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浙江大学出版社编辑委员会主任、原总编辑 袁亚春
大概是2005年至2006年的样子,外语学院迁往紫金港校区,学校把外语教学楼整体给了出版社。出版社一下子多出一幢楼,就决定把管理层和编辑业务部门迁到新楼,并进行简单的装修。由于我当年作为副社长既分管文科编辑部门,又分管出版发行部门,便在老楼(原杭州大学出版社办公楼)和新楼(主楼)各配了一间办公室,当然在主楼办公的时间比较多。主楼办公室编号315,位置很好,窗外看出去刚好无建筑物,是一小片树林,远处则是校外一座很现代的银行大楼。

一开始也没注意办公室编号有啥特别。有作者或朋友来访,问“去哪里找你呢?”回复说“我在315”,“315,质量检查部?” 我一听就乐了:非也,纯属鄙人的办公室,如假包换!
这315办公室一用就用了十六七年。在315办公,心里有种莫名的暗示。总觉得这是冥冥中命运的安排。让我在质量、品质方面不含糊。

首先是图书质量不能含糊。尤其是当了总编辑之后,保证出版物质量是基本任务。出版社之前有过教训,万分之一的合格率标准要全部达到,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内容质量把关更是不简单,一旦有失,后果不堪设想!为此,出版社专门成立了质量检查部门,也出台了多个旨在提高出版物质量的办法。从总体合格率来看,质量还是在不断提升中。
其次是出版品质不能含糊。“品质”是一个高度概念化了但又有实实在在内涵的词,图书编校质量自然是出版品质的基本内涵,但高编校质量肯定不等于高品质出版,高质量的选题,高水平的选题策划能力,高水平的设计和营销,高质量的服务作者的能力,高效率的内部管理,等等等等,这都是出版高品质的必要内容。而这又涉及到出版社工作的方方面面。
还有就是作为出版人自身的个人修为不能含糊。比如,除了完成日常的业务和管理工作,你是不是还会不断学习,不断从现代科技和新产业革命中体悟到个人和单位面临的问题和机遇,不断从实际工作中提炼对出版新的认识,并将之系统化、学理化。这就是说,人需要不停止学习,观察,交流,研究,并学会创造性应用。这其实是对一个合格出版人的基本要求。我觉得,这方面自己还行,至少算没有虚度。

我今天还在315上班。但万事总有个头,某一天我一定会离开315,去过一过更加自我的日子。在315办公,于我是偶然的,但315给我的暗示也好,压力也罢,已经对我的为人处世产生了深刻影响。我无比感恩315,感恩在315办公的这些日子!
我也希望将来的哪一位同事搬进了315,也能与我有同样的感悟和收获,同样会是在出版物质量与出版品质上不放弃追求的人。这种带有一点理想主义色彩的追求,虽然注定会有不少遗憾,但也肯定会让自己一辈子心安!
我只愿出版社的315永远在线!
来源:浙江大学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