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以及互联网的普及,各种新技术不断深入传统出版领域,引起传统出版逐渐向数字出版转型,出版领域对数字出版人才的需求不断扩大,人才缺口也不断增大。本文主要探讨融媒体环境下数字出版人才需要具备哪些能力?造成当前数字出版人才短缺的原因?以及融媒体环境下培养数字出版人才有哪些可行之道? 【关键词】融媒体;传统出版社;数字出版;人才培养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的《2020-2021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显示,到2020年,我国数字出版产业整体收入达到11781.67亿元,比十年前增长了11倍,数字化阅读质量逐步提升[1]。在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融合发展的过程中,数字出版人才的培养,成为整个新闻出版业转型发展的关键因素。近年来,我国数字出版行业发展迅速,对数字出版人才的需求不断扩大,数字出版人才短缺问题越来越突出,专业人才的缺乏难以支撑数字出版行业的快速发展。那么,数字出版人才要具备哪些能力?造成当前数字出版人才短缺的原因是什么?融媒体环境下培养数字出版人才有哪些可行之道?
一、数字出版的内涵
在我国,数字出版的概念最早由北京大学谢新洲教授于2002年在《数字出版技术》一书中提出。他提出,所谓数字出版,是指在整个出版过程中,从编辑、制作到发行﹐所有信息都以统一的二进制代码的数字化形式存储于光﹑磁等介质中,信息的处理与传递必须借助计算机或类似设备来进行的一种出版形式[2]。2010年,原国家新闻出版总署颁布了《关于加快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了数字出版的规定性内涵,首次系统、全面地对数字出版的内涵、外延、特征等作出了界定和诠释。《意见》中将数字出版定义为:数字出版是指利用数字技术进行内容编辑加工,并通过网络传播数字内容产品的一种新型出版方式,其主要特征为内容生产数字化、管理过程数字化、产品形态数字化和传播渠道网络化[3]。该定义得到行业专家和学者的普遍认可。通过数字出版的定义可以看出,数字出版是贯穿整个出版全过程的,数字出版人才,首先,应该是熟悉传统出版的;其次,要熟练掌握各种信息技术;最后,要在传统出版和数字出版的结合上有想法。
二、融媒体环境下数字出版人才必备素养
出版业竞争的关键是人才的竞争。数字出版人才应该具备哪些基本能力?
1.具有广博的文化知识
我们都知道出版编辑是一名“杂家”,而数字出版人才是专业性的、技术性的出版工作者,因此,数字出版人也要具有广博的文化素养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平时要热爱学习,不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术,关心和了解出版最新动向,做一名与时俱进的出版人。
2.掌握丰富的出版专业知识
数字出版人,是对出版内容、流程、产品进行数字化的出版及传播的工作人员。数字出版人要做好数字出版工作,必须要熟练掌握传统出版的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熟悉出版全流程。
3.熟练掌握数字出版技术
数字出版人与传统编辑相比,最大的不同就是数字出版人要熟练掌握数字出版技术,主要包括媒体加工、公众号管理和维护、网站管理、内容检索、数字版权保护、数字排版、电子商务等。能够运用各种信息技术、网络平台、多媒体转换等现代技术进行数字产品策划、数字产品加工、数字产品管理及数字产品运营维护等。
4.出版内容的编辑加工能力
内容是数字出版的基本点与成长点,数字出版人日常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对传统出版内容的编辑加工。这要求数字出版人要具备互联网思维,了解富媒体技术和呈现形式,能在海量内容中对资源进行挖掘和整合;通过对内容多元构建和立体开发,制作出精良的、符合市场需求的数字内容产品。
5.产品开发和营销能力
“互联网+出版”时代,数字出版产品最终是要面向读者终端的,数字出版人开发制作的数字出版产品,能否符合读者的喜好、受读者的欢迎,直接决定所开发的数字产品成功与否。因此,数字出版人才,除了开发数字产品外,还要懂得市场规律,以读者的个性化需求为导向,根据用户的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数字产品的策划和开发。在进行产品策划之前,充分运用科学合理的市场调研方法,了解市场动向,寻找和发现最适合的营销渠道,将数字出版产品和服务进行宣传营销推广。
三、数字出版人才短缺的原因分析
1.高校数字出版专业培养的人才无法满足市场需求
高校是人才培养的摇篮,数字出版人才短缺的原因,先从高校人才培养方面进行分析。作者认为,造成高校数字出版专业培养的人才无法满足市场需求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1)全国开设数字出版专业的大中专院校数量少。北京印刷学院出版学院编辑出版系主任张文红表示,该校的有关统计显示,截至2021年年底,全国有24所普通高校和10所职业教育院校开设数字出版专业。而据中国音像与数字出版协会的调研,与数字出版编辑工作密切相关的从业人员超过100万人。[4]整体而言,数字出版专业总体数量较少,人才培养远远不能满足数字出版行业发展的需求。数字出版行业发展时间短、速度快,高校开设该专业具有相当大的难度,很多学校无法开设该专业,缺乏专业师资,缺乏对数字出版专业的深入了解。(2)高校课程设置不合理,重理论轻技术。一些高校开设了数字出版专业,但是在培养方案上,还是以传统出版为主,开设的课程重理论轻技术。此外,数字出版技术发展速度快,部分学校设置的课程体系因为更新不及时,很快就跟不上数字出版行业的发展需要,造成培养的人才毕业时就业难,而出版行业人才严重短缺的情况。
2.传统出版社对数字出版持观望态度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大众的阅读方式和阅读习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纸质媒介为载体的传统出版业正受到来自以电子书、在线阅读以及智能手机等数字出版形式的冲击和挑战。不可否认,数字出版必将成为未来的发展主流和主要盈利模式,传统出版业只有向数字出版成功转型,才能在未来的出版市场赢得长远发展。尽管传统出版社深知这个道理,但是在数字出版发展方面却选择观望,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1)数字出版资金投入大,传统出版社难以承担其重。数字出版是集信息密集、技术密集、资本密集、人才密集于一体的传播方式,资本是不可或缺的,没有海量的投入无法对信息进行整合,也无法形成有价值的海量信息资源。[5]而海量的投入是中小出版企业难以做到的,也不敢轻易去尝试的。(2)缺乏数字出版人才,数字出版自主研发能力不够。传统出版社以从事内容生产为主,对技术方面的投入和积累非常少,现有的技术人员也主要是维护企业的门户信息网站、内部系统为主,缺乏自主研发能力。(3)数字版权保护技术和制度尚未成熟。版权保护问题一直是困扰数字出版的重要难题。由于数字版权保护的技术还不成熟,相关的法律法规还不健全,导致数字出版的盗版和版权问题经常会发生。
3.传统出版行业数字出版人员缺乏专业技术
当前,数字出版从业人员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一是高校数字出版专业毕业的学生;二是高校计算机、数字媒体等相关专业毕业的学生;三是从传统出版行业转行而来的人,这部分人员也是当前数字出版的主要构成人员。传统出版行业转行而来的人,虽然有着丰富的传统出版理论知识和业务知识,但是对数字出版行业认识不足,在技术方面,难以达到数字出版专业的要求;在数字出版和传统出版的结合上,不能准确地理解信息技术与出版行业相结合的意义。
四、数字出版人才培养探析
我国在传统出版领域的人才培养经过几十年的探索和发展,模式较为成熟,人才培养方面已经基本涵盖了编、印、发等各个业务环节。但是进入数字出版转型升级后,由于数字出版发展速度快,人才缺口大,对数字出版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国家层面加大对数字出版人才培养的支持力度
2018年,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针对数字出版行业人才短缺的状况,实施“数字出版千人培养计划”,研究制定《数字出版千人培养计划课程体系》,建立集政产学研于一体的师资队伍,征集遴选互联网实训企业。该计划的推出,说明数字出版人才的短缺问题已经上升到国家层面,引起国家的高度重视,并出台相关政策支持数字出版行业人才的培养。2021年,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和国家新闻出版署联合出台了《关于深化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进一步加大了对数字出版人才在职称考试和职称评审方面的支持力度,让数字出版从业人员在职称评定方面有了保障。
近几年,国家越来越重视数字出版人才的培养,实施了一些有力措施,但是数字出版人才短缺问题仍然存在。国家层面要进一步加大数字出版人才培养的规模,进一步出台并完善数字出版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加大对数字出版新兴行业的支持力度,提高数字出版从业人员待遇,吸引更多的人关注数字出版行业,走进数字出版行业。
2.完善高校课程体系,提升师资力量
高校作为培养数字出版人才的主阵地,首先要对数字出版专业予以高度重视。在课程设置上,要结合当下数字出版行业的人才需求,开设相关课程。在开设系统理论知识课程的同时,加强专业技能的培养。数字出版行业是一个新兴产业,高校师资严重缺乏,因此,高校在师资队伍建设上,一方面要加强对现有教师的培训力度,快速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另一方面,可聘请出版行业的数字出版专家作为兼职导师,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
3.产学研合作,共创新融合出版人才培养机制
产学研合作是指企业、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之间的合作,通常指以企业为技术需求方与以科研院所或高等学校为技术供给方之间的合作,其实质是促进技术创新所需各种生产要素的有效组合。产学研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各种专业,有效提升了各专业的教学质量。[6]数字出版产学研结合是指出版企业,高校及科研院所合作的教学模式,该模式是提高数字出版人才培养质量,增加数字出版人才数量及改善数字出版人才短缺的有效办法。
鉴于数字出版行业发展迅猛,数字出版专业课程体系还不完善,各高校也在摸索着培养的情况,各高校应该积极更新教育观念,加强与其他高校(或高校科研院所)和出版行业的合作。一方面,与其他高校开展合作共建,在人才培养方面相互学习、交流、合作,快速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另一方面,加强与出版行业的合作共建,数字出版人才最终是要走向出版行业就业的,与出版行业开展合作共建,能够掌握最新的行业需求,及时更新课程体系,有针对性地培养人才。此外,学生除了在校学习,还要有较长一段时间在出版行业实习,了解数字出版的行业动态及实际发展情况,将学校所学应用到实际中,通过实习,了解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哪里还比较欠缺,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巩固和提高。在合作培养人才方面,很多出版社也希望能与高校强强联合培养人才。比如人民教育出版社与中国传媒大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创新融合出版人才培养机制,将人才培养工作与高校学科建设、专业设置相结合,与国家出版融合发展的新要求、新项目、新制度相结合,以跨单位协作、项目孵化、实务训练、实习基地、课题研究、经验分享等多种方式,带动融合出版人才队伍建设,激发融合出版工作活力。[7]
4.出版单位要重视数字出版人才的培养
数字出版是大势所趋,出版单位要重视数字出版人才的培养,加快本单位的数字出版建设进程。首先,多安排数字出版人员外出培训学习。数字出版是一个新兴行业,当下很多数字出版从业人员都是从传统出版岗位转行而来,需要不断地与同行交流、学习,多参加一些数字出版年会或一些企业举办的数字出版大会,了解数字出版最近技术及产品动态,与时俱进,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其次,有条件的出版单位,要创造机会让数字出版人才走出去。学习其他国家的数字出版理论和技术、数字出版产业发展模式、数字出版人才培养模式等。再次,重视数字出版,结合自身特色,从点入手,逐步深入。数字出版项目投入大,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不是中小出版单位能够承担的。但是,中小出版单位可以结合本单位实际,根据自身特色开展数字出版建设。在自身的特色优势方面,深入挖掘、整合,以投入最少的人力和物力,取得最佳的效果。通过“小而精”数字出版项目的实施,一方面提升本单位数字出版人才的专业能力,另一方面也使本单位在数字出版建设上向前迈进一大步。
五、结束语
近年来,数字出版领域不断涌现新形态和新业态。站在新的历史节点,我们必须聚焦新时代对出版人才培养的需求与变化。在数字出版产业发展驶入快车道的同时,我们看到当下数字出版人才短缺、高校培养的数字出版人才不能满足市场需求、数字出版从业人员技术能力薄弱等问题仍然存在。数字出版人才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培养数字出版人才的方式方法要在实践中不断应用和完善。
参考文献: [1]第一财经.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年收入超万亿 数字化阅读质量逐步提升[EB/OL].https://view.inews.qq.com/a/20220322A02MJK00,2022.3.22. [2]邹国彪.我国国有图书发行企业信息化建设研究[M]. 广州: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2. [3]湖北版权保护中心.我国数字出版发展的3个转折点[EB/OL].http://www.ccct.net.cn/html/bqzx/2022/0830/3782.html. [4]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今天,我们该怎样培养数字出版人才[EB/OL].https://www.chinaxwcb.com/info/581429,2022.8.3. [5]中国经济网.资本力量撬动出版业转型发展[EB/OL]. http://paper.ce.cn/jjrb/html/2011-01/30/content_136641.htm,2011.1.30. [6]彭蓉.数字出版人才短缺现状及应对之道分析[J].编辑出版,2020,81(2):29-30. [7]中国教育新闻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与中国传媒大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EB/OL].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21286715535352714&wfr=spider&for=pc.
来源: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