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嫁裳”与“新衣”(第4期) - 《大学出版》2004年度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大学出版》2004年度
“嫁裳”与“新衣”(第4期)
蒋东明(厦门大学出版社社长)
2006-07-03 09:38:29  来源:《大学出版》2004年第4期 
 
 《大学出版》编辑部的曹巍老师几次约我写一篇“我与大学出版”的文章以纪念该杂志创刊十周年,我虽满口应允,但说实在,我在厦门大学出版社工作18年了,要谈这项自己十分熟悉的工作,一时竟不知从何说起。这几天我接待了几位年轻的作者,言谈中突然理出一条思路——“嫁裳”与“新衣”哪个更需要,而事实上这个话题一直在我的脑海里萦绕着。
 18年来,我从编辑、社长助理、副社长到社长,出版社的大部分工作环节自己都经历过。我经常在想,出版工作“为人作嫁裳”,但作为大学出版社这种特别强调“学术功能和培育人才”的出版机构,在出版资源有限的条件下,在商业盈利和学术追求的撞击下,“嫁裳”与“新衣”哪个更需要,始终是个难题,但它却直指一个最根本的命题,大学出版社如何为自己定位。
 我刚到出版社时,“出版难”是比较普遍的问题。大学者的著作要出版已经十分不容易,要课题经费赞助、要作者协助包销。以致于不少作者的书是出了,但大部分都堆在地下室。对那些不知名的年轻作者,要出一本学术专著,难度之大是可想而知的。但这几年,随着我国出版业的蓬勃发展,各出版社经济实力的增强,名家之作成了“香饽饽”,各出版社不惜重金相约,除了高额的稿酬,还要支付“启动费”。如果是名人出书,出版社甚至还不惜花大把钞票来“包装”宣传,以引发轰动效应。大学出版社里请名家写教材、教辅、考试书,看准的是巨大的商业利润;而名家写学术著作,有的也看上的是为出版社争名誉、创品牌。作为出版社,商业利益和品牌名誉“一个都不能少”,上述的举动完全是必须的。作为社长,我也一直在这两方面努力着。但我们在追逐名家“锦上添花”的同时,更应考虑如何“雪中送炭”。
 大学出版工作与一般商业出版工作最大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大学出版社普遍要走的是一条学术化的出版道路口这种强化学术功能,淡化商业功能的出版理念无疑是中国大学出版社应子充分重视的。事实上,许多尖端问题的解决最终是通过大学出版社的出版物揭示出来的,经过更多的学者的参与而最终得以解决的。大学出版社往往最易站在学术前沿,承担理论攻坚的深度出版使命。从这一命题出发,大学出版社要把一部分眼光盯在学术前沿的变化上,盯在从事这些工作的学者,哪怕是初出茅庐的年轻人,确实为他们处女作提供出版方面的支持。即使这些著作很难形成商业的利润,或者难以一时在学术上引起反响。只要在出版价值上有超前的学术眼光和规范的判断程序,有出版上的有力保障,大学出版物才有可能出新思想、新成果。
 面对那些年轻学者捧着新作,面带无限的期盼和渴望的表情,我恨不得马上将它变成油墨喷香的新书。此时的我仿佛为自己肩负出版使命的崇高而精神振奋,少了一些商场追逐的疲惫和无奈o“嫁裳”本不同于“新衣”,“嫁裳”对新娘来说是最为珍贵的,穿上它,新娘便完成了她人生中最为壮观的美丽升华。用“为人作嫁裳”来形容出版工作,实在是十分贴切,而用这句话来喻指十年来为一百多家大学出版工作者“作嫁裳”的《大学出版》杂志工作人员所付出的艰辛劳动也再恰当不过了。谨以此文纪念《大学出版》创刊十周年。
[作者系厦门大学出版社社长]
来源:《大学出版》2004年第4期
本版责编:金洋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