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城市交通理论正处于挑战、探索和机遇并存的重要发展阶段,迫切需要构建适合中国国情的战略—政策—规划—建设有机融合的城市交通一体化对策理论体系,将社会管理与交通技术系统建设有机融合,通过理性供给和动态调控,促使城市交通科学技术理论发生深刻的变革,引导城市交通模式进入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在此背景下,同济大学出版社策划推出了《面向未来的交通出版工程》。项目第1期“政策与规划系列”列选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并获得第十五届上海图书奖二等奖,第2期“交通大数据系列”和“道路基础设施建设与养护系列”也将于近期出版。

丛书作者团队涵括了国内各大高校、科研院所和国际咨询机构等在城市交通规划与政策领域长期从事研究和实践的专家学者,体现了丛书突出理论与实践结合,重点反映切合我国发展阶段的理论创新和应用实践总结的宗旨。
丛书总序
文/汪光焘
伴随城镇化和机动化进程,交通的发展目标、关注问题和对策方法等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未来的交通运输工程将是工程科学、人文科学等交叉学科融合发展又具有独立特色的领域,目前在这一领域中相关理论与技术正处于挑战、探索和机遇并存的重要发展阶段。
中国快速城镇化、机动化带来的前所未有的压力,由于受到资源和环境的制约,已经不可能单纯依靠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来加以化解,需要构建适合中国国情的战略—政策—规划—建设有机融合的城市交通一体化对策理论体系;城市交通进入建设与管理并重的转型发展阶段,如何将社会管理与交通技术系统建设有机融合,通过理性供给和动态调控,引导城市交通模式进入可持续发展的轨道,是理论研究者、管理者和工程技术人员苦苦思考与探索的命题。
近年来相关技术领域的快速发展,促使交通领域中的许多技术概念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信息技术与控制技术的融合,促成了车联网的孕育与发展;对交通安全的社会关注,促进了车辆与交通技术设施两方面主动与被动安全技术的应用;“互联网+服务”“互联网+交通”催生了共享单车、分时租赁、网约车等新型交通服务模式;新型有轨电车、个人城市交通(PRT)等交通方式正在逐渐走进我们的生活;交通信息系统建设以及大数据理论的发展,为针对具有复杂适应特征的城市交通系统监测和战略调控创造了条件。
在此背景下,无论是交通工程研究者、工程技术人员还是行业管理者,都深感原有知识和经验面临挑战,需要重新认识我们所面对的问题,适应需求和技术环境变化,进行理论创新与技术变革。
“面向未来的交通出版工程”这套丛书正是为了适应这种需求而编纂。面对一个快速变化和发展的领域,本丛书采用滚动组织编写的方式,力求更快地反映出相关理论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
在本丛书的出版选题中,强调如下三个基本原则。
(1) 适应发展阶段需求的理论针对性
我国交通进入转型发展的新阶段,对生态环境和城市人居环境的关注,要求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研究绿色交通和新能源车辆推广的对策问题;在城市规划进入用地总量控制内涵式发展的背景下,需要正确处理土地再开发引发建成区交通需求增长与交通基础设施难以大规模扩展的矛盾;城镇化进入城市群发展阶段,要求从城市群视野整合综合交通体系,调整中心城交通模式,以适应功能布局的演化。
(2) 符合国际交通理论发展趋势的科学技术原创性
在交通网络流分析和交通行为分析等传统领域的研究日益深化;大数据和复杂性理论的交融对交通理论变革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城市规划理论关注点从“位空间”转向“流空间”,地理学的关系转型和对空间中行为研究等方面提供了丰硕的成果借鉴。整个学科体系正在出现变革的趋势。
(3) 适合中国国情特点的实践探索性
城市交通战略、政策和规划并非单纯的技术问题,而是一种科学发展观和公共政策的体现。正因为如此,在特定管理制度架构下的实践探索,具有理论和技术研究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国交通的快速发展急切需要与之适应的理论与技术支持,中国交通的实践又为相关理论与技术的变革提供了成长的“土壤”。面对发展与变革,不必苛求体系的完美。研究和实践中的百花齐放,必然带来中国交通科学与技术领域的万紫千红。
出版成果介绍
1 《城市交通学导论》
 汪光焘 著
伴随社会发展和技术进步,城市交通的研究对象已经从传统的技术系统,拓展为社会技术系统。这促使城市交通逐渐从学科交叉走向交叉学科,城市交通学正在逐步形成独立的完整学科架构。城市交通学强调采用多学科的思维和系统论方法来研究城市与交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问题,所研究的领域既包含了采用新视角和新理念重新审视城市交通规划、公交运行管理、交通网络构建等传统领域的问题,也包含了从传统社会管理走向社会治理过程中所面临的新问题,同时还将城市交通的空间研究范围从相对封闭的城市空间,扩展到都市圈、城市群范围。
为了深刻认识我们所面临的问题,梳理解决问题的思路,有必要对当代中国城市交通的问题结构进行深入的讨论。本书正是以此为出发点,结合作者多年来政府管理经验,汇集城市交通研究者的智慧,提出对于城市交通的系统观点。
2 《新能源汽车推广策略与应用》

叶建红 陈小鸿 著
虽然有关新能源汽车等方面的专著已有不少,但是结合我国国情将两者结合从系统设计角度深入讨论却是缺项。为此,本书在梳理新能源车辆推广应用的目标、实践的基础上,研究如何按照绿色交通理念,解决新能源车辆推广应用中的关键问题,包括政策扶植导向、能源供给策略,以及交通系统规划设计。
书中主要阐述了在比较电动汽车与传统燃油车辆能耗排放指标时,要考虑电动汽车的净用电量与电厂集中排放所产生的效益;须谨慎制定新能源车辆的推广政策,培育适度、有计划的用车行为;倡导夜间低谷慢速充电为主、白天快速补电和更换电池组为辅的供能策略;提出新能源车辆交通系统规划设计框架;以上海崇明岛为例,阐述基于“转换门”新能源车辆交通系统规划设想和公共交通示范运营方案。
3 《城市用地再开发与交通拥挤治理策略》
 吴兵 王艳丽 李林波 著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发展用几十年的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需要上百年才能走完的路程。然而,由于城市建设的基础原本非常薄弱,在城市扩张的同时对城市中已有设施的升级改造和功能提升的需求也非常大,因此,在我国的城市化过程中,既要关注城市的扩张,也要关注城市的更新。而在城市更新过程中,用地的再开发是其中非常重要的内容,用地再开发由于改变了原有的土地使用格局,必然会打破该土地及其周边的已有的交通供需平衡。这个平衡被打破以后,交通将如何发展?如何在这个平衡被打破之前做好规划,引导发展,这是很值得研究的问题。
本书总结了国内外城市用地再开发与交通系统的作用关系的实践和相关研究,分析城市用地再开发下交通拥挤产生的机理和对交通系统的影响,提出针对城市用地再开发的交通拥挤预判方法和交通拥挤治理对策,最后为预防交通拥挤提出面向城市土地再开发的土地一交通一体化模型,并结合案例进行了论证分析。
4 《透过大数据把脉城市交通》

杨东援 段征宇 著
大数据环境下城市交通分析是为数不多的与国际位于同一起跑线的交通工程学术研究领域,中国快速发展的机动化和城镇化又为其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实践舞台,但如果不能深入思考其中孕育的学说变革,仍然有可能在学术创新过程中“输在起跑线”。对于城市交通来说,大数据的价值首先在于支持管理大智慧,大数据支持下的分析技术,应该在战略层介入管理决策才无愧于“第四范式”的称谓。为此,继《大数据环境下城市交通分析技术》对技术应用介绍之后,本书专注于讨论城市交通的大数据决策思维方法,聚焦于通过研究案例论述城市交通的大数据思维方法和处理问题的框架。
本书首先论述了城市交通领域大数据思维的主要脉络,随后讲述大数据的主要分析技术如何在城市交通领域中应用,最后讨论大数据与城市交通领域重要问题的结合方法。
5 《基于手机定位数据的个体出行行为特征分析与技术研究》
 杨飞 姚振兴 著
随着智能手机用户日益庞大,为追踪分析个体出行活动特征提供了绝佳的载体和机遇,这可能给传统的交通行业发展模式带来巨大的冲击影响。本书聚焦于个体出行数据高质量的精细化提取技术与方法研究,利用个体智能手机传感器数据,在此基础上同时探索融合3G/4G-LTE新一代移动通信网络信令事件数据,通过新型手机数据反映用户的时空位置变化和运动状态变化特征,综合运用小波分析、随机森林、聚类分析等模式识别的数据挖掘算法,力争实现精细化追踪提取个体出行活动特征,包括出行OD、出行方式、换乘点时刻和位置、各出行方式段的出行时间、各驻留地停留时间等一系列详细的个体出行活动“体检报告”,为交通理论模型优化重构、城市和交通发展规划与管理决策提供坚实基础。
同时重点针对个体出行活动精细化数据的应用研究进行了思考,从理论模型方面开展精细标定与优化,包括对传统四阶段交通模型的校核标定提升精度;公交OD反推模型评估优化,以及对基于活动的新一代交通需求分析模型实证标定等。
6 《上海交通发展政策演变》

薛美根 朱洪 邵丹 著
本书以上海两轮交通白皮书的编制为背景,梳理总结交通政策的理论构架、国际交通政策的发展沿革,交通白皮书编制方法及跟踪评估和执行贯彻机制。以上海交通政策制定为实例,结合对上海交通发展历程的回顾,分析交通政策对上海交通发展的作用和影响以及核心政策理念的继承和发展变化,并就规划和投资、车辆发展、运行组织管理、市场规则、可持续发展及交通综合管理等重大交通政策的制定过程以及主要编制技术进行具体阐述和实例分析。
全书分为三大板块。绪论部分对交通政策和白皮书的内涵进行阐述,梳理国内外城市白皮书的编制情况,介绍白皮书的主要内容。正文部分共包括2部分内容,一是回顾上海两轮交通白皮书的编制历程和发展。二是就白皮书编制涉及的技术要点进行分章节展开,具体包括白皮书战略的制定、重大政策的研究制定、主要编制技术、动态评估机制。附件部分收录了两轮白皮书研究过程中的重要阶段成果和材料。
7 《从理念到行动 ——新时期城市交通规划设计实践》
 林群 张晓春 李锋 宋家骅 著
在新常态下,城市交通规划作为城市最重要的公共政策之一,是指导城市交通发展转型的重要依据。以交通发展支撑和引领城市转型发展,对城市交通规划自身在理念和方法上的率先主动转型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趋势评估判断、规划空间尺度、资源配置政策、规划实施路径等方面,传统交通规划设计方法亟需转型升级。
本书总结提炼了深圳市城市交通规划设计研究中心承担的深圳及全国多个城市多项重大交通政策与规划项目,结合工作实践对交通规划技术方法转型进行了系统思考。通过城市交通白皮书、综合交通规划、交通专项规划、重大交通设施详细规划以及交通综合治理等工作,践行了交通规划从理念到行动的全过程。以讨论交通规划的转型为起点,围绕“规划转型、计划转型、设计转型、管理转型”,系统探索综合交通系统功能组织为核心的交通发展战略和政策、多元交通方式协同的交通专项规划、多层次衔接的交通与土地使用协同规划、指导规划“实施”的精细化交通设计、面向运营管理的制度设计与实施方案,以及促进协同实施的规划评估与计划编制等规划新理念、新方法,涵盖交通规划从新理念到实施行动的各个环节。
8 《从工程走向服务 ——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的反思与创新》
 倪桂明 孙礼超 潘安 徐红 李健 高佳 著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城镇化的高速发展,城市交通需求推动城市轨道交通迅猛发展。然而,大规模的轨道交通规划建设并没有显著地缓解城市交通拥堵,反而出现了轨道交通与城市空间结构、轨道站点与周边区域发展的不协调等问题。
本书首先对我国轨道交通的发展进行了回顾,从投融资模式、规划、设计、建设、运营管理和建设程序等方面对我国轨道交通的发展进行了系统性的反思,指出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面临的挑战。接着,提出了创新的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理念——从工程到服务的转型,对城市轨道交通发展转型背景、城市轨道交通的服务需求体系、以服务为导向的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体制和机制进行了系统的论述。最后,以乌鲁木齐轨道交通1号线运营服务效果策划作为案例,结合具体实践对以服务为导向的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模式、策划过程和现有体制下策划成果的落实和推进进行了介绍。
来源:同济大学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