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9日,2025年全国高校大学英语教研室主任高级论坛在广西南宁成功举办。论坛由上海外国语大学、广西大学共同主办,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广西大学外国语学院共同承办,中国高校外语教师发展研究院协办。
本届论坛的主题为“传播中国 领航未来”,围绕大学英语“三进”教学、优质教材应用、数智课堂建设、跨文化人才培养等多个核心议题,探究如何在更高维度上传播中国、沟通世界、联动未来,让大学英语教学在教育数字化背景下深化改革,向“新”发力。

开幕式
上海外国语大学王欣副校长感谢论坛合作主办单位广西大学,并对各位嘉宾教师的到来表示最热烈的欢迎。王欣副校长强调教研室的重要地位及其在外语教学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并结合上外虚拟教研室多维度的建设经验与成果积累,具体分享了外语教研室所承担的责任与使命。以优质教材为抓手、以教师培养为目标,教研室为外语教育的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步入数智时代,教研室面临新挑战、新机遇。数字化教学平台为外语教育带来了定制个性化学习方案,让语言教学在实时多元环境中开展,优化课堂效果的新可能,教研室要继续拥抱数字化浪潮,践行外语教学立德树人的使命。

广西大学冯家勋副校长首先代表广西大学向各位领导、专家、教师致以热烈的欢迎。他指出,在当前科技革命、产业革命、教育革命交织的大环境下,形成更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深入完善与构建新时代外语教育体系至关重要。本次论坛在此背景下开展深入探索,聚焦大学英语教学发展变革中的关键议题,具有重要意义。冯家勋副校长介绍了广西大学的基本情况与特色优势。广西大学是广西唯一一所双一流建设高校,学科设置涵盖11个门类,拥有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近年来,学校紧抓双一流建设历史机遇,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持续强化学校四大办学特色,内涵性发展取得了巨大进步,外国语学院建设也取得了许多优秀成果。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丁毅社长感谢广西大学并欢迎现场的各位嘉宾教师。他指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一直以“打造培根铸魂的精品内容”为己任,致力于为外语教育、外语教师发展打造优质生态。丁毅社长深入介绍了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近年来在教材开发、数字平台建设、教学培训研讨平台搭建等方面的成果与更新升级,包括推出《“传播中国”大学英语进阶教程》、打造WE Publish平台、持续完善外教社教学研赛体系等。丁毅社长感谢各位教师运用外教社教材与资源并反馈真实体验,希望在未来与各位一线教师进行更多深入探讨与交流。

开幕式由广西大学邓联健教授主持。

主旨报告
上海外国语大学冯庆华教授以“大语言模型与数字技术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为题进行报告。从教育部加强人工智能教育的部署谈起,冯庆华教授分析了AI时代外语人才所需具备的新增能力,即数智更新能力、真伪辨别能力、价值判断能力。他与各位教师分享了常用的大语言模型平台网址,并结合与DeepSeek问答的具体案例、ChatGPT与DeepSeek的修辞翻译比较,具体介绍了DeepSeek在教案设计、课堂活动安排、试卷制作、试卷评分、风格预设等方面的出色表现与运用技巧;结合数字平台运用的实际案例,分享了数字技术如何实现图片生成、对口型、语音+数字人等效果输出,助力外语教学的数智化发展。
报告由厦门大学江桂英教授主持。

上海外国语大学胡开宝教授的报告题目为“中国特色话语传播的教材创新实践”。胡开宝教授阐释了中国特色话语的概念,剖析了中国特色话语传播中存在的问题。他指出,教材在中国特色话语传播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教材体现中国话语传播理念、培养学生形成对外传播能力,能够让更多学生以文明互鉴的精神向国内外展示中国文化特色。通过分析中国特色话语传播应当遵循的真实原则、受众原则、理性原则、共情原则和系统性原则,他提出要以创新实践实现多主体、多形式、多方式的对外传播目标,走出一条特色外交话语对外传播路径。

上海交通大学李鑫副教授的报告围绕《“传播中国”大学英语进阶教程》编写理念及教学应用展开。从编者视角出发,她结合教材具体内容详细介绍了《“传播中国”大学英语进阶教程》的五大特色与编写理念:注重主题导向,提升传播中国效能;融入思政元素,兼顾中外文明互鉴;选材原汁原味,话语类型丰富;形态创新,纸数融合,多介质交互;培养综合能力,人文性与工具性并重。从目标定位、课文使用、练习使用、单元自测和课时分配等维度出发,她进一步分享了教材的使用建议与配套资源情况,并以教材第一单元的教学设计为例,对教材优势与应用模式进行了深入阐释。
以上两个报告由浙江工商大学李丹弟教授主持。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李法敏副主任的报告题目为“大学英语教材高质量发展:理念、路径与实践”。他在报告中介绍了外教社大学英语体系如何以“服务国家人才强国战略”为宗旨,在40余年间不断更新发展教材体系。以“全面、优质、创新、引领、智慧”的CHIPS开发理念为引领,外教社大学英语教材体系集合资源、平台等方面的多维优势,在教学理念、课程类别、技术手段等方面持续创新,助力建设一流课程、服务外语教师发展,并在新时代进一步提出了“传播中国文化”“助力四新建设”“构建研究性教材体系”三方面的展望与使命。
外教社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徐青产品经理以“教学评一体化——We Test智慧测评产品介绍”为题进行报告。她具体介绍了We Test平台全新升级后在教学场景融通、资源矩阵构建、科学训练步骤、内容定制、考试管理护航方面的五大核心优势,在组卷、训练、测试、批阅、评估五大模块方面的功能升级,以及教程教材内容等方面的资源配套升级。她在报告中着重介绍了平台TREE四步训练法、人性化监考工具、AI辅助等特色设计,还进一步与各位教师分享了WE Publish智慧出版系统的建设情况与资源共建计划,充分展现了外教社数字平台的合作生态升级。
以上两个报告由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社长助理伊静波博士主持。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刘建达教授围绕“外语评价革新与教材创新”进行报告。从测评角度出发,刘建达教授提出当前大学外语教育面临评价改革挑战,而在AI技术发展、《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颁布的背景下,形成性评价的实施具备关键条件,从静态评价到动态成长的评价标准转型至关重要,教师角色也需要进行相应转变。结合《领航大学英语》在选文、语料、资源等方面的具体展示与特色,他阐述了形成性评价驱动的外语教材创新如何在能力进阶、数据贯通、多维反馈、以评促学等方面实现价值引领,助推外语教育评价的三重转向,并进一步促进课程创新与教育生态创新。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范栩颖博士的报告题目为“外语教育新生态视域下的教学设计实践——以《领航大学英语综合教程》第一册Unit 1 College Life 单元为例”。以Unit 1 College Life为案例,范栩颖博士从微观层面对《领航大学英语综合教程》的教学应用展开了具体剖析。通过对于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融入广义课程思政的实例、课堂活动设计等多维度的呈现,她深入介绍了如何基于《领航大学英语》,围绕语用能力提升、课程思政融入、技术赋能教学及形成性评价策略展开单元整体设计,以实现教学理念、内容与评价的一体化。
以上两个报告由江南大学方文开教授主持。
华南理工大学刘洊波教授的报告题目为“价值引领 守正创新:《新世纪大学英语系列教材——综合教程》(第3版)修订的理念及特色”。刘洊波教授介绍了《新世纪大学英语系列教材综合教程》的版本迭代历程、社会评价、教材修订的政策驱动与背景。他提出,在秉承第一、二版编写理念的基础上,《新世纪大学英语系列教材综合教程》(第3版)进行了四方面的升级,在单元数量、中华文化元素、练习设计等方面进行了修订与优化,形成了具有“坚持守正创新、坚持价值引领、以《大学英语教学指南》为指导、分层次教学、数智赋能”几大特色的教材体系。
华中师范大学李珺副教授围绕“文本解构与主体建构:The Doctor’s Son的教学范式探索”进行报告。以《新世纪大学英语系列教材综合教程》(第3版)Text A The Doctor’s Son为例,李珺副教授通过示范课展示了文本解构与主体建构的双重维度,呈现了如何在课堂中引导学生通过叙事视角、语言表达和情节安排分析作者的主人公形象塑造与人物成长蜕变。通过整合各类资源,这一教学范式能够以循循善诱的形式,切实提升学生的文本分析能力与文学鉴赏水平,自我反思与主体建构能力,充分体现了英语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以上两个报告由江苏科技大学曾景婷教授主持。
华中科技大学徐锦芬教授以“基于外语教材编写及使用的研究主题与思路”为题,从编写前、编写中、编写后三个层面探析外语教材编写研究的视角与路径。在编写前的准备及研究方面,以《新目标大学英语视听说教程》为例,强调探究教材建设及使用情况,分析国内外教材特点。教材融入思政元素,通过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落实育人目标。编写过程中,构建教材编写共同体至关重要,徐锦芬教授基于“实践共同体”理论,为深入探究教材编写共同体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提供了思路指引和参考范式。教材编写后的研究应从多维度考察教材使用与评价,关注教材使用对外语教师和学生的影响,包括对教师专业知识、技能和理念的影响,以及对学生语言、交际、文化和思辨能力的影响。徐锦芬教授强调,外语教材编写意义重大,需高度重视其科学性与研究性,充分利用教材编写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同时关注教材使用情境的复杂性,通过基于教材编写和使用进行研究优化教材编写质量,推动外语教育高质量发展。
广西大学曾薇副教授以“面向东盟的大学英语校本课程创新与西大实践”为题,详细介绍广西大学大学英语的课程设置和办学特点,分享其校本课程创新方面的探索实践与建设成果。学校以服务国家战略为目标,以面向东盟合作为抓手,对接“一带一路”倡议和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建设的人才需要,持续推进大学英语教学创新,构建了“基础+拓展+特色”课程体系。基础课程选用权威教材并开发校本教材融入东盟元素,夯实学生外语综合应用能力;拓展课程和特色课程聚焦提升学生高阶能力,开设面向东盟的大学英语专题课程。课程改革通过数字化教学平台的广泛运用,实现精准教学干预,大数据驱动教学评价,推动了个性化教学实施;突出党建引领,将思政元素融入大学英语课程,产出课程思政实践成果和理论成果,为大学英语校本课程创新提供了有效路径。
以上两个报告由广东培正学院战秀琴教授主持。
上海外国语大学张红玲教授以“实践驱动,赛教融合的跨文化能力发展路径探究”为题进行了报告。她指出,跨文化能力涉及个体对文化差异的理解和尊重以及在具体语境下灵活变通和调适的能力,关涉外语教学的隐性和深层学习目标,是外语学科育人的重要抓手,是外语学科对接立德树人、课程思政和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核心所在。跨文化能力教学参考框架包括认知理解、情感态度、行为技能三个维度,为跨文化能力教学实践提供指导。张红玲教授剖析跨文化能力教学实践路径,包括跨文化接触、跨文化对话、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实践,并详细阐述了“外教社杯”高校学生跨文化能力大赛的育人价值与启示,指出大赛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研、以赛促改,为学生提供了跨文化探索、对话、体验和实践的机会,促进了学生跨文化能力的提升,也为教师专业发展和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了有益借鉴。
复旦大学吴晓真教授以“大学英语教材编写中素材的深度探索与开发研究”为题,聚焦全球胜任力与跨学科能力培养,以《全新版大学英语》进阶、高阶教材为例,剖析了大学英语教材素材的开发理念与路径。《全新版大学进阶英语》构思新颖,选材地道,彰显时代性,同时融入了中国元素,贯穿多元文化,注重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软实力。学生用书通过与时俱进的选文,如讲述东西方交流的案例,为全球胜任力和跨学科能力培养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助力学生跨文化沟通能力培养;教师用书融入智慧教学平台,探索外语教学方式的数智化转型与跃升,为教学实践提供更便捷、高效的方案。在此基础上,吴晓真教授结合自身经历进一步阐释了数智时代教师如何应对技术带来的新挑战,提升综合能力。
以上两个报告由南宁师范大学陈光伟教授主持。
武汉理工大学吴卫平教授以“AI时代跨文化能力考试:赋能全球胜任力培养与中国叙事传播”为题作了报告。首先,她探析数智时代跨文化能力的价值内涵,指出AI时代跨文化能力已成为与数字素养、中国叙事力并列的核心能力,并呈现出新的特征:涵盖虚实交互适应力、数据素养等新要素,同时需应对技术引发的伦理挑战。接着,她阐述跨文化能力考试体系的构建,考试基于CAK模型研发,聚焦“语言+文化+技术”复合型人才培养,赋能“课程思政”与“外语新文科”融合发展,服务中国叙事与全球胜任力培养的战略。最后,吴卫平教授为AI赋能跨文化教学改革提供了发展建议。她提出构建教学反馈与能力闭环系统、推动AI辅助与虚拟情境教学深度融合、共建混合式跨文化教学资源平台等改革路径,为促进跨文化教学、测评、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协同联动提供了新思路。

华中农业大学王隽老师围绕“跨文化能力培养与测评的校本化实践”这一主题,分享了华中农业大学跨文化教学模式改革的实践路径与成果。学校作为首批跨文化教学与测评研究基地,探究基于ICT测试的跨文化教学模式,增强学生的中外文化比较和鉴别能力,促进家国情怀、全球视野及全球胜任力的培养。学校“跨文化交际”课程以数据驱动教学,采用“认知-应用-诊断-升华”的四阶教学模型,并建立“一课双评”机制,即终结性评估对标跨文化考试、形成性评估衔接跨文化大赛,形成“课程考试+案例展示”的双轨测评模式,构建了“教-学-评-赛”四位一体的课程体系。这种模式显著提升了学生的跨文化能力,提高了测评信度与效度,构建了“测评驱动教学改革、赛事反哺课程创新”的闭环机制,为跨文化教学与测评深度融合提供了有益参照。
以上两个报告由山东理工大学张雷副教授主持。
上海外国语大学肖维青教授以“大学外语教育的中华文化意识建构:内涵阐析与实践探究”为题,结合实证调研,阐述了中华文化融入大学外语教育的重要性,剖析了文化意识构建中“中华文化认知”“中华文化认同”和“中华文化自信”三个维度,阐释从“善于讲好中国故事”到“乐于讲好中国故事”,再到“勇于讲好中国故事”的循序渐进过程,并从教材、教法和教师层面提出了中华文化意识建构的路径。肖维青教授以《中国文化英语综合教程》为例,从选材主题、教学目标、教学理念等方面深入解读中国文化融入大学外语教材的途径和策略,指出教材、教法和教师分别作为文化认知教学的根本载体、提升文化认同的多元方法和增强文化自信的引导者为中华文化融入外语教学提供了多维支持,为培养具有前瞻思维、国际眼光的人才提供了有力支撑。
报告由河南城建学院张换成教授主持。
湖南大学任远副教授的报告题为“基于使用原则的大学英语教学设计——以《新目标大学英语综合教程》为例”。任远副教授从教材编写出发,深入探讨了AI时代运用认知语言学中语言基于使用的原则设计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的路径。结合《新目标大学英语综合教程》的编写实例,她详细介绍了使用原则在教学各个环节中的具体应用,如在教学内容选择上,强调语言的实际使用频率和语境适应性;教学结构设计注重模块化和渐进性,帮助学习者逐步掌握语言技能;练习和活动设计强调互动性和任务导向,建立真实语言使用环境帮助学习者实现语言能力提升等。教材运用图式理论进行内容编排,实现主题统领知识内容的系统化,以思辨引导练习设计,注重真实语境设计,回归语言教学本体,为大学英语教学设计提供了参考路径。
山东理工大学谭洪进副教授以“智慧赋能,创新实践:《听力随身练》在大学英语听力教学中的应用与成效”为题进行了报告。立足学校特色,谭洪进副教授分享了智慧教学赋能大学英语改革的探索与实践。山东理工大学通过分类教学、分阶段培养、融入信息化手段等举措创新大学英语教学模式,重构教学体系,探索大学英语应用能力培养新路径。学校依托《听力随身练》教材,破解听力教学课时不足、缺乏监督渠道、缺少评估途径等难题,强化学生课下自主学习,取得明显成效。教材编排合理,讲练结合,资源丰富,充分发挥智慧赋能作用,使教学实施和管理科学高效;教材学习情况纳入课程过程性考核,有效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效果。教材的创新模式为大学英语听力教学提供了有效解决方案。
以上两个报告由山西工商学院赵萱教授主持。

大会总结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叶青副社长进行了大会总结。他代表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向联合主办单位广西大学和承办单位广西大学外国语学院的支持表示衷心感谢,并高度评价了与会专家学者在政策解读、教材应用、课程建设等方面的深入探讨,他们的真知灼见为教育数字化背景下大学外语教学教研贡献了宝贵智慧与丰富经验。叶青副社长指出,教研室是外语教育课程建设中的关键环节,承担教学目标实现、学情反馈收集、教学研讨开展等重要职能,在优质教学资源开发、促进教师发展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传播中国是大学外语教学的重要使命,人工智能将引领大学外语教学迈向新的未来方向。以改革激发活力,以创新推动发展,外教社将持续致力于加强教研室组织建设,促进全球胜任力人才培养,为进一步推动大学外语教育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大会总结由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社长助理伊静波博士主持。

2025年全国高校大学英语教研室主任高级论坛已圆满落幕。这场聚焦大学英语教育高质量发展路径的盛会,为外语教学实践、国际化人才培养都带来了新的思考与启迪。让我们怀变革创新之志向,持续推动人工智能驱动下的外语教育范式革新,为教育强国建设贡献更大力量!

来源: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