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南开大学出版社精品数字课程 - 精品数字课程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精品数字课程
南开大学出版社精品数字课程
2023-03-07 15:42:31  来源: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端午节
张晓丹(南开大学出版社)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重午节、天中节等,是集拜神祭祖、祈福辟邪、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端午节源于自然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仲夏端午,苍龙七宿飞升于正南中央,处在全年最“中正”之位,正如《易经·乾卦》第五爻:“飞龙在天”。端午是“飞龙在天”吉祥日,龙及龙舟文化始终贯穿在端午节的传承历史中。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端午文化在世界上影响广泛,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也有庆贺端午的活动。2006年5月,国务院将其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课程试看:https://know.bookask.com/meeting-detail/digital-detail?id=76

 

古琴艺术
张雨(南开大学出版社)

  古琴艺术体现为一种平置弹弦乐器的独奏艺术形式,另外也包括唱、弹兼顾的琴歌与琴、箫合奏。古琴又称“琴”、“七弦琴”,别称“绿绮”、“丝桐”。古琴相传创始于史前传说时代的伏羲氏和神农氏时期。以考古发掘的资料证实,古琴作为一件乐器的形制至迟到汉代已经发展完备,其演奏艺术与风格经历代琴人及文人的创造而不断完善,一直延续。古琴演奏是中国历史上最古老、艺术水准最高,最具民族精神、审美情趣和传统艺术特征的器乐演奏形式。

  课程试看:https://know.bookask.com/meeting-detail/digital-detail?id=79

 

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
康康(南开大学出版社)

  龙泉青瓷的烧制始于1700多年前,宋代达到鼎盛。是中国乃至世界陶瓷史上烧制年代最长、窑址分布最广、产品质量要求最高、生产规模和外销范围最大的青瓷历史名窑之一。龙泉青瓷传统上分“哥窑”与“弟窑”。哥、弟窑之说来自明代记载“宋处州龙泉县人章氏兄弟均善治瓷器。章生二所陶名章龙泉,又名弟窑。章生一之哥窑其兄也。”是否真有兄弟二人,已无可考,但说明了两种不同的龙泉青瓷产品:一种是白胎和朱砂胎青瓷,称“弟窑”或“龙泉窑”,另一种是釉面开片的黑胎青瓷,称“哥窑”。

  课程试看:https://know.bookask.com/meeting-detail/digital-detail?id=82

 

蒙古族呼麦歌唱艺术
李孝辉(南开大学出版社)

  呼麦是蒙古族人创造的一种神奇的歌唱艺术:一个歌手纯粹用自己的发声器官,在同一时间里唱出两个声部。在中国各民族民歌中,它是独一无二的。呼麦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的锡林郭勒、呼伦贝尔草原及呼和浩特市等地区,新疆自治区阿尔泰山一带的蒙古族居住地、蒙古国、俄罗斯图瓦共和国等地区和国家也能听到这种方式的歌唱。作为一种特殊的民间歌唱形式,呼麦是蒙古族人杰出的创造。它传达着蒙古族人民对自然宇宙和世界万物深层的哲学思考和体悟,表达了蒙古民族追求和谐生存发展的理念和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

  课程试看:https://know.bookask.com/meeting-detail/digital-detail?id=80

 

南京云锦织造技艺
何文晓(南开大学出版社)

  南京云锦织造技艺,是南京的传统技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同时属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6年5月20日,南京云锦织造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号:Ⅷ-13。2009年9月30日,中国南京云锦织造技艺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批准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南京云锦织造技艺“通经断纬”等核心技术运用,在构造复杂的大型织机上,由上下两人手工操作,用蚕丝线、黄金线和孔雀羽线等材料织出华贵织物,如龙袍。

  课程试看:https://know.bookask.com/meeting-detail/digital-detail?id=77

 

秀山堂里话非遗——24节气
吕天然(南开大学出版社)

  二十四节气,是古人依据黄道面划分制定,反映了太阳对地球产生的影响,属太阳历范畴。它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着中华文明的历史文化精华。二十四节气在上古时代已订立,到汉代吸收入《太初历》作为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二十四节气既是历代官府颁布的时间准绳,也是指导农业生产的指南针,日常生活中人们预知冷暖雪雨的指南针。在国际气象界,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当今使用的农历吸收了干支历“二十四节气”成分作为历法补充,并通过“置闰法”调整来符合回归年,形成阴阳合历。

  课程试看:https://know.bookask.com/meeting-detail/digital-detail?id=65

 

秀山堂里话非遗——妈祖文化
尚杰(南开大学出版社)

  本教材讲课内容上的专业老师,选择有层次和影响力的非遗文化传承人。通过研发项目,培养优秀传承人,变看非遗、演非遗为做非遗、养非遗,促进非遗文化绵延永续能成为现实。妈祖文化包括妈祖信俗是中华优秀文化中的组成部分,是两岸共同的宝贵财富。妈祖信俗千百年来为百姓所崇拜而传承至今,尤其是台湾民众普遍信仰妈祖,不仅是出于祈福消灾,也是寻根谒祖、民族精神的传承。妈祖信俗是以崇奉和颂扬妈祖的立德、行善、大爱精神为核心。2009年9月30日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政府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审议,决定将”妈祖信俗“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课程试看:https://know.bookask.com/meeting-detail/digital-detail?id=72

 

秀山堂里话非遗——中国雕版印刷
翟铭等(南开大学出版社)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高校教育,不断创新新时代高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念、形式与方法,充分发挥高校文化传承创新的优势与作用,着力提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质量和水平,支持配合全国普通高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建设。雕版印刷是在一定厚度的平滑的木板上,粘贴上抄写工整的书稿,薄而近乎透明的稿纸正面和木板相贴,字就成了反体,笔划清晰可辨。雕刻工人用刻刀把版面没有字迹的部分削去,就成了字体凸出的阳文,和字体凹入的碑石阴文截然不同。

  课程试看:https://know.bookask.com/meeting-detail/digital-detail?id=73

 

秀山堂里话非遗——中国京剧
孔庆杰(南开大学出版社)

  京剧是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表征之一。它是“地方戏时代”出现的最重要的剧种,是雅文化在中国文化整体中,渐趋衰落的时代变革的产物。相对于超越了特定地域审美趣味的昆曲而言,它更多地是特定地域文化的产物;京剧的剧目系统更充分体现出其历史叙述的民间性或草根特性。京剧走遍世界各地,分布地以北京为中心,遍及中国,成为介绍、传播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的重要媒介。在2010年11月16日,京剧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课程试看:https://know.bookask.com/meeting-detail/digital-detail?id=71

 

秀山堂里话非遗——中国剪纸
洪雁(南开大学出版社)

  中国剪纸是一种用剪刀或刻刀在纸上剪刻花纹,用于装点生活或配合其他民俗活动的民间艺术。在中国,剪纸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交融于各族人民的社会生活,是各种民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承赓续的视觉形象和造型格式,蕴涵了丰富的文化历史信息,表达了广大民众的社会认以、道德观念、实践经验、生活理想和审美情趣,具有认知、教化、表意、抒情、娱乐、交往等多重社会价值。

  课程试看:https://know.bookask.com/meeting-detail/digital-detail?id=70

 

秀山堂里话非遗——中国昆曲
钱振荣(南开大学出版社)

  中国昆曲,因其历史之悠久,艺术之精妙,体系之完备,及其对后起剧种之影响,在中国戏剧文化史上,占有很高的地位。中国昆曲是中国古典戏剧的杰出代表,其艺术成就与文化价值超越了国界和民族,已成为全人类所认识和选赏。2001年5月1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宣布第一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单,共有19个申报项目入选,其中包括中国的昆曲艺术,中国成为首次获此殊荣的19个国家之一。数字课程内容介绍:第一章昆曲介绍第二章昆曲的语音第三章昆曲行当第四章昆曲剧目介绍第五章昆曲艺术家介绍(上)第六章昆曲艺术家介绍(下)

  课程试看:https://know.bookask.com/meeting-detail/digital-detail?id=64

 

秀山堂里话非遗——中国皮影
洪雁(南开大学出版社)

  中国皮影艺术是民间工艺美术与戏曲巧妙结合而成的独特艺术品种,是一种以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影人,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讲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其流行范围极为广泛,并因各地所演的声腔不同而形成多种多样的皮影戏。据史书记载,皮影戏始于西汉,兴于唐朝,盛于清代,元代时期传至西亚和欧洲,可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2011年,中国皮影戏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课程试看:https://know.bookask.com/meeting-detail/digital-detail?id=67

 

秀山堂里话非遗——中国书法
赵会明(南开大学出版社)

  中国书法是一门古老的汉字的书写艺术,从甲骨文、石鼓文、金文(钟鼎文)演变而为大篆、小篆、隶书,至定型于东汉、魏、晋的草书、楷书、行书等,书法一直散发着艺术的魅力。中国书法还具有很独特的视觉艺术,汉字是中国书法中的重要因素,在中国文化里产生、发展。以汉字为依托,是中国书法区别于其他种类书法的主要标志。

  课程试看:https://know.bookask.com/meeting-detail/digital-detail?id=69

 

秀山堂里话非遗——中国篆刻
石双樑(南开大学出版社)

  中国篆刻是书法(主要是篆书)和镌刻(包括凿、铸)结合,来制作印章的艺术。从明清流派篆刻算起已有近500年的历史。而明清流派篆刻是由古代印章发展而来的,古代印章以独特的风貌和高度的艺术性,为篆刻艺术奠定了优良的基础。既强调中国书法的笔法、结构,也突出镌刻中自由、酣畅的艺术表达,于方寸间施展技艺、抒发情感,深受中国文人及普通民众的喜爱。篆刻艺术作品既可以独立欣赏,又在书画作品等领域广泛应用。

  课程试看:https://know.bookask.com/meeting-detail/digital-detail?id=66

 

秀山堂里话非遗——中国珠算
姚静艳(南开大学出版社)

  珠算盘是我们祖先创造发明的一种简便的计算工具,珠算盘起源于北宋时代,北宋串档算珠。算盘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发明创造的一种简便的计算工具。中国是算盘的故乡,在计算机已被普遍使用的今天,古老的算盘不仅没有被废弃,反而因它的灵便、准确等优点,在许多国家方兴未艾。这也是我国第30项被列为非遗的项目。

  课程试看:https://know.bookask.com/meeting-detail/digital-detail?id=68

 

宣纸传统制作技艺
李翠兰(南开大学出版社)

  宣纸制作技艺在以代一代的制作师手中已经传承了一个相当漫长的时期,在人们的摸索和实践中,其技艺日臻完善。对于这种珍宝一般的传统纸而言,人工制作的程序大多仍不能被机器制作所取代,这其中承载的珍贵文化价值和历史积淀也必将被一代代制作者和使用者传承下来。宣纸的种类非常多,按料比可分为棉料、净皮、特净三大类,有几十个品种规格,另有品种繁多的加工纸(熟宣)以及宣纸制品如册页、扇面等,造纸的主要原料多为植物纤维,以竹与木为主,木之纤维柔韧,制成纸,吸墨较强;竹之纤维脆硬,所制之纸,吸墨性较弱……

  课程试看:https://know.bookask.com/meeting-detail/digital-detail?id=74

 

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营造技艺
李旭杰(南开大学出版社)

  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营造技艺是以木材为主要建筑材料,以榫卯为木构件的主要结合方法,以模数制为尺度设计和加工生产手段的建筑营造技术体系。营造技艺以师徒之间“言传身教”的方式世代相传。这种技艺所构建的建筑及空间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和宇宙的认识,反映了中国传统社会等级制度和人际关系,影响了中国人的行为准则和审美意向,凝结了古代科技智慧,展现了中国工匠的精湛技艺,蕴涵了独特的审美意象和文化内涵。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营造技艺根植于中国特殊的人文与地理环境,是在特定自然环境、建筑材料、技术水平和社会观念等条件下的历史选择。

  课程试看:https://know.bookask.com/meeting-detail/digital-detail?id=75

 

中国传统桑蚕丝织技艺
洪雁(南开大学出版社)

  蚕桑丝织是中华民族认同的文化标识,五千年来,它对中国历史作出了重大贡献,并通过丝绸之路对人类文明产生了深远影响。为更好地保存保护祖先留下的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三省文化行政部门联合行动,以中国蚕桑丝织技艺为项目,由中国丝绸博物馆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最终于2009年9月30日,中国蚕桑丝织技艺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课程试看:https://know.bookask.com/meeting-detail/digital-detail?id=78

 

中国活字印刷术
梁研(南开大学出版社)

  活字印刷术是一种古代印刷方法,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经过长期实践和研究才发明的。先制成单字的阳文反文字模,然后按照稿件把单字挑选出来,排列在字盘内,涂墨印刷,印完后再将字模拆出,留待下次排印时再次使用。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是印刷史上一次伟大的技术革命。北宋庆历间(1041年-1048年)中国的毕昇(970年—1051年)发明的泥活字,标志着活字印刷术的诞生。他是世界上第一个发明人,比德国人约翰内斯·古腾堡的铅活字印刷术早约400年。元代王祯成功创制木活字,又发明了转轮排字。

  课程试看:https://know.bookask.com/meeting-detail/digital-detail?id=81

 

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
刘金善(南开大学出版社)

  中国编梁木拱桥营造技艺是采用原木材料,使用传统木建筑工具及手工技法,运用“编梁”等核心技术,以榫卯连接并构筑成极其稳固的拱架桥梁技艺体系。木拱桥的建造工作由一名木匠师傅指挥,其他木匠操作来完成。木匠的建造工艺按照严格的程序,通过师傅对学徒的口传心授或是作为家族手艺而代代相传。这些家族在木拱桥的修造、维护和保护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传统工艺的载体,木拱桥既是传播工具,也是传播场所。它们是当地居民重要的聚集场所,人们在木拱桥上交流信息、开展娱乐活动、举行祭拜仪式,从而加深了感情,凸显了文化特征。

  课程试看:https://know.bookask.com/meeting-detail/digital-detail?id=83

来源: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本版责编:江蕾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