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疫情防控总体战中数字出版与融合发展的表现
疫情期间数字出版与融合发展的正面表现。面向社会读者和用户,科普类电子出版物成为稳定舆情的主力军;面向教育系统的师生,在线教育成为助力完成“停课不停学”任务的急行军;面对具有精准专业需求的读者和用户,专题数据库和应用平台成为提供专业内容的生力军。
疫情期间数字出版与融合发展暴露的不足。从防疫期间整体情况来看,数字出版物存在系统性较弱的问题;从生产环节看,出版单位的效率存在云泥之别;从应用平台的使用反馈看,用户体验有待提升;从反馈机制看,双效益的反馈效率较慢。
二 原因分析
疫情带来的客观需求成为检验数字化程度的试金石。由“人传人”传染与“人对人”服务带来的矛盾,只能通过数字出版和融合发展的技术手段来解决。数字出版机构是否能满足海量用户的需求、提供专业化的出版服务,取决于其是否已经完成专业分工。
数字出版对既有出版模式已造成巨大冲击,出版单位的结构性变革必将开启。自诞生之日起,数字出版就表现出了鲜明的先进生产力特征。在疫情期间形成的团队、效率、组织、流程都将被固化下来。为了保证专业分工的纯粹性、生产运作的顺畅性、组织结构的稳定性,出版单位的结构性变革是必然要顺从这种生产力进步的。
融合发展是数字出版生产力溢出效应的必然结果。伴随数字出版生产力的快速渗透,生产力逐渐溢出到数字出版机构之间,促进融合。数字出版生产力进一步溢出的结果,就是产业间的融合发展。随着数字出版生产力要素结构不断变化、重组、升级,数字内容不断丰富、生产工具不断进步、从业人员素质不断提升,数字出版将实现产业层面的融合发展。
三 经过疫情大考的数字出版与融合发展未来方向
国家层面将重新审视数字出版的战略意义,在顶层设计中做出合理布局。从国际视角看,数字出版将在国际合作和交流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从国内情况看,数字出版和融合发展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作用和地位得以凸显。要充分认识并遵循数字出版的强融合发展趋势,包括集约化、规模化、快捷化等本质特征,做好顶层与长远设计。
出版集团、出版社将加快数字化进程,主动加快融合发展节奏。加快数字出版和融合发展节奏,变被动融合为主动融合。积极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改造传统出版,促进出版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联动,维护产业链稳定和安全。
行业协会(学会)应以培养数字出版人才作为首要任务。应迅速组织调研,面向整个出版行业,对数字出版人才需求、转型要求、配套政策、瓶颈困难做系统性的摸底调研,针对相关情况形成专题报告,以此作为数字出版人才培养计划的基础和依据,并与出版职称评审、考试制度、考评晋级等系列政策做统一衔接,以保证全国数字出版人才队伍的专业性和稳定性。
个人层面要实现数字化自我教育,全方位提升数字媒介素养。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借助传统阅读方式,积累坚实的综合文化素养。二是提高数字内容的解码水平,要针对数字内容建立个人的辨识系统、参照体系。三是以专业化需求为圆心,拓展数字化素养。

来源: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转自《现代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