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7月29日北京时间9点,Nano Research Energy成功举办了第一次线上编委交流会,参会者囊括了来自全世界的50余位一线优秀科研学者教授。本次会议包括开场致辞、学术报告、自由交流等三个环节,为今后Nano Research Energy的蓬勃发展奠定了优秀的基础。
会议伊始,Nano Research Energy主编、清华大学曲良体教授发表了开场白,热烈欢迎各位编委加入Nano Research Energy,共同建设优秀国产期刊,努力实现国际一流纳米能源期刊的目标。
紧接着,Nano Research Energy副主编、新加坡国立大学林志群老师发表致辞,肯定了青年编委作为主导一线科研力量,是使Nano Research Energy成为重要影响力期刊的基石,期望青年编委对期刊的成长多提建议,推动Nano Research Energy的高速发展。
会议中,代表编委精心准备了工作介绍,为大家带来了最前沿的研究成果分享。

悉尼大学裴增夏研究员报告了“面向柔性锌基储能器件的电解液设计”相关研究,介绍了课题组在水系电池(如锌空电池,锌离子电池),凝胶聚合物电解质(如功能性水凝胶),电催化(ORR/OER等),以及电容器材料等研究方向的最新成果。
扬州大学庞欢教授分享了题为“纳米MOF及其衍生物”的学术报告,对研究组面向电化学的纳米材料设计研究,尤其基于配合物框架材料的能源化学研究作了系统介绍。庞欢教授研究组由配合物晶体学的合成方法出发,通过引入表面活性剂、超声剥离、水热合成等方法可控制备的各种常见配合物框架微纳米材料或复合物、衍生物,有效调节了材料的形貌尺寸、多孔性、导电性、稳定性,使其具有良好的电化学应用。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水江澜教授展示了“氢能存储与转化中的新材料”相关研究,介绍了高容量新型室温储氢材料和高性能Fe-N-C非铂氧还原催化剂两个课题最新成果。水江澜教授提出了限域效应/极化效应协同的氢吸附能调控策略,研制出了高容量的MXene基室温储氢材料,发展了Fe-N-C非铂氧还原催化剂多尺度优化策略,获得了高器件活性和良好稳定性的Fe-N-C催化剂。

广西大学刘熙俊教授汇报了“亚纳米材料设计及其电催化碳氧化物转化”的近五年研究成果,研究组通过亚纳米功能材料的结构设计和可控合成,提供了优异的模型催化体系,进一步识别其活性位点并研究催化剂机制,实现开发高活性、高稳定性和低成本的催化剂的目的,以建立新能源催化体系。

山东大学张进涛教授带来了“金属-碘电池界面调控与性能优化”的最新研究进展。课题组通过精准设计模型电极对反应机理有了深入的认知,进一步地调控电极表界面结构与组成,例如掺杂与空间限域作用优化金属-碘-碘电池的储能性能,基于表面结构与性质调控,提高金属电极的循环可逆性,实现电能与化学能之间的高效转换。

中科大陈维教授介绍了“水系氢气二次电池”最新相关概念研究。氢气电池是以氢气氧化还原反应为电极的可充电电池,其具备成本低廉、过电位低、反应动力学快、容量大、循环稳定性好、安全等优点,是一种很有前途的能量转换方式。陈维教授重点讲述了近年代表工作,包括高稳定性的锰金属-H2电池、超快充放电与超低温运行的H2-H+转换电池、新型的电催化氢气电容器等研究内容。

自由交流环节中,Nano Research Energy副主编、电子科技大学孙旭平教授主持会议,编委们各自介绍了学习工作经历,青年编委们表示在今天的报告中能源材料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应用上发展迅速,很受启发和鼓舞,并且,通过会议增进了学者们之间的了解和交流。交流气氛活跃,编委纷纷建言献策,探讨期刊发展路径,为Nano Research Energy的发展做出贡献。
最后,Nano Research Energy主编、香港城市大学支春义教授总结发言,期望各编委能够共同成长,共同做出优秀的学术成果,共同鉴证Nano Research Energy的高速发展!

作为Nano Research姊妹刊,Nano Research Energy (ISSN: 2791-0091; e-ISSN:2790-8119; 官方网站:https://www.sciopen.com/journal/2790-8119)于2022年3月由清华大学创办,香港城市大学支春义教授和清华大学曲良体教授共同担任主编。是一本国际化的多学科交叉,全英文开放获取期刊,聚焦纳米材料和纳米科学技术在新型能源相关领域的前沿研究与应用,对标国际顶级能源期刊,致力于发表高水平的原创性研究和综述类论文。2023年之前免收APC费用,欢迎各位老师踊跃投稿。
投稿请联系: NanoResearchEnergy@tup.tsinghua.edu.cn.
来源:清华大学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