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重庆大学出版社《我对“社会史视野下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路径的理解》活动回顾 - 出版动态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出版动态
重庆大学出版社《我对“社会史视野下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路径的理解》活动回顾
2024-05-11 16:39:51  来源:重庆大学出版社 
 

  2024年4月19日晚,重庆大学美学与文艺批评系列讲座第九讲“不能忘记历史,不能忘记社会,更不能忘记人——我对‘社会史视野下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路径的理解”在重庆大学B区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217会议室举行。

  本次讲座由重庆大学出版社主办,重庆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及博雅学院协办,重庆大学美学与文艺批评研究中心承办,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贺照田研究员主讲。讲座由中文系主任金浪教授主持,校内外众多师生积极参与。

  贺照田围绕“社会史视野下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取向的思考进行了报告。首先,他介绍了“北京·当代中国史读书会”的由来与发展。“北京·当代中国史读书会”努力“扎根于经验的沃野”,采用新的工作方法,来重新认识、定位、面对和深入理解中国“经验”。贺照田研究员指出,其核心理念是深入研究20世纪中国革命史,特别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活实践及历史事件的思想意涵,和普通的历史当事人的身心感受。通过文献解读,致力于挖掘并释放这些历史经验所蕴含的深层意义。读书会选择阅读《中国青年》杂志来推进思考,本身存在两重学术考量:一是《中国青年》杂志直接展现党和国家关于“新人”的理解,以及在不同层次上对“青年”问题的理解与回应,有助于理解在革命过程中占据重要位置的“新人”塑造之历史经验;二是《中国青年》在建国后飞速变化的时代中始终保持着敏锐的反应能力,为理解国家建设进程中青年人与历史现实之间往复展开的辩证互动关系,提供了一个具有重要认知意义的视角。

  其后,面对作为文学研究者却发起成立以历史为主要研读内容的读书会这一问题,贺照田指出,当前,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历史化”潮流,和中国大陆当代史学界通行状态存在相似的逻辑,即历史叙述往往建立在已经被塑形的历史理解之上,而忽略了个体的生命状态、身心感受和与之紧密关联的生活-工作世界、观念-价值世界等,整体上无法满足文学研究对“历史中‘人’”的认知与关注。立足于“文学作为人学”这一出发点,贺照田研究员结合对1950-1970年代相关历史—思想经验的解释而指出,需要从文献中找寻不那么清晰可见却又真实存在的深层观念、情感与无意识,并深入地探究其形成机制,才能真正回到历史现场,打开被忽视的“人”的面向。这意味着要以对“历史中‘人’”和“‘人’所处身的历史”的认真、展开把捉为聚焦点和核心媒介,并由此形成对作品和作家的时代-社会性关联更为细致、更为打开的掌握。只有如此,我们对作家、作品的美学特色也才更能在有根有据基础上把握得更准、更深、更为立体,对作家与作品的文学性的讨论也才更能以最贴近作家、作品的方式有根有据、有条不紊。

  最后,针对学界关于20世纪40年代到60年代革命中文学的研究过于受“政治-文学”把握架构的限制这一情况,贺照田结合柳青、赵树理等作家的经典作品与“深入生活”“深入群众”的论述,认为要重新引入“社会”的维度,形成“政治-社会-文学”的三维架构,由此才能对一系列重要问题——作家如何转化他的“深入”成果,该怎么“历史-现实实践”地理解与评估作家的“转化”,如何文学性、美学性地理解、思考不同作家的不同“转化”等一一作出深入、有力的考察,形成准确、公正的认识。而这一三维架构也会反过来帮助我们打开对该架构中“政治”的更充分、更立体的认识。

  在交流环节,贺照田指出,研究工作需要不断回到知识思想所处的历史现场。他强调了“对象规定方法”的重要性,并鼓励年轻学者避免过度依赖理论预设,而是采取“水银泻地”“随物赋形”“庖丁解牛”等更贴近研究对象的方法,以更细致、审慎的态度进入历史,并在形成结论时保持高度的谨慎和自我反思。

  讲座在热烈掌声中圆满结束。贺照田通过探讨文学研究者应当具有怎样的对“历史中‘人’”的认识要求,和对“人”所处身的“历史”的特别认识要求,使参与讲座的师生深刻体会了何谓“以历史中‘人’为媒介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如何才能建立对文学、社会、政治、历史的深入反思性认识。

来源:重庆大学出版社

本版责编:江蕾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