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1日,在华东师范大学教育高等研究院主办的第六届“教育文化与社会发展”学术论坛上,教育科学出版社的三项学术外译成果——《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四卷本)》《嵌入村庄的学校:仁村教育的历史人类学探究》《历史的背影:一代女知识分子的教育记忆》英文版正式与公众见面。英文版分别由荷兰博睿学术出版社(Brill)和德国斯普林格出版社(Springer)出版,面向全球发行。这些著作的版权输出,均得到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支持。

华东师范大学校长助理雷启立教授,教育高等研究院院长丁钢教授,教育科学出版社总编辑郑豪杰编审、学术著作编辑部主任刘明堂副编审,博睿学术出版社姜琴女士,斯普林格出版社张淼女士出席会议并作主题发言。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司洪昌教授和曲阜师范大学姜丽静教授代表原著作者,分享了研究、写作、改写和翻译过程中的经验心得。会议由华东师范大学吴刚教授主持。
郑豪杰总编辑在致辞中介绍,教育科学出版社自2001年起出版丁钢教授主编的《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以此为起点,在近20年里陆续出版了一批中国教育文化研究、中外教育文化交流研究、海外中国教育史研究等领域的重要文献。本次发布的学术外译成果,是从这些“家藏”中精挑细选的代表作。这些著作的英文版在国际高水平学术出版机构出版,其中部分电子书被知名学术文献索引数据库Scopus和Wob收录,反映了中国教育研究走向世界的成功探索。

刘明堂主任在发言中说,中国与西方在版权贸易上的逆差,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文化影响力的逆差。通过学术外译拉近我们与世界的距离,走出学术流动的单向困境,应当是学界和出版界的共同使命。

丁钢教授介绍了编写和翻译这些著作的初衷:教育是复杂性和综合性最强的学科,要理解中国的教育现象,必须以了解中国的文化传统、中国的文化生活为前提。编选这些文章,愿景是建立中国教育学者与西方教育学者的交往传统,从而达致彼此理解和丰富对话。

吴刚教授在总结致辞中说,当前中国亟须打破与世界在学术交流上的不对等状况,同时,很多国外学者期待阅读用英语表达的中国教育研究,学术外译为突破语言隔阂、促进交流对话搭建了桥梁。他赞赏教育科学出版社为中国学术成果的对外传播所提供的真诚支持与帮助。
近年来,在“中华学术外译”“经典中国”“丝路书香”等国家级项目的大力支持下,教育科学出版社与斯普林格出版社、博睿学术出版社以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一些出版社签订了合作协议,促成一大批中国教育研究成果走出国门、远播海外。未来,教育科学出版社将起到更好的沟通与协调作用,组织和策划更多具有中国特色的优秀选题,助推中国教育研究成果海外影响力的提升。

来源:教育科学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