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编按】如何打造优质主题出版项目,在实现社会效益的同时获得政府方面的肯定和支持?著名出版家、作家、编审,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作协全国委员会委员聂震宁在百道学习APP《重大出版项目案例课》中,结合自身丰富的出版经验,总结出打造精品主题出版物的秘诀:走精品路线,以自己的优势领域为基础设计主题出版的选题;要注意主题出版的“三性”,即定位精准性、作者权威性、内容通俗性。

近期,根据《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绩效管理暂行办法》的有关规定,国家出版基金规划管理办公室组织专家对357个项目进行了综合绩效考评,91个已出版主题项目获得事后资助。与此同时,2019年的“五个一”工程奖也揭晓在即。
如何打造优质主题出版项目,在实现社会效益的同时获得政府方面的肯定和支持?
著名出版家、作家、编审,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作协全国委员会委员聂震宁在百道学习APP《重大出版项目案例课》中,结合自身丰富的出版经验,将打造精品主题出版物的秘诀倾囊相赠。
主题出版也要走精品路线
围绕国家重大节日、重大活动、重大事件策划组织出版的出版物,这是出版业的一个传统,过去出版业称之为出版社的“事件营销”,内涵略有些含混,现在称为“主题出版”。我的理解是,以纪念国家重大节日、宣传重大活动、记录重大事件为主题的出版活动,就是主题出版,内涵要求比较明晰。
我们的出版事业,要坚持正确的方向和导向。做好主题出版,是出版人责任和使命所在,这已经成为共识。为此,近几年来,每一年度出版业都会组织一批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出版,对国家的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社会生活乃至经济社会都会产生影响。
那么,出版社在做好主题出版的同时,是不是同时也能使其中一些出版物成为精品出版物呢?这个要求当然也是合理的。精品图书应当是“一流的内容、一流的编辑、一流的校对、一流的印装、一流的推广、一流的评价的标志性图书”。精品图书应当“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传播得开来,留存得下去。不能说因为是主题出版物,同时就是精品出版物,要成为精品出版物,还要在主题正确的前提下按照出版的规律做出精品出版物来。
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活动中,出版业围绕这一主题出版了不少图书,其中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的《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国学流变与传统价值观》赢得了广泛的赞誉,获得多种奖励。这部书的作者陈来教授将中华文化价值流变放在全球化进程中探讨,在中西方文明比较中清醒认识中华文化、把握中华文化,从而树立文化自信。这部书有一个最大的贡献,就是概括出了中华文明核心价值有别于西方的四大特点,即责任先于自由、义务先于权利、社群高于个人,和谐高于冲突,这就使得这部主题图书具有比较高的学术价值,堪称学术文化图书的精品。
做不做主题出版,要看出版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而能不能把主题出版做成精品,则要看出版人的专业能力。
主题出版,不少情况下是要出版社和作者围绕国家重大活动、重大事件来策划选题,开展写作和编辑工作。早在20世纪90年代,中华文化走出去,让世界了解中国具有很强的紧迫性,辽宁教育出版社就及时邀约著名作家苏叔阳写作文化读物《中国读本》,这既是一部外向型介绍中国历史文化的读物,也成为我国青少年爱国主义的精品读物,后来不仅取得了版权输出的丰硕成果,也成为国内图书市场一本畅销书和常销书,获得了国家级大奖。
1998年,我国长江流域遭遇百年不遇的洪水灾害,广大军民开展了可歌可泣的抗洪斗争,在国家重大事件中,不少出版社都派出编辑团队及时组织反映抗洪斗争的书稿,结果有两部书获得了中宣部“五个一”工程优秀图书的奖励,一部是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众志成城——98长江抗洪图》,一部是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九八长江大决战》。
有人要问,怎么一个事件会有两部书获得同一个大奖呢?这就是两部书各具特色,各有价值。前者是抗洪斗争摄影画册,场面真实,波澜壮阔,震撼人心;后者是著名军旅作家的纪实文学作品,深入细致,扣人心弦,直抵人心,两部书刚好形成内容阅读和艺术审美上的互补。这就让我们再一次领悟一个道理——创新是精品出版的重要原则,即便是无比正确的主题出版,也要坚持这个原则,否则千人一面,千书一个样,势将难以成为精品。
坚持创新的精神来设计主题出版选题,越来越成为出版业的共识和共同努力的方向。我们在中宣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公布的《2017年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选题》中看到,关于“一带一路”倡议,入选了两个选题,一个是北京大学出版社的《“一带一路”协同发展研究丛书》,另一个是长江少年儿童出版社的《“一带一路”青少年普及读物》,让我们看了精神为之一振,拍案叫绝。前者是一个学术研究性选题,应当会对“一带一路”倡议的实践提供重要支持,这一选题由学术出版水准很高的北京大学出版社提出并实施,极有可能成为一套精品丛书;后者另辟蹊径,作为少年儿童出版社,看准了青少年读者了解国家重大活动的需求,设计了专门针对这些读者的选题,如果编辑部门选择好合适的作者,作者能够精心写作,这也完全可能成为一部具有特色的精品读物。
从长江少年儿童出版社创新设计“一带一路”青少年普及读物选题的案例,我们还可以得出一个启示,那就是出版社注意以自己的优势领域为基础去设计主题出版的选题,往往可以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2015年庆祝抗战胜利70周年,许多出版社都设计了与抗日战争内容相关的各种选题,其中中华书局的《重读抗战家书》却产生了突出的影响。中华书局是我国古籍出版的领军出版机构,书局利用多年来他们在文献古籍出版上积累的经验和优势资源,独具慧眼,组织编撰了此书,奉献了一部充满爱国主义精神和牺牲精神、人文情怀的精品图书,很多读者捧读此书,感动得流下眼泪。
此外,我们还要说,要在主题出版中做出精品图书,出版社要树立大局观,要未雨绸缪,做好长期打算,做好书稿的组织工作。近10年来,人民文学出版社连续推出《长征》《解放战争》《辛亥革命》《抗美援朝》《抗日战争》等双效俱佳的长篇纪实文学作品,发挥了人文社作为外国文学出版的领头羊,在主题出版领域一直有着突出表现,这与人文社与著名军旅作家王树增保持长期的合作关系分不开。这种合作还不单单停留在一部部新书的出版,在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之际,人民文学出版社又出版了王树增《长征》的修订本,支持作家对原来已经获得很大荣誉的作品《长征》做了重要修订,使得作品更臻完善,成为更加过硬的精品图书,体现了出版社在主题出版生产上的精益求精。
主题出版的三性:精准性、权威性和通俗性
主题出版一定要遵循出版规律,只有遵循出版规律的主题出版才有做成精品的可能。有些同行来信表示赞成这个观点,也有同行来信表示希望进一步了解做好主题出版,争取双效丰收的经验。
关于主题出版,我看到不少出版社介绍过自己的成功经验,大多数内容大同小异。有些则是由于获得了特殊机会,别的出版社很难复制这种经验,在这里也没有必要去谈。前不久读到中国方正出版社的王旭婷写的一篇论文《主题出版图书策划应把握好三个维度》,文中提出了主题出版选准角度、找准作者、用活形式三个维度,看似简单,然而却讲中了主题出版的内在规律,很有启发。
我根据自己的实践和理解,从“三个维度”的说法做了一番演绎,总结出了主题出版要注意的“三性”:一是精准性,是主题出版物选题的基本规律;二是权威性,是主题出版物作者的首要要求;三是通俗性,是主题出版物内容的普遍要求。
我们先说精准性,这是主题出版的基本规律。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的《穿越历史时空看长征》被评为2016年“中国好书”。这本书为什么好?当然,内容好,思想好,都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在众多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的读物中,这部书最重要的是有一个精准定位,那就是作者所说的“适合广大青少年朋友阅读的红军长征读物”。既然要适合广大青少年阅读,那么,不仅全书的叙述要明白晓畅有趣,更重要的是,要引领当代青少年读者穿越历史时空来看长征的历史意义和长征精神的历史价值。正因为这两方面都做得到位,这部书也就在众多纪念红军长征胜利的读物中脱颖而出了。
江西人民出版社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的一部主题出版物同样也有自己独特的角度,书名是《红军长征的80个历史细节》,一看书名读者就想知道书中的内容。因为历史细节往往精彩动人,而这部书里竟然汇集了80个历史细节,当然也就能引起读者强烈的阅读兴趣。
写英雄,弘扬英雄主义,是主题出版中最常见的题材,也是主题出版中最容易被重复、被雷同的选题。当然,如果选好角度,能够做到精准性地设计选题,选题创新也是能够做得到的。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因为爸爸》这部儿童小说,书写的是当前警察中的英雄人物。作家有自己独特的构思,她借助一位英雄的孩子金果的眼睛,去观察生活中默默牺牲,乃至奉献生命的公安人员群体,让我们读了深受震撼。而且,作品通过金果灵魂的苏醒,呼唤对英雄的重新认识和解读。看起来好像是作家带领孩子其实也是带领读者在价值多元的年代,去观察生活,反思生命,激发每个孩子甚至每个读者心中爱他人、爱民族、爱祖国的情怀。
下面说说权威性,是对主题出版物作者的首要要求。我们知道,原创出版物成功与否首先取决于作者,我们常常说作者是第一位的,作者是出版物质量的第一保证,那么,更不要说主题出版物对作者的要求了。主题出版物的题材和主题通常是高大上的,不是宏大叙事就是严肃话题,倘若作者的权威性不足,不仅难以驾驭这样的内容,也难以获得各方面的认可。为此,出版社要在作者的选择上下足功夫。
《穿越历史时空看长征》的作者王新生,是中央党史研究室研究员,从事党史工作与研究已经30多年,并长期从事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历史研究,尤其是红军长征史。1996年,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60周年时,王新生曾参与过《红军长征史》的写作,因而,请他来写这部书实在是正当其人。
《红军长征的80个历史细节》是出版社直接策划设计的选题,为了这个项目的成功,出版社特别用心去物色能够担纲的作者。最后他们选择了解放军军事科学院的褚银大校。褚大校也是一位红军长征史研究专家,对于长征中的大量历史细节了然于胸,而且出版社的编辑跟他有过合作,双方能够很好地交流和沟通。事实证明,选择这位权威作者是非常合适的,最后在80个历史细节的选择确定过程中,双方既能坦诚交换意见,又能保持友好默契的合作,确保了全书的内容质量和出版进度。
纪实文学《试飞英雄》是安徽人民出版社、安徽文艺出版社联合出版的主题出版物,入选了2017度“中国好书”和2017年度“大众喜爱的50本好书”。这样一部原创性作品,作者的选择尤其重要。作者张子影是一位空军诗人,发表出版过丰富的作品,而最让出版社动心的是作者的父亲就是一名飞行员,因而她对蓝天有一份独特的情怀。据说凡接受过她采访的人都会被她的真诚打动,而她也渴望用饱含感情的文字去记录那些真实的试飞英雄。这部作品写得诗意盎然,荡气回肠,让人读罢会久久回味。
前面说到的儿童小说《因为爸爸》,虽然是作者韩青辰个人的原创作品,然而,作者是一位著述颇丰的儿童文学作家,获得过全国儿童文学奖、《儿童文学》首届十大青年金作家奖等各种奖项,这样一位为少年儿童读者所熟悉的作家创作的长篇小说新作,质量自然是有保证的。
最后再说通俗性,这可以说是主题出版物内容的普遍要求。我们说主题出版物内容的通俗性是普遍要求,并没有说所有主题出版物都必须通俗。事实上,从近10多年来出版的重点主题出版物来看,也有一些具有较强理论性的图书,比如政治理论、党建理论和经济建设理论方面的图书,而总体来看,通俗易懂的读物是其中的大多数。而且,许多产生了广泛影响的主题出版物,通俗性是它们几乎一致的特点。
前面我们说到的《穿越历史时空看长征》《红军长征的80个历史细节》《因为爸爸》《试飞英雄》这些主题出版物,通俗性可以说是它们共同的特点。从《苦难辉煌》到《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从“理论热点面对面”的《辩证看,务实办》到“最美基层干部”的《让兰辉告诉世界》,从立足于中国大众社会的《德耀中华——中华传统美德教育读本》,再到立于纽约街头的“中国形象”《舌尖上的中国》,这些书既有面向党员干部的,也有通俗易懂面向普通读者的,有给大学生提振理想培养情操的,还有专门给青少年设计的活泼可爱的图书,内容都有所创新,形式都生动多样,文风新鲜活泼,都易于为相应的读者所接受。
主题出版自然要有正确的理论作指导,重视学术性是主题出版的核心要求,可是,主题出版主要的内容并不是理论研究,不是从学术到学术,否则,主题出版的路子就会越走越窄。学术出版,可以深入浅出,而主题出版,更主张深入浅出,这是为了更好地弘扬和普及国家和社会的主流文化,这是主题出版的宗旨和目的,要做到这一点,通俗性也就是其中的普遍要求了。
来源:《百道网》2019年05月30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