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在图书质量管理方面的几点做法 - 出版论坛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出版论坛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在图书质量管理方面的几点做法
李红(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质管部主任)
2019-11-12 16:08:16  来源: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编者按:在2019年大学出版社年会的分论坛“新时代大学出版社编辑视角下的出版质量管理”上,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简称“人大社”)质管部主任李红以“健全制度,全面落实,保障图书质量”为题,发表了主题演讲。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图书出版业作为文化产业的一部分,承担着为人民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的责任。出版社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这要求出版社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出版高质量的出版物,满足人民的新期待。

  图书质量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人大社对图书质量一直非常重视。在多年的工作实践中,人大社形成了一整套比较完整的图书质量保障体系。并通过全流程管理,强化制度落实,借助多层次培训,使编辑成为图书质量的真正“守关人”。这也是人大社图书品牌形成的重要因素。具体来说,在图书质量管理方面的做法,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领导重视、制度规范和机构健全,为图书质量构筑坚实的防线

  (一)领导重视,营造氛围

  人大社历任领导班子都十分重视出版物的质量管理工作。在实际工作中,反复强调质量对于出版社实施精品战略的重要性,强调质量是出版社的生命线,要求各部门协调配合、齐抓共管,进一步加强员工的质量意识,进一步提升全社的质量管理水平。

  1990年人大社就成立了专门的质量管理部门,专门负责图书质量管理工作,至今已经是第三十个年头了。由于领导重视,组织到位,全员参与,如今的人大社内部已经形成人人讲精品、处处重质量的良好氛围,质量第一的理念已经细化到每位员工的日常工作中。

  (二)制度完善,形成体系

  人大社在图书出版过程中,依据《出版管理条例》《图书质量管理规定》《图书质量保障体系》《图书编辑工作基本规程》《图书校对工作基本规程》等文件,以及相关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结合本社的实际情况,制定并逐步完善了一套完整的质量管理规章制度。

  在内容质量方面,人大社党委制定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贯彻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办法》,按照“党政同责”的原则和“一岗双责”的要求,明确意识形态工作的责任,严格执行三级选题论证制度、重大选题备案制度、“三审三校”制度,严把政治导向关和学术导向关,严控出版质量。

  编校质量方面的制度主要包括:《质量管理规定》《编辑加工基本规范(第六版)》《关于选题论证的管理规定》《关于“三审”“三校”的具体要求》《图书书号实名申领管理办法》《付印样管理制度》等。

  在印装、设计质量方面,有《排版制作管理规范》《CTP工作流程管理规范(修订)》《印装材料管理规范》《印刷墨色管理规定》《重点图书生产管理办法》《印装质量评价标准》《装帧设计管理规范》《美编室工作流程》等。

  这些规章制度明确规定了每个部门、每个环节、每个岗位的质量管理责任。具体实施过程中,遵循奖优罚劣、奖励为主、惩罚适度的原则。

  (三)机构健全,管理有效

  多年来,人大社形成了质量管理领导小组—质管部—各分社质量管理员三级质量管理体制,全方位监督检查质量管理规章制度的落实和实施情况。

  质量管理领导小组是出版社实施质量管理的决策机构,组长由总编辑兼任,全面负责出版社的质量管理工作;质管部是出版社质量管理的职能部门,负责出版社质量管理的日常监督检查工作(如样书普查、编校和印制质量抽查、提供质量统计分析报告等),并及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质量方面的各种矛盾和问题。

  为了适应改革发展的需要,从2002年开始人大社在每个分社或出版中心设立1至2名质量管理员,负责分社或出版中心内部的质量管理工作。质量管理员实行双轨制,在行政隶属关系上归各分社或出版中心领导,在质量管理业务上则由质量管理部统一协调,保证了出版社在质量管理方面的规定能够“政令一致”和有效实施。

  二、全流程管理,强化制度落实,是全面提升图书质量的根本保障

  人大社的全流程管理,是指在图书出版的选题论证、审读加工、印刷装订、图书检查等各环节加强管理。

  (一)选题论证环节

  长期以来,人大社始终坚持把握正确的出版导向和出版方向。政治导向是出版物的灵魂,也是出版社的生命。

  在出版物政治导向方面,人大社实行“一票否决制”,并将其作为出版社铁的纪律。在强化政治导向的前提下,人大社建立了一套规范的选题论证制度,严格论证程序,提高论证质量,主动“关口前移”,保证每种图书的选题审核都必须经过 “三关”。

  第一关是策划编辑提交选题立项报告,论证说明选题的政治导向和内容质量。

  第二关是出版分社论证,结合专家学者意见对选题的内容质量进行深入分析,选题在分社通过后上报总社。

  第三关是出版社选题审批委员会对选题进行审查。各级论证程序负责人严格审核作者的政治倾向,重要书稿提前审稿和调阅样章,确保政治安全。涉及重大选题备案内容的书稿,必要时由主管社领导或外聘专家对内容把关,并由社内三审三校、全文质检后方可报上级主管单位审查。对引进版图书加强审读,防止不良思潮渗透,保证文化安全。

  (二)审读加工环节

  “三审三校”制度是出版单位的中心工作,对保障图书出版质量具有关键作用。多年来,人大社严格执行“三审三校”制度,始终坚持把内容建设放在第一位,把提高质量放在第一位,以严格的流程管理防止质量问题的发生。

  1.严把政治导向,打造精品。根据社党委《贯彻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办法》,人大社要求三个审次都要严把政治关和政策关,把政治红线作为首要审读任务。初复审拿不准的问题,都会提交终审,如终审还不能确定,再请示分管的副总编辑直至总编辑、社长。这种层层把关的模式,保证了正确的图书出版导向,这也是人大社近年来主题出版的经验之一。

  2.实施总编辑委托终审制,强化终审功能。人大社对照《图书质量保障体系》《图书编辑工作基本规程》《图书校对工作基本规程》等规章制度,对“三审三校”的主体提出了明确的任职要求,做到分工明确,职责清晰。除了初复审人员必须按国家相关规定具备相应资格以外,对于终审人员,为了实现快速发展与保障出版质量的协调统一,人大社在落实制度的具体做法上作了一些改革与创新。

  其中比较重要的一项改革就是实施总编辑委托终审的制度,由总编领导的编辑委员会在各分社部门内依据专业技术职称、编校经验、技能、业绩、质量等指标的综合考评情况,聘任最优秀的编辑担任该部门的终审编辑。

  这些社聘的终审编辑能够对书稿进行全面审读,根据初、复审意见,对稿件的内容做出整体评价,这样就大大加强了原有的终审功能,把终审工作真正落到了实处。对于重点选题或个别终审人员有疑问的书稿,总编、副总编再增加一个审次,严格把关。这一办法,不仅避免了“签字终审”这样流于形式的做法,而且进一步加强了终审功能。

  3.注意专业分工,兼顾特殊。在三审工作中,任何两个环节的审稿工作不能同时由一个人担任,初复终审都担负起各自的职责。同时,对于不同专业的书稿,人大社由不同出版方向的分社负责出版,分社坚持选聘各专业编辑审读加工书稿。

  而对于一些综合性较强或交叉学科的书稿,出版社都会注重初复审人员的专业交叉。这些做法,避免了审稿人员因专业知识的缺乏造成的图书质量问题。

  4.人大社历来重视图书校对工作,建社之初就成立了专门的校对科,负责全社图书的三校工作。新世纪以来,出版社在出书规模、机构设置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变化,为适应这种变化,更好地发挥校对工作在保障图书质量方面的作用,出版社将校对科化整为零,在各分社设置了专职的校对管理人员,指导、聘用退休校对人员和社会校对力量,严格落实三校制度和责任校对制度。

  近年来,为更好地发挥校对人员在保障图书质量中的作用,我们在各分社设立责任校对岗位,在保证重点图书校对的同时,进一步加强对外校人员的管理与监督,促使三校环节落到实处,切实起到为图书质量把关的作用。

  (三)印刷装订环节

  加强生产流程管理,确保出版物的印装质量是人大社长期关注的重点。生产流程对应的是出版物的印装质量。

  多年来,人大社把印装质量放到一个突出重要的地位,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连续多年获得印制行业的大奖。出版部作为人大社负责印装质量的专职部门,在实践中主要加强了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1.印前把关。2017年8月开始,北京市取消传统晒版,所有图书都采用CTP印刷。这对印制提出了新的要求。如排版厂转PDF文件出错,可能会出现乱码、掉字、跑位等情况。技术上无法克服的问题,只能通过流程加以控制。

  为避免这类问题,排版环节,人大社要求排版厂把定稿的文件与清样进行核对,印刷环节,要求印厂把文件与清样进行核对,并按六四划分责任。然后编辑环节,要求编辑审阅蓝样。

  责任编辑审阅蓝样,需要审核封扉版是否一致,目录是否正确,页眉页脚是否有误,装订顺序是否合理,图表有没有烂图、挪位、压字,公式里的符号有没有跑位、上下角有没有移位,造字、繁体有没有乱码、烂字,双色或多色图书的专色设置是否正确。严把印刷前的最后一道关,以确保CTP印刷的文件无误。

  2.印装工序上下监督。印装过程中要求各合作厂家严格按照国家和行业的有关规定和标准操作,每道工序上下监督,下一道工序对上一道工序发生的质量问题有责任监督和纠正,否则将受到连带处罚。

  3.工艺及材料上的要求。纸张材料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图书印装质量。为充分保证读者利益,出版社不惜增加成本,要求重点图书、70克胶版纸以上图书或较厚图书必须锁线胶订。

  这对材料也提出了较高要求。人大社历来对材料采购十分重视。所用大宗纸张和装帧材料都是根据分社需求,通过招标确定的优质厂家。对油墨、版材、胶订用胶、覆膜等的品牌质量也都有明确要求。

  4.毛书或样书送检。重点书送毛书检查,一般图书送样书检查,检查合格后才可以大拨装订。毛书或样书检查是图书印装质量监管中一项重要的工作。

  人大社要求,凡一本书批量装订之前必须先装35册样书送到社出版部、质管部、责任编辑和相关领导手中,经各方检查没有问题后方可成批装订。

  这样做,一方面能够在大批书入库和发行之前及时发现某些遗留问题,抓紧改正;另一方面,也可以为出版社减少一些不必要的损失。实践证明,这也是保证图书质量的一个有效办法。

  5.入库抽查。评价图书印装质量的好坏,仅凭几本样书是不够的,大批入库书的质量状况,才能真正说明问题。因此,人大社把图书印装质量的控制重点放在入库图书的检查方面。

  出版部每月都要到书库对本月入库的所有图书进行抽检,并将抽检结果每月以质量简报形式通报给各印装厂,督促其健全制度,整改问题。出版部设置专职责任印制员,从关键环节直接对纸张和出版物的制作质量进行实时监控。质管部也会不定期入库抽查,多方面、多角度加强印制质量管理。

  6.要求合作印厂安装在线质量检查系统。根据这几年质量问题大数据分析,发现装订问题占印装质量问题的大头,多袋、少袋、错袋、白页、倒装、混装等质量问题又占了装订质量问题的大头。为了解决这类问题的出现,仅仅依靠人的责任心是解决不了,必须借助新的技术手段。

  2019年7月开始,要求各合作厂必须对设备进行技术升级,在折页机和胶订联动线上安装在线质量检查系统,这个系统是一种光电检测装置,通过扫描固定的上下两个位置,确认通过的纸页是否正常:正常情况下,这两个位置扫描到的东西是一样的;异常情况时两个位置描到的东西不一样。不一样就报警、停机,然后自动剔除异常的纸页,可以有效避免上述质量问题的出现。

  (四)质管部图书检查环节

  依据国家图书质量管理方面的相关规定,人大社对质量检查工作非常重视。质量管理部通过不同形式的检查对图书质量进行监督管理和动态监控,对图书质量的波动及时作出反应,有针对性地组织不定期的讲座,探讨提高图书质量的方法。

  1.印前抽查。质管部对重点图书进行印前抽查。如国家出版基金项目、重大选题申报图书、重点教材、预计市场销量较大图书,安排印前检查。其中重大选题申报图书全书通读检查,其他的抽检。

  2.样书普查。在图书大批量装订之前,质管部样书进行全品种检查。主要检查封扉版,前言、序言、后记等辅文,目录、正文标题、页码、书眉、插图等。

  3.成品书抽查。对成品书按一定比例抽检,一般检查全年新书品种的20%以上。在内容上检查正文10万字,不足10万字检查全书。

  4.印制质量抽查。通过样书普查、入库抽查、年度末书店集中抽查等形式,对印制质量进行监督。

  质检结果通过不同形式反馈。如:和责编一对一沟通;和质量出现问题较多的分社用研讨会、业务学习等形式沟通,分析原因,进行改进;和出版部、美编室随时沟通。

  三、强化质量意识,提高业务技能,编辑是图书质量的真正“守关人”

  出版质量管理最终的落实在于人,图书质量归根结底要靠人去实现。图书质量的关键在编辑环节,编辑人员是保障图书质量的根本和主体。为此,人大社长期坚持对编辑人员的教育和培训,强化编辑编辑人员的质量意识,提高编辑业务技能。

  (一)强化质量意识,培养出版情怀

  出版职业是关乎心灵的职业,需要从业人员的敬畏与热爱。得益于人大社60余年的红色出版经历,我们对新入职员工加强社史教育,加强传统教育。

  通过采访老一辈出版工作者、邀请老一辈出版人讲座等形式,讲述老社长、老员工数十年的从业经历,激励新员工真正爱上出版,从“为人作嫁”的工作中体会个人价值,体会出版行业传承文化的意义,促使编辑主观上重视图书质量,强化质量意识。

  (二)加强政治思想教育,强化红线意识,严把内容质量关

  人大社组织编辑人员学习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理论、出版法律法规等内容,加强对员工时事政治教育。十八大以来,出版社邀请相关专家,通过员工学习课堂、继续教育、讲党课等形式,加强员工尤其是党员的学习。

  正在进行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主题教育中,社党委更是要求支部要带着积极分子、群众一起学习,通过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使新时代思想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落到编辑审读书稿的实处,使编辑人员在工作中保持高度的政治敏感度,坚守政治红线。这些做法,促使编辑成为图书内容质量的真正“守关人”。

  (三)分层次、有针对性的业务技能培训。编辑是保障图书质量的主体和关键

  编辑业务技能的高低,也就直接关系图书质量的高低。人大社高度重视对从业人员尤其是编辑的业务技能培训。

  1.入职初期的基本业务技能培训。对新入职的员工,人大社由人力资源部统一安排培训,涉及出版行业宏观介绍、编辑加工基本技能、出版流程管理及发行、版权引进与输出等出版社各个业务版块。

  同时,采用“师徒制”的传统办法,在部门内部为每位新员工指定专门的导师,进行一对一的传帮带,促进新员工业务技能的迅速提高。人大社对导师制培养新员工非常重视,每年都要举行隆重的拜师仪式,徒弟给师傅敬茶、献花,师傅要给徒弟写寄语,用这种仪式感强化师傅的责任,激发徒弟的学习热情。

  2.出版社还通过加大继续教育的力度,解决了编辑人员的知识短板与知识更新问题,使编校队伍的文化素质和业务能力不断得到提高。人力资源部根据员工的意愿和出版社的实际情况,邀请业界的专家学者,进行实践性的业务讲授和行业发展趋势的理论讲解,促使员工关注出版行业的新情况、新动向,认真研究图书出版新进展、新问题,多方面保证图书质量。

  3.充分利用新媒体、新技术,帮助编辑利用碎片化时间学习业务知识,提高编辑技能。现在QQ群、微信群、朋友圈成为年轻人工作和业余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充分借助这些新媒体工具,发布各种小文章小资料,介绍编辑小技能小技巧,于无声处培训,帮助编辑在不知不觉中提高。这种形式得到了编辑的欢迎。我们还专门建了一个针对文编的QQ群,解答编辑的在线咨询,提供相关的资料。

  质量是图书的生命。人大社将始终坚持把内容建设放在第一位,把提高质量放在第一位,加强流程管理,强化精品意识,践行工匠精神,不断优化出版结构,多出精品力作,为读者奉献有情怀、有温度、有内涵、有深度的精神食粮。


来源: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本版责编:江蕾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