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1月12日,由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主办,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人文社科分社、上海数字化城市与交通研究所、中国商业史学会中国大运河专业委员会、人民城市发展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等协办的“2023城市科学新年论坛暨《天上的街市:江南城市文化与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发布座谈会在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张元济讲堂举办。本次新年论坛以中国式现代化与人民城市建设、江南文化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为主题,同时举办《天上的街市:江南城市文化与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出版座谈会。

本次论坛由开幕式、新书发布和新年论坛三部分组成。在开幕式环节,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党委书记钱天东向大会致辞,他表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是党和国家重大的发展战略,必须紧紧围绕“高质量”和“一体化”两个关键词,从经济、科技、生态、文化等各方面协同推进。其中,文化作为精神层面的、具有特殊属性的因素,能够为发展提供最根本、最持久、最充沛的力量。江南文化作为长三角地区共同的文化资源,共同的根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长三角地区发展精神动力的根源。在当前全面贯彻落实中央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如何挖掘好、利用好丰富的江南文化资源,助力区域协同发展,推动江南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刘士林教授团队这本新书《天上的街市》的出版正当其时。
新书发布由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总编辑陈华栋主持。
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院长、教授刘士林作了《江南文化引领长三角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阐释》主旨演讲。从中国式城市化的基础理论构架、新型人文城市战略下的江南城市文化探索、未来江南城市文化研究的若干重要领域等三个方面,回顾了团队十年来在中国式城市化领域的探索历程,介绍了《天上的街市:江南城市文化与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主要内容,并发布了未来江南文化引领长三角中国式现代化的十大重点领域。
2023城市科学新年论坛由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蒋宏主持。
与会专家学者就中国式现代化与人民城市建设和江南文化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两个会议主题进行了交流与讨论。
解放日报社党委副书记周智强:城市文化的两大功能是集聚效应和扩散效应。城市人口集聚过程中,城市功能的呈现,可以用三个字说明:一个是“城”,这是出于安全性的考虑;一个是“盛”,即人口、资源的集聚;一个是“成”,即价值取向,它们代表了城市的物理形态、功能形态、价值形态。在城市公共性再造的过程中,要在人民城市理念的引领下,对公共政策、公共服务、公共空间等方面进行优化提升,进而有利于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
新华社上海分社常务副总编杨金志:一个城市或区域精神内涵的诠释是十分重要的。社会科学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要为实际工作服务的。江南文化是一种诗性文化,江南城市中的苏州、杭州、扬州、南京,都是很典型、很有代表性的,实现了人文和自然巧妙的结合。“城市”这个词由两个字组成,“城”是为了安全和集聚的考虑要围起来,“市”是要通商,两者看似是矛盾的,但其实是硬币的双面。长三角是泛化的江南,可以通过媒体、机构和院校等联合行动,围绕江南文化和长三角一体化,做一些行进式的报道或调研。
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周武:城市科学研究院是一支学术研究与智库研究相结合的团队,通过实地的调研,做了大量的研究案例,不断丰富和拓展了城市理论。再用丰富的已经拓展的城市理论推动下一步的实践。在城市文化研究中,我认为应该对上海的海派文化、江南文化、红色文化的文化共性进行研究。要全面理解这三种文化共性的格局,以及它们在整个中国现代文化转型过程中所扮演的特殊角色。我们不仅可以从城市的角度去理解江南,还可以把人文研究和区域共同体的形成和演化结合起来。江南城市是依托整个江南区域共同体而形成的,此外,还要更多地去关注江南的乡村及城乡之间的互动。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陈蔚镇:从宣传渠道上,上海的三大文化是交织缠绕在一起,不分轻重,但是实际上在上海所有的城市更新中,不管是老百姓的打卡,还是建筑师的建筑修缮,海派这个词都是特别重的一个词。里弄就是江南文化和西方文化最好的结合,现在的建筑更新、历史街区保护,我们很容易做到物理的原真,但人文城市的场所感,肯定不是光有物质表象,关于上海的城市更新,特别是文化的作用,还需要认识调研和探索。
上海市质量和标准化研究院公共管理研究中心主任马娜:人民城市建设是中国式城镇化和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值得关注和探讨的问题。人民至上的理念,最关键的核心是一个视角的问题。人民城市强调把对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一个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是站在城市管理、运行或发展的角度去思考城市,而是转向了市民的角度、人民的角度去考虑,这是我们在讨论人民城市建设过程中最核心、最基本一个思考原则。人民城市的目标也很明确,即对幸福美好生活的追求、响应和满足,这与人文城市建设的理念在本质上是相同的。基于这些思考,可以从发展性、便利性、宜居性、包容性、安全性和城市韧性等维度去思考人民城市建设的初衷和目标。
上海交通大学设计研究总院城乡创新设计研究院院长孙洪刚:二十大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有五大特征,我认为最落地、最具体的是第二条:共同富裕。提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由我们国家的体制决定的。城市在物质化层面实现共同富裕的路径是机会均等,即公共服务均等化,但在实际工作中也碰到了很多问题,还存在机会很不均等,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还有很多的障碍,这些障碍的破除,不仅需要规划设计的创新突破,更需要理论界的深入思考和引领。
在闭幕式环节,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助理、副研究员王晓静做了会议总结,就新的一年中城市科学研究院的重点工作——大运河文化带城市联合调研与传播、人民城市指标体系研究与评估,新型人文城市理论与实践等做了介绍。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当今世界是城市世界,中国是世界最大的城镇化国家。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城市是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活动的中心,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由此可知,中国式城市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载体,中国式现代化也必定是以新型城镇化为主体形态的人类现代化新形态。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城市,不仅在逻辑上迥异于西方理论的假设和推理,在现实中也走出了一条和世界其他国家很不相同的道路和模式。深入总结中国城市发展经验,全面确立中国城市文化自信,需要尽快提上历史议事日程上来。
 《天上的街市:江南城市文化与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 订购
来源: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