传授”。[13]

  性别比例失调。教科书的人物插图要体现男女两性比例均衡的原则,各类角色分配适中,男女角色差异不宜过大。但是,在各类教科书的人物插图中, 存在着较为普遍的性别比例失调的现象。史静寰2004年在《走进教材与教学的性别世界》中所做的定量分析显示,通过对小学语文、数学、社会、中学历史、英语等教科书的研究表明,男性较女性数量多, 且职业类型要丰富。

  一些负面事件用插图表现欠要当。众所周知, 视觉形象在认同意义上比语言更具说服力,在意义表达上比语言更简明易懂,能用最直接的艺术化语言在第一时间抓住人们的眼球, 所以, 过多的负面事例摘图,对于价值观、人生观尚未形成的学生来说,难免会有“模仿”的负面影响。例如,某思想品徳教科书插图有表现随地吐痰、谎报险情、盗窃井盖、殴打他人、乱刻乱画等负面事件的场景,但对于低龄学生来讲, 这种视觉冲击很难达到让学生产生美感、“见不贤而内自省”的目的。

  二、解决的对策

  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很多,既有编辑、插画作者个人水平、能力、经验等方面的原因,同时,也与出版单位重视不够,审査监管部门履职不够认真, 相关制度、机制不健全有关。如何解决教科书摘图科学性问题,笔者结合多年编辑工作实践,就上述问题提出以下思考。

  1.制定图文使用标准或规范

  自教科书出版以来, 到目前为止, 还没有一套公开、成型的图文使用标准或规范。建议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等相关部门尽快制定图文使用标准或规范, 使教科书插图有据可依。在正式的图文使用标准或规范没有出台之前, 各出版单位应在《图书质量管理规定》(附图书编校质量差错率计算方法)、《图书编校质量差错认定细则(修订版)》基石出上, 制定一整套教科书插图使用标准或规范。这个标准或规范应涵盖插图的思想政治性、科学性、数量、种类、排版布局、功能表达等方面。其中,插图的科学性方面应包括以下内容:所用插图是否与事实相符、是否符合生活实际、是否符合历史背景、能否跟上时代发展的变化、是否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是否准确反映文本内容、与文本的契合度如何、是否反映文本主题、图文呈现是否同步、是否有隐含着负面价值导向方面的问题,等等。有了这样一套教科书插图使用标准或规范, 无论是编辑在编輯加工过程中,插画作者在绘画过程中,还是教材审査时都会有依据, 有标准, 避免出现科学性问题。

  2.建立健全图文审査机制

  教科书编者、出版者、审査者、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要齐抓共管,建立健全图文审査机制,以制度确保教科书质量。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在组织教材审査时,要充分发挥教材审査专家的作用,使之成为保证插图质量一道关口。就出版单位而言,要充分发挥文编、美编、排版设计等技术人员的作用,在教科书编写的过程中,在封面、内文设计以及插图的约稿或选用方面, 相互配合协商定稿。除了正常的“三审三校”过程中相关人员要严把插图质量关外, 建立由文编、美编等共同参与的图文印前审査机制,按照插图选用标准或规范,逐幅检査,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建立图片档案制度

  出版单位编辑室要建立图片本当案制度, 为每一幅图片建立档案。图片档案要包括以下内容。

  图片。要拷贝原图存档,以利后期査看。

  图片来源。照片要标明图片来源,如新华社、中新社, 或是个人拍摄;是绘图要标明绘制者; 如果选用现成的绘画, 要表明出自哪本书、杂志或画册等。

  图片文字说明。照片或绘图对应的文字。如果,是照片,还需附上照片本身的文字说明。如果是图表, 要标明根据什么绘制。

  插图所在位置。要标明单元、课、框、目,仅仅标出页码是不够的, 因为教材经过修订, 页码会发生变化。

  备选图片。如果有的图在出版社内“三审三校” 过程中或在教育部组织的教材审査中被认为不合适, 就可以从各选图片中选出合适的替换。
  其他说明。

  4.建立评价反馈机制

  一般来说,教科书投入使用后,各出版单位都要组织培训、回访。要充分利用培训、回访等形式, 定期征求使用者对教科书插图的意见,同时要重视读者来信、来电以及媒体反映的插图同题。对于反馈意见和建议,出版单位要高度重视,本着“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的态度,认真对待,及时修正完善。

  5.提高编辑自身素质,保证科学性

  教科书插图质量好坏,编辑很关键。对于编辑来说, 要努力提高自身业务能力, 教科书图文的配合涉及专业学科、心理学、教育学和美学等多领域, 编辑需提高综合业务能力, 把好插图质量第一关。同时,作为编辑,还要认真仔细。细节决定成败, 只要编辑细心, 有些插图的科学性错误是可以避免的。

  参考文献:
  [1]曾天山.教材论[M1.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 1997
  l2]林培.《语文》课本一幅插图错了季[N].新华日报, 2015-01-07
  [3]刘补兵.从历史看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坐姿、家具与器物插图[J].课程•教材•教法, 2012(9)
  [4]来浩.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指破[J].教学与管理, 2012(3)
  [5]龙环胜.关于上科版高中化学一张插图的思考[J].考试周刊, 2013(44)
  [6]李祖祥,陈元元.小学中年级语文教科书插图研究--以苏教版为例[J].语文建设(5)
  [7]刘冬岩,薛日英.小学语文教科书插图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科学研究, 2013(3)
  [8]李祖祥,陈元元.小学中年级语文教科书插图研究--以苏教版为例[J].语文建设(5)
  [9]彭丽莉.小学语文教材插图存在的不足及建议[J].小学语文教学会刊,2013(4).
  [10]沈菁.试论苏科版初中物理新课程教材中插图的得失[J].数理化解题研究, 2015(11)
  [11]石雷光.教科书插图的编輯加工策略[N].中国新闻出版报, 2015-06-29
  [12]居津.人教版高中物理教材中插图的现状、问题分祈和对策研究[J].物理教学, 2015(9)
  [13]陈文使.对教材中插图配五的分析与思考[J].现代语文,2006(10)

来源:《中国出版》2016年12月上(总第400期)

本版责编:江蕾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