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按照新闻出版业制定“十一五”发展规划的要求,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制定好出版社自身的“十一五”出版规划,对出版社未来五年的事业发展、增强核心竞争力至关重要。 “十五”期间,在教育部和新闻出版总署的领导和指导下,高等教育出版社取得了骄人的业绩:截至2005年底,共出版图书、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2万多种,有982种获得省部级以上各类奖项(其中,获国家图书奖4种、中国图书奖4种、国家教学成果奖52种、国家科技进步奖8种、国家辞书奖1种、国家音像制品奖11种、国家电子出版物奖6种、优秀教材奖489种、其他省部级以上奖项407种),2005年实现销售码洋23.5亿元,取得了较为突出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时,集教育出版资源的研发、生产、营销、服务为“一体”,以实行事业体制管理的出版业务和实行公司制管理的经营性业务为“两翼”的集团化发展思路基本形成;以研发精品教学内容、提供教学资源集成方案和全程教学服务为核心的“一条主线”业务模式得到确定并开始实施。这一切,都为今后五年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总结“十五”经验的基础上制定出版社“十一五”出版规划,有许多问题需要我们思考,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创新思维、创新经营能力。 作为教育出版社,要准确把握教育环境和形势的新变化,要深入分析这些新变化给教育出版带来的机遇和有利条件及严峻挑战,把握这些新变化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努力探索适应未来发展需要的新思路、新举措。 譬如,进入21世纪,我国教育事业发生了深刻的变革:高等教育已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实现了历史性跨越,进入了“大众化”发展阶段,在规模持续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质量的提高,人才培养呈现多样化、个性化的特征;职业教育正在进行人才培养与教学模式的改革,职业培训迅猛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一步深化;继续教育在整个教育中的比重日益加大,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逐步构建。特别可喜的是温家宝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记者招待会上强调,要使教育成为面向平民的教育,从而使人人都能受到教育。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从内容、形式到服务方式,都对教育资源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进而对教育出版提出了新的要求。 再如,科技进步日新月异,高新技术对教育和出版的影响与冲击日益凸显。数字、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正在影响和改变着教育观念、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基于数字和网络的出版等新技术手段,将挑战传统出版,推动出版业深刻变革,出版模式将发生革命性变化。这又给我们出版人提出了新的问题,决不可等闲视之。 教育事业的发展和高新技术的进步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发展机遇。为此,高等教育出版社把未来五年看作重要的战略机遇期,也是关键的战略转型期,并且明确了自身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科学地制定了《2006—2010年行动纲要》。《纲要》是对以往经验的总结,也是对未来发展形势的判断和把握,是高教社未来五年发展和整体工作的纲领。其中,在出版业务方面最为核心的问题,我认为是教育出版资源建设。 出版产业是内容产业。出版社的内容是什么?就是出版资源。谁拥有出版资源,谁就拥有市场竞争的主动权。因此,我们要紧紧抓住教育出版资源建设这个主题,绝不放松。 教育出版资源建设涉及方方面面的问题,需要我们一一解决: 一是加大研发力度。最近,我到高校作了一些调研,教师们都有一致的看法,即一本好的教材不是“编”出来的,而是靠长期的教学实践,在实践中不断研究、总结,同时结合当前高校的教学改革,靠多年不断修订“锤炼”而成的。这个过程就是研发的过程。研发,就要一改过去老师写书,出版社编辑加工出书的传统模式,变成出版社的策划编辑要下去与老师一起根据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实际状况,研发教学资源。同时,出版社要拨付一定的经费,建立相应的机制,保障研发。 二是实施“精品战略”。这是加强教育出版资源建设,使出版社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断提高竞争力、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作为教育出版社,这里所说的“精品”,至少应具备教学的适用性、内容的先进性、方案的完整性、制作的精良性、形式的灵活性等特征。 谈到“精品战略”,自然离不开出版物的全面质量管理。加强全面质量管理是保证和进一步提高出版物质量的重要手段。高教社多年来有着重视质量的传统,在把握出版物的出版方向、建立健全各级质量管理体系和长效质量保障机制等方面有很好的措施。在新的形势下,针对社会对教育资源的多样化需求,需要制定不同层次的精品质量标准,从教学适用性、内容科学性和先进性、结构合理性、语言可读性等方面,全面提高出版物质量。 三是优化出版物结构。首要的是做好选题策划工作,针对高教社出书范围涉及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师范教育、基础教育等多种教育类型,涵盖文、理等综合学科,而且不同教育类型、不同学科又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要做的事情也很多,必须重点突出。在《纲要》的指导下,社内各个出版中心都正在制定各自的三年业务发展规划,“规划”的重点是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高等教育百门精品课程教材建设计划”、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高职高专“银领工程”精品建设工程项目和新一轮中等职业教育教育部推荐教材的出版工作。 在做好精品教材出版工作的同时,还要积极发展学术出版业务,提高高教社的学术品位和市场影响力,使优秀学术著作进入国际市场;通过办好《中国高校学术文摘》等学术期刊,使高教社成为国内外有影响的学术期刊出版单位。 通过优化出版物结构,不断加大精品在出版物数量中的比重,努力形成为各级各类教育服务的精品系列,为社会提供更多的优质教育资源。 四是加大出版物的科技含量。教育出版资源建设,尤其是基于数字的教育出版资源建设,离不开高新技术的支持与支撑。要充分利用高新技术,研发基于数字和网络的教学资源库和教学资源集成方案,形成纸质教材与多媒体产品和网络出版物立体配套、协调发展的出版物格局,全方位地满足教育教学需要和个性化需求。 五是国际合作。坚持本土化引进和特色化输出并举。一方面,系统地选择一批世界优秀教材进行本土化改造,形成一批适合国内使用的国际高水平本科教材,打造“世界优秀教材中国版”;同时利用海外高端作者资源,引进一批优秀的研究生教材和学术著作。另一方面,落实中央关于“走出去”战略,实施“世界汉语推广工程”项目,完成以“对外汉语教学系列教材”和一批以《基础生命科学》英文版教材为代表的输出项目,传播、弘扬中国文化。 六是人才培养。教育出版资源建设能否成功的关键在人,只有具备一支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队伍,才能搞好教育出版资源建设。所谓复合型,简而言之,一是用得上,即懂理论、善操作;二是有后劲,即与时俱进,不断提高实际工作能力。为此,高教社在组织制定、实施“十一五”出版规划的同时,启动了与之相匹配的“人力资源工程”。主要是通过创建学习型组织和创新人才培养机制,通过加强党的建设和企业文化建设,使编辑人员在学习和工作实践中,不断增强创新能力,提高编辑队伍的整体素质,更好地保障教育出版资源建设工作的圆满完成。 “十一五”出版规划的制定涉及许多方面的问题,这里仅结合高教社的现状,主要围绕教育出版资源建设,从出版物的规划、建设以及提升出版理念、加强人才培养等方面谈了我对制定“十一五”出版规划的浮浅思考。我相信,各个教育出版社只要从实际出发,紧紧抓住教育出版资源建设不放松,从战略高度制定并实施好“十一五”出版规划,将会促进我国教育出版事业有一个更大的发展。 来源:《大学出版》06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