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战斗中,上海大学出版人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甘于奉献,主动请战,积极向社区报到,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化身为一个个“逆行”的志愿者,担任“大白”或“小蓝”,积极参与社区的疫情防控工作。让我们走近他们,听听他们的战“疫”故事。
“90后”“社区战士”
讲述人:陈叶,上海大学出版社员工,图书一支部党员
2020年以来,大家早已习惯疫情防控常态化。不料今年春天,疫情卷土重来,正面袭击了上海。曾几何时,我习惯了从网上新闻媒体中了解新冠的残酷,可当它真真实实地出现在身边,我从内心感受到它对我们工作、生活和学习的冲击。
变身“大白”,成为“社区战士”
为了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作为一个普通人,我觉得首要的任务就是服从组织的安排,听从指挥,不给组织添麻烦。作为一名党员,作为一个年轻人,我觉得我可以奉献出一些力量,所以我报名加入社区志愿者队伍,成为一名筑起社区防线的“战士”。
社区进行核酸筛查时,我承担的任务是维持队伍秩序。早晨六点半,我武装成“大白”后,到达指定位置集合。在进行核酸检测的时候,我认真引导前来做核酸的居民,提醒大家保持两米间隔,叮嘱居民提前在“健康云”上填写准确信息获得“登记码”。我还帮助行动不便的孕妇或者带幼儿的居民快速完成核酸检测,帮助多位不会使用智能手机的老人在“健康云”上进行登记,让他们可以顺利完成核酸检测。居民们的每一句“谢谢”,都让我倍感自豪。
4月1日是浦西全面开展核酸检测的第一天,即使前一天楼组长已经通知过大家提前在“健康云”做好登记并截图保存,很多居民依然是到核酸检测现场后不紧不慢地开始进行核酸检测预约。我们只能一遍又一遍提醒大家在排队等候时做好登记,尽量防止核酸检测队伍停滞不前。因同一天进行核酸检测的人太多,系统偶尔还会出现故障,我们一边及时排查故障,一边安抚居民的情绪,避免居民在等待的时候心情急躁。有的老人没有智能手机,我们便接过他们手里的身份证帮他们登记信息,以便他们能顺利进行核酸检测。那一天,历经五个多小时,我们小区四千多居民全部完成了第一次核酸采样。

一块冰的敬意
小区封控以来,天气冷热不定,给医务“大白”的采样工作带来很多不便。天热的时候,即使只穿一件短袖也能感觉到汗水在皮肤上流淌。“大白”装束在身,无法吃喝补充能量,为了提高采样效率甚至需要全程站立并保持手抬高的姿势。他们早上五点钟吃好早饭上岗,有时到了下午两点还在坚持工作,其艰辛显而易见。他们有的来自江苏,有的来自安徽,有的来自浙江,我隔着这层防护服只能看到他们背上的名字,却无法看清他们的面容。天热的时候,我会收集一些冰袋放在医务人员的身边,小小一块冰,算是我对他们表达的深深敬意吧。
我所在的检测点在小区的河畔,临水吹风虽是惬意,却也容易吹乱医务人员工作台上的棉签袋子等物品,我会随时关注医务人员的工作台,不时地收拾好被风吹乱的台面,将物品压实。
快!快!快!
4月9日,上海市启用新的核酸码,所有的扫码设备全部进行更换。我们认真学习新的扫码规则。一直等到晚上七点,我们才见到新的设备。工作人员对我进行了简短的培训后,匆匆离开赶往下一个检测点。我惴惴不安地带着隐隐担忧硬着头皮顶上。经过协商,我们小组分工协作,一人专门扫码,一人负责递条码兼用手机补给光源,一人负责记住每十人的分界线。我的任务是负责为样本贴条码并分装密封。

历时四个小时的核酸检测,760人的采样工作,我们小组没有一次出错,完美地完成了系统更新后的第一次任务,是小区内所有采样小组完成任务最多的。汗水湿透了我的衣服,口罩勒出了深深的印痕,但我真心为自己在和平年代做一名“社区战士”感到骄傲。
面对疫情,只要我们快一分,居民就安全一分。我们的小团队在每一次核酸检测工作中不断调整和磨合,提高效率。现在进行核酸检测时,800人的采样工作,我们可以配合医生在三小时以内完成,较之前有了比较大的进步。
疫情当前,我们能做的其实并不多。这次志愿者经历让我真正明白什么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什么是“为群众办实事”。奉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做了一点力所能及的事,我自己也收获了开心与满足。我们一定会坚持到底,奋战在小区第一线,坚决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让岁月静好的时光尽快回归,愿我们的城市尽快走出疫情阴霾,重新焕发勃勃生机!
来源:上海大学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