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各位老师和专家好!同学们好!
这次高峰论坛的主题是“艺术与科技专业建设与发展”,我非艺术和设计学科中人,对艺术与科技的关系说不上有专业的见解,但由于参与并管理了多年“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出版,担任“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国家出版基金项目的负责人,所以主办方让我来讲一讲这个艺术出版项目的总体情况,我也就没有推辞。
前段时间,中央电视台来浙大采访“大系”有关老师和领导,他们问我一个问题,说“参与绘画大系项目的编纂出版这么多年,你认为自己有什么样的改变?” 我回答说:首先,工作逼着我去加快积累各种艺术方面的知识,恶补自己在艺术修养上的不足;其次,工作中要接触各色各样的艺术家、艺术研究者,不知不觉中也让自己感觉成了小半个“圈中人”;第三,最重要的,是通过艺术出版活动,慢慢学会对中国艺术的欣赏,增强了发现美、欣赏美的能力。
我说这个话的意思是,艺术欣赏不是坐而论道,而是需要去实际中接触、感受和体验的;同时,艺术美也是可以通过不断的“开发”而让普通人感知的,包括像我这样的艺术素人。这也是我对今天的这场全国大学生比赛,以及高峰论坛的主题能感兴趣的原因。
下面,把话题拉回来,我就集中讲讲《中国历代绘画大系》项目的文化、学术和其他衍生价值。
先说说文化价值。
大家都知道,中国绘画传统源远流长,但保存期其实有限。如果不算原始时期、上古时期的岩画、壁画和刻画在其他特殊材质上的那些画,只看宫廷画家或文人画家创作的纸本、绢本绘画作品,其保存期有种说法,叫“纸千年,绢八百”,也就是说最多就千儿八百年的寿命。什么概念?举个例子,昨天(12月18日)是北宋大政治家王安石诞辰1000周年的日子,假定王安石、司马光、苏东坡等差不多同时代的这些人,在其有生之年画了个纸本画作,则即便能保存到今天,也马上到了要自然损毁的阶段了。不少唐、五代时期的名画,像张萱、周昉等人的作品,要不是宋人有临摹,我们这些后人也许就看不到这些画到底是啥样子。
还有,我们的古代绘画在历史上的流散也是令人痛心疾首。被非法贩卖到世界各地的有之,被列强抢掠盗走的有之,被爱好者私自带到各国的有之。这些画作虽然还存活着,但已经成了别人家的藏品,中国人要看一眼不容易,要看全则更不可能。我们“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团队多年来釆集到的12250多件(套)中国绘画作品中,起码有3200多件(套)来自国外142家文博机构,其余9000余件(套)来自125家国内文博机构,可见流散海外的画作超过总存世量的1/4。这部分藏品,有的是稀世国宝,但国人极少有机会欣赏到。
说到这里,“大系”集中整理、编纂、出版的文化价值,其实已经有所体现了。
得感谢现代科学技术的有效支撑。我们使用目前全球最大幅面的8﹡10英寸的反转片拍摄;用全球目前最高质量的德国海德堡S3900电分机,以及色域空间最大的Lab色彩模式进行扫描;用GMG色彩管理系统定制的专用色彩管理ICC曲线,进行校色,让我们得以最大限度地还原画作的色彩与细节,在不少因在收藏或流转过程中产生污损、破损的原作还原上,我们也做到在忠实于原作现状的基础上,尽量提高印制品的欣赏性。尤其在作品印章的鉴别上,做到了尽善尽美。
我们这套大书,自始至终得到了各级政府部门和文博机构、各领域专家学者的关心与支持。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浙江工作的时候,于2005年亲自批准这个项目的立项,并在此后的16年里持续关心支持项目的实施,先后有6次专门的重要批示,鼓励浙江大学团队“要以《宋画全集》项目实施为契机,不断延伸拓展中华传统文化研究的新领域”,要“再接再厉,善始善终,完成好这一光荣历史任务”,这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的大情怀和远见卓识。国家有关部门相继将项目列为“十三五”国家重大出版工程、国家重大文化工程、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等,保证了我们工作的顺利推进。
可以告知各位的是,到2022年,历时17年,规模达240册左右的“大系”项目,将完整出版。尤其是《宋画全集》台北故宫博物院卷的顺利出版,更是实现了海峡两岸国宝文物的“合璧”,应该是两岸文化合作的一段佳话。
届时,中国美术爱好者,将能以较少的时间和费用投入,尽情欣赏目前存世的、分散于世界260多家文博机构的中国历代12250多幅绘画作品的高清印制版图册。我们将做到让“国宝”在精美的画册上“回家”和“团聚”。希望这是我们浙江大学、浙江省文物局的联合团队,向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次隆重的致敬,向广大美术爱好者献上的一份成绩单,按照中央领导同志的指示,“大系”当然也将是向二十大献上的一份独特的厚礼。
下面再讲讲“大系”整理出版的学术价值和其他衍生价值。
我们认为,完整、系统的艺术出版,不但让艺术走向普惠,甚至一定程度上可能改写艺术史研究。“中国历代绘画大系”的整理、编纂和正式出版,对学科与艺术知识的系统普及,更多的是表现在:以书籍出版为抓手,通过以课题研究,图像与文献整理、编纂,图文制作与编校,以及博士后培养,网上视频传播普及,专题性展览等融合起来,达到出版与学科联动的多重效果。
首先,项目组与浙大人文学院、考古与艺术学院合作,通过专门成立的中国古代书画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展开系统的资源调研、搜集,图像和文献梳理,摸清在世界各国260余家文博收藏机构现存中国古代绘画作品的分布、数量、文物价值等级,以及资源获取路径等。这些梳理和研究,本身就是一项意义重大的学术活动,我们专门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通过多年的调研、资源信息整理和实地考证,大多已经成为该领域的资深专家学者。
其次,项目组积极申报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课题项目,2018年10月获得国家社科基金办重大委托项目正式立项,明确其艺术史学术研究的定位。从而也为项目研究人员的研究,提供国家级科研项目的学术正当性。
第三,邀请、组织海内外权威学者加盟编纂团队。比如,著名艺术史学者方闻、白谦慎、傅申、陈佩秋、缪哲等(缪哲老师其实是大系团队的核心成员),以及北京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院等机构的著名专家,很多都成为项目的专业和学术顾问。项目组争取他们为图书所涉画家、流派及其作品风格、画史价值等,攥写或审阅文稿。通过这些专家学者的加盟,一方面能真正得到他们的指导,为项目的学术性、专业性加了一层保障,另一方面也使得我们团队时刻处于有压力和动力的状态中,对艺术和艺术出版始终保持敬畏,不敢造次。
第四,项目组参与艺术学院艺术学博士后流动站的联合研究,累积艺术研究人才。目前有多位艺术学博士后研究的对象,就是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当然他们也为“大系”贡献了学术力量。
第五,大系团队与雅昌等印刷制作单位合作,开展艺术品印刷制作技术的深度探索。为了最大程度接近真迹,再现原作气息,印刷采用超越传统的175Lpi,输出提高到280Lpi的调幅加网技术,争取做出全球最优,并取得专利。
第六,在“学习强国”平台上开设“每日中华名画”,每天详细讲述一幅绘画作品的艺术价值与欣赏价值,普及美术知识,目前是王小松院长牵头在做。
第七,开启围绕“大系”的各种专题展览,吸引艺术爱好者、学生和其他民众的关注;提出各种有待进一步研究的议题,比如:科学与艺术的关系,包括绘画作品材质与效果呈现、作品保存技术、作品中透露出的特定年代的科技文化信息;以及作品真伪鉴别问题等等。我想,“大系”是一座宝藏,她藏有无限的艺术信息和深化拓展的可能性,像今天这样的艺术设计比赛,其实也是对“大系”成果的一次创造性运用。
最后,还有一个对学科发展无可替代的作用,那就是在最齐全、最高清搜集、拍摄制作的基础上,完成出版整套“大系”,使得艺术史研究拥有了最齐全、最丰富的近距离观察研究对象, 这极大地改善了中国艺术史研究的基础条件;同时,“大系”编纂出版所建构的庞大的高清图像和题跋、印章等数据库,将为绘画作品断代、绘画风格演变、藏品流传与真伪鉴别等,提供了确凿可靠的依据;其内容涵盖对具体作品的真伪鉴定、画家个案研究、流派风格的脉络梳理、断代或区域绘画史研究等,构成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的立体研究,在此基础上构建对中国古代绘画史的系统、清晰、完整的知识系统。这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为“改写中国艺术史”奠定基础。
此外,在美术教学上,由于有了最齐全的教学材料,美术专业师生可以足不出户而阅尽自先秦汉代到清代现存所有中国绘画作品的高清印制本,并在此基础上展开多维度、多重目的的的教学活动。正像中国美术学院高世名院长说的那样,这个项目的完整出版,有可能从根本上改变美术教学的模式。
我今天就讲这些,谢谢各位垂听!
来源:“牧心手记”微信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