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5月27日,教育科学出版社和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共同举办“谁定义童年:对话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布鲁斯·富勒教授暨《标准化童年》中文版新书发布会”。会议邀请学前教育和公共政策领域的专家学者、幼儿园园长、媒体人士和公益机构代表就“儿童发展与公共政策”等问题开展线上研讨。
《标准化童年》由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布鲁斯·富勒(Bruce Fuller)教授所著,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宋映泉、张眉等组织翻译,2022年5月由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该书围绕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普及学前教育运动中影响政策形成的多种力量及其背后的政治文化体制展开,对儿童的本质、学前教育的目的与质量要素等相关理念和实证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特别对美国因忽略文化多样性和差异性导致儿童发展被标准化的体制性力量进行了批判。
嘉宾精彩发言:
孩子的童年和活动是由家庭、所生活的城市或村庄以及国家传达出的经济条件和道德价值观所塑造的,而不仅仅是由一系列与生俱来的“自然”特质构造的。
——布鲁斯·富勒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本书作者)
应该如何培养下一代?童年由谁定义?学前教育目的何在?谁应该对早期儿童的培养负责?为什么普及学前教育运动出现在这个时代?《标准化童年》一书提出的这些基本问题,值得所有关心童年和下一代成长的人们思考并探索答案。
——宋映泉 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研究副研究员(本书译者)
《标准化童年》真诚地以孩子们的利益为出发点来辨析复杂的现实世界,其所蕴含的学术品格可以跨越大洋两岸,感召所有为了孩子们的利益而努力探寻的真诚的人。
——王蓉 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研究所所长、教授
《标准化童年》这个主题非常深刻,思考这个问题具有了不起的意义。富勒教授在这本书中的叙述是温和细致的,他在书中说,大多数人都关注那些轰轰烈烈的事件,但很多事情的本质是隐藏在细节里边的。
——曾晓东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
只有当教育的决策权、选择权更多地贴近基层、贴近社区、贴近家庭时,学前教育的多元化需求才有可能得到满足。
——杨东平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名誉理事长
我们这些研究儿童的、研究童年的人,要团结在一起。
——鄢超云 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
学前教育普及过程中一个重要的方向应该是多样化。
——郑名 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
一个社会及其形形色色的社会成员对于培养和教育下一代抱有怎样的期望,被人员配置比例、学历、教师学历和财政拨款等方面的讨论淹没了。我觉得这本书给出一个非常重要的提醒:我们可能需要在怎么样去培养下一代上做更多的讨论。
——田志磊 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我们需要在学前教育领域建立一个供需适配的机制,而且这个机制中应该包括对于需求的非常好的回应。
——龚欣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
决定一个幼儿园教育质量的不是对环境的投入水平或者教师学历的水平,如果这些东西不能落在教育的实处,不能在丰富的人际互动中产生积极的效果,那么这些东西又有什么意义呢?
——胡华 中华女子学院附属实验幼儿园园长
我们讨论儿童的视角,就是要敬畏儿童本身的力量。我们需要更进一步去理解童年何以被建构。
——李敏谊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教授
学术研究成果向大众普及,既是研究者的使命,也是我们媒体的责任。
——李新玲 《中国青年报》记者
什么是最好的学前教育的实践?这本身就是政府决策的体现。
——谢云丽 云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讲师
这十年,我国学前教育发展得如此之快,规模扩张得如此之大,这是历史性的成就。但是,学前教育的持续性发展,还需要更多的改革,还需要一些新的制度建设。这些是我们在下一个十年要共同努力的。
——张守礼 北京京师奕阳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执行董事
来源:教育科学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